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上的仇恨言論:網路霸凌與法律責任

一句看似無傷的網路留言,可能成為壓倒他人的最後一根稻草。本文由高中生倡議,深入了解網路惡意評論的類型、國際真實案例、受害影響與法律對應,學會保護自己,也讓網路更安全。

圖片來源:cottonbro studio (Pexels)

圖片來源:cottonbro studio (Pexels)

起心動念:從一句留言,壓倒最後一根稻草

身為一名高中生,我每天都使用網際網路與好友互動,也不免目睹一些令人不適的留言與事件。起初,我對這些「網路上的言語衝突」沒有太多感覺,直到我意識到在自由的名義下,散波謠言、惡意留言與網路霸凌事件層出不窮,而這些行為對受害者造成嚴重的身心與社交層面傷害。那一刻,我意識到網路仇恨言論的殺傷力遠比我們想像的深刻。

這不是單純的「說話不禮貌」,而是真實摧毀年輕人心靈與未來的利刃。也因此,我決定撰寫這篇文章,希望喚起大家對網路霸凌與法律責任的關注。

本文將從四個層面探討網路惡意言論的問題:一、惡意評論的類型;二、真實案例的分析;三、受害者的影響;四、法律責任與自我保護方式。

一、惡意評論的四個種類

  • 言語攻擊涉及旨在侮辱或羞辱受害者的辱罵性文字或語音訊息。
  • 網路追蹤指持續性的騷擾或威脅,即個人在網路上被跟蹤或重複受到恐嚇訊息。
  • 網路釣魚攻擊是透過欺騙性資訊或網站竊取個人資訊(如密碼或財務資訊)的騙局
  • 散播謠言涉及分享未經證實的訊息,這些訊息可能會嚴重損害某人的聲譽,並常常給目標對象帶來長期後果。

二、國際真實事件:Amanda事件

根據文獻記載,加拿大曾有一名年僅15歲的女孩,在她幼小的生命裡不但遭受到了性剝削、霸凌和騷擾。她甚至因此患上憂鬱症、自殘、藥物濫用和自殺傾向。她曾在YouTube上發布了一張以文字呈現的卡片,無聲地述說自己的經歷與痛苦,期盼被大家所重視和理解,但最後她還是無法承受心理上的壓力,而選擇在公寓裡結束自己的生命。

此事件震驚全球,並引起社會對青少年網路安全的反思。她的經歷也凸顯了網路安全的重大漏洞,網路霸凌不僅是虛擬世界中的惡意行為,它所造成的創傷真實且無法抹滅,強烈到足以摧毀一個年輕生命的希望與尚未展開的未來。Amanda 的故事促使社會各界開始重新思考:我們該如何為青少年打造一個更安全、更有同理心的數位環境。惡意評論不僅會對受害者帶來身心傷害,對其社會性發展也產生重大影響。

Her name was Amanda Todd(她的名字是阿曼達.陶德)|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婦幼警察隊 YouTube

三、惡意留言對受害者的負面影響

報告指出,受害者往往面臨以下三個層面的傷害:

  • 心理層面:受害者可能會出現焦慮、憂鬱、恐懼、自卑,甚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 生理層面:可能會出現失眠、食慾不振、免疫力下降等症狀。
  • 社交層面:與他人的關係可能​​會變得緊張,學業或職業發展可能會受到嚴重阻礙。

這些都提醒著我們:網路世界的語言,就像一把劍一樣,能深深的傷害一顆年輕心靈。

四、法律責任及自我保護

根據台灣法律對於參與網路霸凌、騷擾或惡意評論的個人可能構成犯罪。依《刑法》涉嫌犯罪的人可能被指控公開侮辱,誹謗, 和恐嚇,具體刑罰取決於行為的嚴重程度。此外,受害者可以根據《民法》尋求損害賠償,因為這些行為被視為侵權行為個人權利。政府亦制定《數位通訊法》《網路內容法》對網路內容進行監管,使當局能夠對有害的網路行為採取行動,包括網路霸凌、傳播假訊息和網路濫用行為。這些法律框架旨在保護個人免受惡意網路行為造成的心理和社會傷害。

歸根結底,當事件發生時,我們應該學會正當的保護自己:

  • 保留證據(截圖、錄影、保存對話紀錄)

  • 尋求支持(與師長、家長、信任的大人談話)

  • 使用申訴管道:撥打反霸凌專線 0800-200-885 或至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平台尋求協助

  • 避免與加害者正面衝突

結語:教育,是修補與預防的開始

Amanda 的悲劇教導我們:一句話的重量,足以壓垮一個人。學校是孩子們第二個家,而教育工作者是孩子最早接觸的「守門人」。在數位時代,我們不能再忽略網路留言的殺傷力。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懲罰,更是教育。只有在孩子心中播下同理心與尊重的種子,才能真正從根本解決語言的暴力。

延伸閱讀

張芯瑜 張芯瑜

張芯瑜

高中生

身處網路時代的年輕人,長期使用社群平台上,讓我看見了網路世界的危險性,這使我開始關注數位時代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法律議題。想透過寫作的方式喚起大眾對網路霸凌與言論責任的重視,推動更安全友善的網路環境。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