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題 讀者投稿 所有年段 學齡前 國小低年級 國小中年級 國小高年級 國中 高中職 大學 如何避免子女涉入校園事件?第一線校園調查人員的觀察 教育部統計校園事件多達上萬件,對孩子也造成極大影響。校園事件是親子共同面對的一堂課,本文張金章主任由校安調查實務出發,探討易社入校園事件的家庭教養圖像,以及面對校園事件的法律與親職對應建議。 2025-11-17 張金章 讓孩子在知識中徜徉,課程活動簡單也能豐富視界 在「快樂學習」的今天,教育不該只追求「有趣」,而是要在樂趣與專注之間找到平衡。當活動與課程排滿校園,教師如何兼顧知識深度與學生學習動機?本文探討多元學習下的現實挑戰,從課堂共識、基礎練習到延遲快樂,引導孩子在就算不那麼有趣的過程裡,培養長遠的學習力與自信。 2025-10-07 詹皓鈞/毛毛雨的晴天 人都有情緒不佳的時候:帶孩子從《腦筋急轉彎》學情緒 社會情緒學習 SEL 政策已在校園萌芽,不少教師正在為孩子的情緒教育努力,在家庭中又可以如何與孩子談情緒?詹皓鈞老師分享透過《腦筋急轉彎》、《腦筋急轉彎2》動畫電影帶孩子認識自己,也透過同理讓彼此關係更靠近。 2025-09-23 詹皓鈞/毛毛雨的晴天 超完整學前融合教育實務分享:從具體任務到合作策略 面對多元需求的孩子,學前融合教育該如何落實?本文為一線幼兒園主任統整擔任「融合教育實務」講師的分享,深入剖析普教與特教教師在課堂上的合作模式與挑戰,並提出解方與現場觀察。從教學設計到家長溝通,從團隊協作到壓力調適,完整提供給在推動融合教育的老師們不可錯過的實戰參考。 2025-09-21 陳秋月 拆解「成功模板」的迷思,培養學生在失敗中找到力量 在快速變動的時代裡,「成功」不再能以單一模板定義。當標準答案失效時,留下的不是空白,而是一段探索的契機。或許正是在試探、犯錯與修正之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如何讓學生在不確定中仍能辨識方向,並養出面對未來的力量。 2025-08-26 羅宇順 教育現場的暗角與裂縫:那些教學歲月藏著的練習題 在教學現場,不只面對課本與學生,也行走在行政與制度交錯的縫隙裡,這些課綱之外的風景,有時溫柔如光,有時沉重如夜。本文以十個練習題出發,回望教育工作者在體制內的壓力與選擇,寫給那些在牆內默默種花、守住初心的人。 2025-08-04 晶瑩 教育真能公平嗎?在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下平衡理想與現實 當我們談教育,談的不只是學習與成績,更是命運的轉折與制度的選擇。教育是否公平,社會能否流動,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是非題。帶你一起思考,在理想與現實間,教育或許無法完全消除所有不平等,而是我們是否能看見理想中的光。 2025-06-12 羅宇順 孩子總是講不聽,常「腦衝」犯險?大人該怎麼辦? 逛街亂跑、愛玩火⋯⋯孩子對於危險總是講不聽,有「腦衝」行為,常讓大人又急又氣。心理師林維信分析孩子「凡事硬要自己去嘗試」背後的原因與心理機制,並提供大人4招陪伴與應對方式。 2025-05-30 林維信 從剴剴案談起:為了孩子的安全,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在剴剴案後,我們能不能在守護孩子的同時,也守住專業與信任?孩子的安全不能只靠監視器,托育現場教保人員王俐雯從第一線觀察與心聲出發,提出對現行政策的深刻反思與實質建議。 2025-05-12 王俐雯 守護自己從教孩子勇敢說「不」!身體自主權的3個練習 多數性騷擾案例往往來自孩子身邊熟悉的人,我們常教孩子要有禮貌、懂得打招呼和說謝謝,卻容易忽略了——當感到不舒服時,該如何表達和保護自己?教孩子勇敢「說不」,會是人生中最重要、也該最早學會的防身術! 2025-05-08 劉冠宏 為什麼孩子畫的公園總是一樣?畫畫是與生活感受的連結 孩子為什麼畫的公園總是那幾樣東西?其實,畫筆下所呈現的,不只是視覺經驗,而是情感與生活的痕跡。視覺創作不只是技能的訓練,更是內在感受的展現。本文美術教師陳銘竹老師帶我們走進孩子的世界,從畫作出發,重新認識 AI 時代下孩子更需要的「創造力」。 2025-04-23 陳銘竹 當孩子崩潰,你看到什麼?從依附關係看情緒調節的根基 當孩子情緒崩潰時,你看到的是什麼?有時孩子不是故意情緒失控,而是在用他知道的方式求助。專輔老師菜桃老師分享,孩子情緒調節能力與「依附關係」有密切關聯。當我們理解孩子的心理模板,就更能在崩潰時穩住自己、陪他走過那段混亂,也有機會成為幫助他重建安全感的那個人。 2025-04-16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不是努力就好!打破成長型思維的常見迷思 強調人能通過努力而成長的「成長型思維」在近年廣為人所知,但也衍生了許多誤解。Rae Chen與教育認知科學博士Anny Fang希望透過本文揭開人們對「成長型思維」的誤解,讓「成長型思維」不只是口號,而能真正應用於生活和教育中。 2025-03-11 Anny Fang 、 Rae Chen 別只講成功!用「挑戰故事」激發孩子的潛能! 當孩子看到他人的「挑戰故事」,能激發出學習動機與熱情!Rae Chen與哥倫比亞大學人類發展與教育認知科學博士Anny Fang共同撰寫本文,從「自我效能感」和「成長型心態」的角度切入,分享為何他人(如偉大的科學家)的奮鬥故事有助於學生成長,以及師長可以如何將「挑戰故事」融入教學策略中。 2025-03-11 Anny Fang 、 Rae Chen 孩子的工作就是「玩」!激發學習動機遊戲式教學是關鍵 「玩」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方式。從嬰兒時期的探索,到幼兒階段的角色扮演,再到學齡階段的互動遊戲,「玩」不只是消遣,更是一種發現世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還能讓學習變得更有趣,讓我們看旭日教育基金會怎麼設計遊戲式學習讓孩子更有動力! 2025-03-07 旭日教育基金會 ADHD 孩子難收心?7妙招快速回歸學習模式! 假期結束,上學期努力適應的孩子們是否又回到起點?對於 ADHD 兒童來說,長假後的適應更具挑戰。菜桃老師分享簡單且具體的策略,幫助孩子重回學習正軌,讓班級運作更順暢! 2025-02-10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校園職場霸凌頻傳,教育領導面對的挑戰與因應之道 在職場霸凌議題的延燒下,校園作為教育的起點,也無法倖免於權力的角力與衝突。當教育現場的角色不斷轉換,面對層層挑戰,我們是否仍能堅守初心?筆者希望藉由這篇文章,從校園管理的多元角度,探索如何在分權與對話中重建信任,讓教育場域成為尊重與合作的典範,並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025-01-23 張金章 幼兒與心智運作:從堆積木的探索說起 堆積木對幼兒來說不只是遊戲,更是一場心智探索的冒險。當孩子在遊戲中從失敗到成功,他們的心智運作正悄然發展。許慧娟老師以班上學生的探索過程為例,分享如何透過自主學習啟發孩子的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日常的遊戲中發現孩子的無限可能! 2024-12-26 許慧娟 實習教師的啟發:平衡掌控與放手的教學角色 教師角色的拿捏,究竟該「掌控」還是「放手」?一位實習教師在教學現場中,親身經歷主動指導與被動陪伴的取捨過程,帶領讀者一同思考教師角色的靈活轉變,讓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切的教學設計中成長與發展。 2024-12-23 李佳蓉 心理韌性反思學習單:帶學生探索自我、培養成長型思維 本文以12位運動員的生涯故事為核心,透過「心理韌性反思計畫書」,結合學習單的提問設計,幫助老師學生在面對挫折時,找到突破點、累積心理韌性、建立持久的內在動力。 2024-12-19 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