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後的迷霧與清醒:是「垃圾時間」或教育的分水嶺?

會考結束後到畢業前的日子,常被認為有如球場上無關勝負、只剩下例行收尾的「垃圾時間」。不過當沒有成績考核壓力,有時反而能看見學生學習與教育的本質。國中導師晶瑩老師分享會考後的教師心聲與反思,也在活動中看見學生眼裡的光:這些不被重視的片段,是真正的成長分水嶺。

會考後的迷霧與清醒:是「垃圾時間」還是教育的分水嶺?圖片來源:晶瑩老師提供

會考後的迷霧與清醒:是「垃圾時間」還是教育的分水嶺?圖片來源:晶瑩老師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垃圾時間?或是教育的分水嶺

當我們談起「垃圾時間」,許多人腦中浮現的是運動賽場:比數懸殊、勝負已定,主力球員退場,替補上場,觀眾興致缺缺,彷彿只剩一場例行性的收尾。

而在九年級導師眼中,會考結束至畢業典禮前的這段時光,也常被誤認為是教育場域裡的「垃圾時間」──無關升學、無需趕課、學生心浮氣躁、教師心力交瘁。然而,當我真正站在這段時間的十字路口,既疲憊又清醒地凝視這些日子,我愈來愈確信:時間無所謂高貴與卑賤,差別只在人心的選擇。

會考一結束,學生像被解開風箏線,一頭栽進無所事事的自由中;而我,這位畢業班導師,則像一名仍值勤的看守者,在一座逐漸人去樓空的站台,默默等候那些可能還願意回頭、再學一課的旅人。

我看見學生開始沈迷手機、作息鬆散,對課程活動的反應愈發冷淡;而家長也陸續傳來聲音:「都考完了,還這麼多活動做什麼?」「可不可以讓孩子放輕鬆一點?」這些話語像潛伏在日常裡的低頻噪音,一點一滴沖刷著我對教育的信念。我開始懷疑:這些即將告別的孩子,是否已悄悄關上了學習的窗?他們的眼中,是否只剩畢業典禮倒數、拍照打卡與無盡閒暇?

更令人困惑的是,當我們安排一系列跨領域 PBL 課程、反思寫作、食育實作、電影賞析與自我表達訓練時,仍有部分學生與家長選擇冷眼旁觀,彷彿這些設計精緻、富有寓意的學習歷程,只是升學以外的「附加贈品」。

這段時間與考前衝刺大相逕庭。沒有章節進度、沒有考試壓力、沒有實質獎懲,於是它顯露出教育最本質的一面:當沒有成績可以量化時,我們還願不願意學習?還願不願意教?

如果學生只願接受娛樂與鬆散,那是否代表,我們在過去三年太習慣以成績為價值核心?是否因為我們太常「給答案」,使他們在沒有標準解的日子裡失去了學習的方向?

我不得不自問:我們是否曾用「成績」錯誤地定義了教育的意義?

教育的真正考驗,不在會考當天,而在這之後。當一切考核壓力解除時,剩下的,就是學生對學習的純粹意願以及教師對教育的終極信仰。

國中教師的工具箱

國中班級經營X高效教學資源專區

專為國中老師打造,有效解決教學現場大小事。

#親師溝通 #SEL #SDGs #教學設計 #國中會考
立即前往

時間若被喚醒,它就不再是廢墟

今年,我們在這段時間裡做了很多事:學生親自撰寫畢業影片任務、討論如何在發表中呈現個人亮點,動手實作食物、探討文化脈絡,也用英文書寫感謝、用筆書寫未來,甚至拍片記錄回憶。這些活動,無一關乎成績,卻全都關乎人生。

最讓我動容的,是大部分學生在「可以選擇不做」的時刻,選擇了「投入其中」;他們的眼神不再遊移,開始閃爍出屬於自己的光。這些不被重視的片段,才是真正的成長分水嶺。

當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我們教師,也從「控分指揮官」悄然轉身,成為一名靜靜佇立的燈光師。

圖片來源:晶瑩老師提供

教育從來不只是為了考試而存在

或許會考後的日子之所以顯得空洞,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太習慣將教育壓縮在「考得好」這條單行道上。然而,真正的教育,從不是為了考試設計的程式碼,而是幫助孩子活出自由、有方向的人生。

這一年,作為畢業班導師,我學會了一種更謙卑的教學姿態。我不再急著把學生「變好」,而是願意讓他們「自己成為」;我開始懂得在不被看見的時候默默耕耘,因為我知道,有些種子是在離開教室之後,才真正發芽。

人間清醒,是一種靜靜守候、隨境而行的溫柔;是一種不喧嘩卻持續綻放的內在力量—柔軟,卻不退縮;調適,卻不遺初心。

作為導師,我依然會在學生喧鬧時皺眉,在他們失序時溫柔提醒,但我也逐漸明白:這段時間,其實是屬於他們的青春過渡儀式。他們正在學習如何為自己負責,而我,則從幕前退到幕後,靜靜照亮他們的起點。

人間清醒,不是只看見那些少數家長如何急於讓孩子耍廢、不願認同我們的安排;也不僅是與學生那股渴望放鬆的天性拔河,而是懂得看見自己還能怎麼溫柔地堅持。

在這些常被忽略的時光裡,真正的教育分水嶺悄然浮現──當成績的陰影逐漸退去,我們是否還願意相信:孩子終將走出屬於自己的軌跡,並在他們選擇的方向上,閃耀出青春的光芒。而我們只是一群靜靜仰望的觀星者,默默陪伴他們穿越迷霧。

人間清醒,也是一種能隨機應變的智慧;在柔軟中帶著堅定,在現實中保有溫度。我們所做的,或許不轟烈、不掛光環,也未必迎來掌聲,但那份對教育的深耕與守候,正是源自我們心甘情願的選擇。

我們願意,在這段看似「可以鬆手」的時光裡,繼續做那些我們相信重要的事──為自己而耕耘,為孩子種下未來的可能,給他們多一些彈性與自主的選擇空間。哪怕沒有喝采與肯定,我們也依然帶著一份自在與愜意,穩穩地走下去。

圖片來源:晶瑩老師提供

延伸閱讀

晶瑩 晶瑩

晶瑩

國中教師

23年中學班導,語文領域教師、綜合活動專長,深信孩子成長是獨一無二的奇蹟,守望教室裡的光影與彩虹,如水手般陪伴青春航船,穿越迷霧與風浪。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