文章/專題 讀者投稿 所有年段 學齡前 國小低年級 國小中年級 國小高年級 國中 高中職 大學 低年級的兒童哲學課:從「心理會摔跤嗎」帶孩子談挫折 兒童哲學該怎麼上?低年級孩子能談「挫折」嗎?哲學教師楊舒淵在晨光時間的課堂上,原本想引導孩子討論「什麼是幸福」,沒想到孩子想談的竟是「摔跤」——從身體到心理,從摔跤到挫折,這場自由對話課,也摔出師生彼此的深刻學習。 2025-07-03 楊舒淵 備戰國語科教甄試教,語教長工有話說 語文教學怎麼備課才能在教甄脫穎而出?長年深耕語文與寫作教學的施並宏老師以國語課文為例,提醒新手老師從發音、筆順、板書到寫作教學與概念構圖,分別有哪些語文基本功與進階技巧,是幫助穩固教學力的關鍵。 2025-06-29 施並宏 AI工具搭配圖卡!音樂創作單讓全班學會寫出情緒 當孩子說不出自己的感受,只是還沒學會怎麼表達。方方老師結合AI工具與情境圖卡,引導學生從觀察畫面、感受情緒,到用語言與聲音說故事,打造「當AI遇上音樂」課程,用一份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都能參與的音樂創作單,讓每個孩子都能學會更清楚地說出感受。 2025-06-26 方方老師 WOOP是什麼?用心理學策略讓孩子不再忘記帶東西 孩子三天兩頭忘記帶課本、水壺,忘記整理書包?其實他們不是懶,而是缺乏把目標轉化為行動的策略。本文由兩位教師為文介紹 WOOP 四步驟,具體示範家長可以如何引導孩子將「想做」轉化為「做到」,幫助孩子練習目標設定、建立自我管理的基礎。 2025-06-20 胡安頡 、 方予心 社群媒體上的仇恨言論:網路霸凌與法律責任 一句看似無傷的網路留言,可能成為壓倒他人的最後一根稻草。本文由高中生倡議,深入了解網路惡意評論的類型、國際真實案例、受害影響與法律對應,學會保護自己,也讓網路更安全。 2025-06-20 張芯瑜 直擊國中生衝突現場:一句話就開戰如何化解? 國中生常因一句話、一個眼神而爆發衝突,背後其實藏著未被理解的情緒與困惑。專任輔導教師分享多年校園經驗,協助學生拆解心結、修復關係,將衝突轉化為學習人際理解的契機。 2025-06-19 邱苡涵 Annie Chiu 親師共創校園書展!AI協作、解謎任務翻轉閱讀想像 AI技術、跨界合作與沉浸式學習,正悄悄改變學校教育的想像。在臺北市武功國小,一場結合家長、教師與遊戲教育專家的地震主題書展,用 AI 生成動畫與角色設計為開端,串起實境解謎任務。學生在遊戲中查書解題、動腦破關,閱讀從任務變成樂趣,也讓圖書館成為知識冒險的起點。 2025-06-19 白玉玲 、 郭憶琳 近半高中生性教育不足?電子寶寶體驗打開學生的心 「有誰的國中健康教育課是完整上完的?」當青少年開始探索愛與關係,如果在缺乏知識與正確引導下獨自摸索,是青春期發展的巨大風險。高中健康與護理老師分享「電子寶寶」體驗課活動,讓學生感受愛與責任,培養出健康、負責的性觀念,也了解到性教育不只是知識,更是對人生選擇的練習。 2025-06-18 蔡秉兼 AI輔助SEL教學的創新實踐:3工具讓情緒不再抽象 AI 工具如何輔助 SEL 教學?當情緒成為學習的阻礙,該如何引導孩子跨越難關、重新走進課堂?方方老師介紹三款實用的 AI 工具,從課文生成提問、情緒故事劇場,到情緒插圖生成與專業引導建議,幫助老師讓抽象的情緒變得具象可談,讓 AI 成為老師推動情緒教育、帶學生進行情緒對話的有力夥伴。 2025-06-13 方方老師 低年級的兒童哲學課:「犯規」這件事 當低年級孩子討論「犯規」,會激盪出什麼火花與挑戰?竹科實中哲學教師楊舒淵老師在兒童哲學課中,透過對話引導學生從規則的模糊地帶、鑽漏洞來思考關於「犯規」這件事。過程也讓老師反思,如何在啟發思考同時,避免種下「詭辯」的觀念,引導孩子們走向求真、求善、求美的品格。 2025-06-13 楊舒淵 教育真能公平嗎?在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下平衡理想與現實 當我們談教育,談的不只是學習與成績,更是命運的轉折與制度的選擇。教育是否公平,社會能否流動,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是非題。帶你一起思考,在理想與現實間,教育或許無法完全消除所有不平等,而是我們是否能看見理想中的光。 2025-06-12 羅宇順 當學檔被誤當成果競技場?看見造假爭議背後的教育迷航 「學習歷程不是讓你證明自己多完美,而是誠實記錄你如何變得更好。」一場學檔涉嫌造假事件,再度引發社會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討論與質疑。然而在風波背後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或許是如何告別長期將學習簡化為分數與榮耀的舊思維,從「歷程本位」的視角,重新理解學習歷程檔案的價值,看見真實的成長。 2025-06-12 林岱華 AI進教室是危機或轉機?偏鄉教師實證3個關鍵跳板 AI進入教室,是教育的災難還是契機?面對 AI 進入教育現場的挑戰,許多教師擔憂學生「假會」、資源不均等問題。屏東縣後庄國小黃朝榮老師以實務經驗親身分享,提出將 AI 視為「跳板」的3個觀點,讓 AI 成為推動教育創新的助力,而非威脅。 2025-06-11 黃朝榮 善用AI工具!讓老師們成為數位教學工具開發者 生成式AI工具進入教室後,老師除了使用現成資源,是否也能成為教學工具的「設計者」?吳奇老師分享,如何運用 Gemini Canvas 等AI工具,打造符合自己課程需求的互動教學素材。當教師能掌握Maker思維,不僅能突破數位教材的框架,還能提升教學靈活度與學習成效。 2025-06-09 吳奇 向會考寫作題借靈感:11個國小創意教學活動! 國中會考寫作題目也能成為國小創意教學的靈感來源!彥佑老師分享,如何從圖片與語詞出發,設計11個趣味活動,讓學生在趣味活動中練習寫作與表達。 2025-06-09 彥佑 會考後的迷霧與清醒:是「垃圾時間」或教育的分水嶺? 會考結束後到畢業前的日子,常被認為有如球場上無關勝負、只剩下例行收尾的「垃圾時間」。不過當沒有成績考核壓力,有時反而能看見學生學習與教育的本質。國中導師晶瑩老師分享會考後的教師心聲與反思,也在活動中看見學生眼裡的光:這些不被重視的片段,是真正的成長分水嶺。 2025-06-05 晶瑩 想帶學生去淨灘,怎麼開始?帶隊前必知4個準備重點 想帶學生去淨灘、直接「看見議題」,但是不知道怎麼開始?舉辦淨灘活動經驗豐富的 RE-THINK 分享從報名、申請到活動前準備的注意事項,讓想帶學生實際去海邊看見議題的教師們,能夠有執行的方向與指引。 2025-06-04 RE-THINK 社團法人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 不是收手機,是收回我們對學習的掌控權 教育部針對中小學手機管理的政策引起許多討論:該不該管?怎麼管?高中教師岱華老師分享支持校園管理的原因,列出手機對學習帶來的多種干擾,也提及現場執行的困難和隱憂,以及關鍵的提醒:這場手機管理的討論,如何成為教育進化的契機,而非復古的倒退? 2025-06-04 林岱華 孩子總是不聽勸、拒絕改變?其實是走在「壞循環」裡 孩子的叛逆、干擾上課、拒絕學習,不一定是故意唱反調?林維信心理師分享,當孩子的行為模式陷入低自我價值的「壞循環」,外界的好意和建議可能根本進不了心裡。真正能引導改變的關鍵,是先幫助孩子重建自我價值,讓他重新看見自己、走進「好的循環」。 2025-05-30 林維信 不買遊戲機會害孩子沒朋友?破解人際焦慮背後的真問題 當孩子一直吵著想要最新遊戲機,買或不買,讓家長進退兩難,擔心孩子無法自我管理、或者交不到朋友。林維信心理師分享可以考慮的前提,也提醒大人避免因為「孩子怕交不到朋友」而買,以及陪孩子面對人際焦慮的方式。 2025-05-30 林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