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題 讀者投稿 所有年段 學齡前 國小低年級 國小中年級 國小高年級 國中 高中職 大學 如何避免子女涉入校園事件?第一線校園調查人員的觀察 教育部統計校園事件多達上萬件,對孩子也造成極大影響。校園事件是親子共同面對的一堂課,本文張金章主任由校安調查實務出發,探討易社入校園事件的家庭教養圖像,以及面對校園事件的法律與親職對應建議。 2025-11-17 張金章 首創SEE Learning實驗班 推動慈悲文化 臺南市左鎮區光榮實驗小學成立全台第一個SEE Learning實驗班,從偏鄉啟動「慈悲文化」。校長蔡坤良以行動帶領教師共學、結合 108 課綱與社區資源,打造安放情緒、培養同理的學習環境。 2025-11-11 陳燕錚 、 張書銓 效率與人性化的拔河:安親班提升管理如何不扼殺動機? 當行政者對「效率」的執著,對「規範」的掌控,正逐漸侵蝕著孩子們最純粹的自主與善意。我們這些旁觀的父母,如同站在霧氣瀰漫的海岸,難道能遙遙望著那艘搭載童年夢想的小船,是否會在無形的規訓中,悄無聲息地偏離航道? 2025-11-07 欲言 玩出學習力-用遊戲開啟SEL與PBL的學習轉機 孩子對考試感到焦慮、對課程提不起勁,但一場小小的「遊戲」,卻能讓他眼神發亮、重新投入其中,旭日教育基金會劉韋吟老師,將「遊戲式學習」帶入教室,讓學習不再只是我說你聽,而是一場充滿挑戰、探索與成就感的歷程。 2025-11-04 旭日教育基金會 低年級的兒童哲學課:怎樣才是朋友? 一起玩的人就是朋友嗎?幼兒時期,玩伴通常會被孩子當成朋友。可是隨著長大,隨著見識越多,孩子會發現同學不一定是朋友,朋友不一定是閨蜜。哲學教師楊舒淵運用創作設定集的方法,帶領二年級學童從看圖說故事開始界定概念,用照樣造句引出經驗,逐步思考「朋友」的合理設定,説出怎樣是他們在理性與情感都認可的「朋友」。 2025-10-29 楊舒淵 從「餵食」到「引導」:AI時代教學心態的輕鬆升級 在AI快速崛起的時代,知識早已不再稀缺,教師的角色也悄然轉變。面對隨手可得的資訊,老師不再只是「給答案」的人,而是陪孩子一起「找到問題」的引路者。從灌輸知識到引導探究,教育的價值或許正在從手中的課本走向孩子心中的火花。 2025-10-27 羅宇順 訂戶專屬 台灣正走向教育版荷蘭病?中小學教師荒的警鐘已敲響 在台灣,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被譽為「護國神山」,但當全國為此歡呼時,中小學教師荒卻悄然浮現。當年輕人前仆後繼投入高薪產業,基礎教育卻因待遇落差與社會信任斷裂而日益空洞。這是否正是教育領域版的「荷蘭病」?本文嘗試從國際數據、教育現場與官方政策三個層次切入,探討台灣當下的教師缺口與未來隱憂。 2025-10-22 宋紫晴 訂戶專屬 學校行政面對投訴事件應備觀念及應對作為 近年校園投訴案激增,無論是性平、霸凌還是校事會議,皆成為行政與教師共同的「高壓地雷區」。本文由資深承辦人張金章主任深度解析從接案、調查、訪談到善後的完整流程,並提供第一線可行的應對建議,協助行政人員穩健處理,也展望從根本因應濫訴問題。 2025-10-16 張金章 我的孩子好像高焦慮,需要看醫生嗎? 孩子天生具有不同的氣質特性,有些容易在團體中產生焦慮反應,進而影響學校生活與親子互動。長期在拒學議題耕耘的特教教師幸織老師分享,若觀察到孩子持續出現某些狀況,建議家長可及早評估與協助,避免問題惡化。 2025-10-08 幸織老師 讓孩子在知識中徜徉,課程活動簡單也能豐富視界 在「快樂學習」的今天,教育不該只追求「有趣」,而是要在樂趣與專注之間找到平衡。當活動與課程排滿校園,教師如何兼顧知識深度與學生學習動機?本文探討多元學習下的現實挑戰,從課堂共識、基礎練習到延遲快樂,引導孩子在就算不那麼有趣的過程裡,培養長遠的學習力與自信。 2025-10-07 詹皓鈞/毛毛雨的晴天 低年級的兒童哲學課:編一篇「愛」的故事 不知道什麼是哲學也能夠跟孩子進行哲思對話!擔任故事志工的哲學教師楊舒淵老師,在跟二年級學童一期一會的80分鐘裡,運用極短篇的繪本,帶領孩子從簡單的看圖說故事、照樣造句開始,引導孩子從自己的話語中提出「愛」有哪些要素。當孩子發覺自己有能力編出一篇深刻的故事,他們也就有了動力與信心繼續深思。 2025-10-01 楊舒淵 跨越數位落差的世代協作:一同應對教育現場的數位轉型 數位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對教師專業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教學技能,資源應用能力已是必備素養,也因此加劇了「數位落差」,不僅影響操作,更觸及理念、世代溝通與專業發展,因此更需要跨世代攜手合作,一同面對數位轉型。 2025-09-25 羅宇順 人都有情緒不佳的時候:帶孩子從《腦筋急轉彎》學情緒 社會情緒學習 SEL 政策已在校園萌芽,不少教師正在為孩子的情緒教育努力,在家庭中又可以如何與孩子談情緒?詹皓鈞老師分享透過《腦筋急轉彎》、《腦筋急轉彎2》動畫電影帶孩子認識自己,也透過同理讓彼此關係更靠近。 2025-09-23 詹皓鈞/毛毛雨的晴天 低年級的兒童哲學課:與SEL社會情緒學習結合 「請問你會想要再因為受到爸媽的處罰而哭嗎?」「不想。」「你不想的是『被處罰』還是『哭』?」兒童哲學和 SEL 結合,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哲學教師楊舒淵老師在夏令營活動中用「什麼是哭」為題目做了嘗試,將孩子的生活經驗轉化為情緒的語言,踏出自我理解的一步。 2025-09-15 楊舒淵 新學期為孩子打造安心、有序的學習環境 新學期的開始,不僅是課程的起點,也是建立班級常規的黃金時刻。林佳梅老師依據多年教學經驗,設計了新學期四週的班級常規建立時程表,引導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向前流動,幫助學生培養責任感、增進同儕關係,更邀請家長加入,一起成為孩子成長的後盾。 2025-09-12 旭日教育基金會 大人說可以,孩子卻不敢跨出?談學習中的隱形框架 明明說「可以」,孩子卻仍舊猶豫不前?在課堂或生活中,常見孩子因「隱形框架」而不敢嘗試。本篇從美勞課的教學案例出發,帶你理解隱形框架如何影響學習,延伸到日常生活與大人世界的選擇,整理教師與家長可操作的陪伴方法,協助孩子從「照著做」走向「敢去做」,培養勇氣與創造力。 2025-09-11 許雅婷 設計思考融入環境教育,帶師生走一趟意想不到的旅程 設計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從知識走向實際行動?教育部師鐸獎得主、桃園市龍山國小導師33老師分享,「設計思考」如何打開自己對教學的想像,結合社會科課程,讓環保不再只是抽象口號,而是一場孩子能參與、發揮創意並影響社會的冒險。 2025-09-01 33老師 AI融入教育:從零開始,把想法變成開學課堂小工具 課堂要抽籤、考試要計時、作業要訂正,老師每天被各種瑣事綁住,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方方老師分享個人經驗,過去完全不會寫程式,如今也能靠 AI 做出小工具,一鍵解決點名、分組、聯絡簿等雜務,把寶貴的時間還給教學與學生。 2025-08-29 方方老師 拆解「成功模板」的迷思,培養學生在失敗中找到力量 在快速變動的時代裡,「成功」不再能以單一模板定義。當標準答案失效時,留下的不是空白,而是一段探索的契機。或許正是在試探、犯錯與修正之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如何讓學生在不確定中仍能辨識方向,並養出面對未來的力量。 2025-08-26 羅宇順 教育現場的暗角與裂縫:那些教學歲月藏著的練習題 在教學現場,不只面對課本與學生,也行走在行政與制度交錯的縫隙裡,這些課綱之外的風景,有時溫柔如光,有時沉重如夜。本文以十個練習題出發,回望教育工作者在體制內的壓力與選擇,寫給那些在牆內默默種花、守住初心的人。 2025-08-04 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