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總是不聽勸、拒絕改變?其實是走在「壞循環」裡
孩子的叛逆、干擾上課、拒絕學習,不一定是故意唱反調?林維信心理師分享,當孩子的行為模式陷入低自我價值的「壞循環」,外界的好意和建議可能根本進不了心裡。真正能引導改變的關鍵,是先幫助孩子重建自我價值,讓他重新看見自己、走進「好的循環」。
為何孩子總是不聽勸、拒絕改變?其實是走在「壞循環」裡。shutterstock
人類行為的兩種循環:「好循環」與「壞循環」
在我的實務經驗中,越來越常見到,原本用很多諮商技巧,都無法「撼動」的個案。在他的自我價值感漸漸提升上來後,我們要給他的「好東西」,他開始能收進去,而且改變的速度,比自我價值低落時,要快上許多。
這就要提到,我另一個實務觀察──人的行為模式,有兩種循環:
-
一種是好的循環,意即走在這循環上,人會變得越來越有行動力量,越來越有自信。會為自己設定正向的目標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也越來越有餘力能「看見」周遭的人,開始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同時正視自己內在真正的聲音。進而學習調整自己,練習合適的方法。大家都能邁向共好; -
一種是壞的循環,通常是發生在,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透過正當合適的管道,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於是開始藉由「走偏鋒」的方式來滿足。短期是損人利己,爽到自己而痛苦到別人;長期則會變成損人又害己,因為周遭的人無法再信任他,對他友善。
他失去了資源,又被人排斥,變得更加沒自信,為了滿足需求只好做出更偏激的行為。
舉個常見的例子,例如:在學習上碰到挫折的孩子。如果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透過努力,重新獲得成就感。他可能就會開始作弊、說謊、抄作業,假裝不在乎,並且跟大人對抗。
為什麼孩子抗拒改變?不是不聽話,是不相信自己
想改變一個人,通常我們直觀想到的方法,大多僅適用於正處在好的循環的人。比方說,教他交朋友的方法,或是勸戒他要與人為善,不要做讓別人討厭的事。
但現實是,那個人之所以會讓你起心動念想改變他,通常他正在處於壞的循環中。
因為他打從心裡不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有能力的,所以你教他的方法,他還沒試就認定自己做不到(只是他沒講出來)。
又因為走偏鋒的方法,他用得那麼習慣、不太費力、效果又很好,所以他會很依賴他目前的不良行為,即使這已經為他帶來不良的結果。但自我價值低落的他,會選擇視而不見,只要能滿足當下需求就好。
於是你常看到孩子即使已經被大家討厭了,仍舊繼續干擾上課,因為這總比被人當空氣無視要來得好(滿足了被關注的需求)。
所以,他的自我價值有一天被提升上來後,他才會願意相信自己,相信你說的話。才有力氣去練習好的方法,才有機會去經驗到,所謂好的循環,可以為自己帶來真正的好,像是:結交到朋友,體會到友情的關注。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
那麼,要怎麼提升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說起來簡單也很不簡單。
直接的讚美,不少時候你會覺得效果有限(你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有沒有收進去),那是因為他的低自我概念就像破網,留不住肯定的話語。
實務上,我覺得有個老生常談卻又很有效的方法,我相信很多老師都很擅長,那就是為他創造表現的舞台。(當然方法不只有這個,歡迎大家一起腦力激盪)
一個人對自己的肯定,比起他人給的肯定,效果一定強得多。
有機會能一展長才,這樣的過程,他能看到他憑自己的力量,達成他自己想要的成果,並且被人見證。而改變,常需要建立在這個過程上。
這對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矯正性經驗,他能藉此實際體會到好的循環,這會讓他更相信自己,更看重自己的價值。而且因為他開始有了熱衷的事物和目標,他的精力才會流向好的地方,自然走在好的循環中。
水到,渠自然成。但唯有水到,渠才能成。
自我價值,就像生命的源流,帶來希望,帶來力量。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