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就開戰、衝突變霸凌⋯直擊國中生衝突現場:衝突化解停看聽
國中生常因一句話、一個眼神而爆發衝突,背後其實藏著未被理解的情緒與困惑。專任輔導教師分享多年校園經驗,協助學生拆解心結、修復關係,將衝突轉化為學習人際理解的契機。
一句話就開戰、衝突變霸凌⋯直擊國中生衝突現場:衝突化解停看聽。圖片來源:CanvaPro@Peopleimages.com-YuriArcurs
為何青少年特別容易引爆人際衝突?
青少年階段正值叛逆與情緒的狂飆期,開始比較有主見,不見得順從爸媽或師長的教導或看法,當自己的感受覺得不舒服,很容易就暴氣、用嗆的方式回應外界環境。
當雙方都被挑起情緒的當下,很容易就激起衝突,不是互罵、互嗆,不然就是大打出手,憤怒的情緒無從宣洩,可能就暗箭攻擊,背後說壞話、以造謠等方式,宣洩自己對對方的怒氣與敵意,甚至由恨意衍伸出各種報復行動,如:找乾哥乾姊來處理,或是導致層出不窮的霸凌事件。
校園第一線,提升學生人際衝突因應能力
如何在衝突剛發生的當下,就能夠及時處理、化險為夷、解開雙方的心結,有賴於學生在人際衝突中的應變能力。
筆者在服務的學校推廣預防性輔導方案多年,近年來致力於提升學生們在人際衝突中的因應能力,分別與輔導室的專輔們偕同發展相關課程,如:同理心練習、如何與討厭的人相處,以及情緒解碼等入班宣導課程,並且在晤談室中,經常協助衝突的雙方,談出彼此心中的掙扎與在意,找到彼此能持續相處下去的可能。
在衝突發生時,要先評估衝突的嚴重性,決定要引入多少支持系統協助衝突的化解,小則雙方自行找空間談開,就可能自行解決;或是某一方積怨已深、不想談和,或是仍然有非常多的情緒,只要隨時接觸到彼此就一觸即發引爆衝突,開始謾罵,那就需要雙方認同的第三方協商處理;或者,需要請導師、輔導老師或是學務處的師長協助調停,讓彼此心結真正解開。
常見的衝突案例解析
解開心結,需要雙方都有意願,表明自己心中糾結的真正原因,有時候起因可能是非常小的事件引發的埋怨,但是卻演變成雙方見到就吵的後果。
吵到任何事都可以對嗆
比如:一個學生在某一堂下課想耍幼稚,卻被另一個人怒罵:「可不可以安靜一點。」被罵的那方的感覺是被限制、不被尊重、想要自由玩耍,但卻被阻止,有些羞愧的感覺而產生的積怨,另一方卻是覺得下課被吵到了感到不開心,雙方立場不一導致後來一見到彼此,任何事情都可以對嗆,但已經有些忘卻當初開始積怨的緣由是什麼。
若能真誠談出彼此在意的掙扎點,真的聽到彼此的聲音,才能共同想想,後續彼此要如何繼續相處在同一班中。
綽號衍生霸凌事件
場景變到另一個班級,一群同學嘻笑另一個同學長的像小丸子,越來越多同學聽到跟著嘻嘻哈哈,而這個綽號延續了好幾天衍生出霸凌事件。
詢問當初霸凌者為何要給這位同學取綽號,原來起因是這位同學生性退縮害羞,常常懷疑別人要排擠他,而這些同學常常就是被誤會的對象,因為不喜歡被誤會的感覺衍伸出不滿,反而做出真正的言語霸凌的行為。
日積月累的不滿
有些時候,心結可能不是單一事件下的結果,而是長久以來,日積月累,來自於對方的言行長期影響他人而不自知。
如:某同學上課一直睡覺,害全班被罵;或是頭髮都不洗乾淨,導致周遭的人覺得很噁心……等,而這些行之已久、讓人不適的習慣變成霸凌者長期的無奈、委屈、憤怒及不平下積怨已深、隨時引爆衝突的根源。
如果在衝突剛發生時,能夠即時的嘗試化解彼此的糾結,找到彼此可以持續共處的可能,不因為對方當下的憤怒,而勾起更多傷害性的互動,如:「你不是要轉學嗎?怎麼不轉走?」另一方回答:「你們討厭我,關我什麼事。」等不理睬的態度,或是排斥對方的言詞。
雙方先冷靜下來,等彼此都準備好,試著敞開心扉、聽聽對方想說的,或許可以及時阻止很多霸凌結果的發生。
衝突化解不是分對錯,而是找出願意改變的起點
衝突發生時,有時並非單方面的問題,筆者會建議有意解開衝突的雙彼此放下心防,真誠的理解彼此所在意的癥結點,好好聽對方在說什麼,一起討論之後要如何在差異中找到彼此可以繼續相處的可能性,不見得在於誰對誰錯,誰應該被懲處,或是僅只表面的道歉,而是真的聽到對方所在意的,為對方所在意的做自己願意的選擇,就算不願意完全回應對方的需要,但至少「聽到」。
比如一個學生說:「你就是誤會我了,我要你道歉。」另一個學生不願意道歉,只表達:「我當初只是好意。」就算沒有達到彼此的期待,但雙方理解彼此的狀態。透過彼此真誠了解的過程,調整對方所在意的互動與相處,當對方的心結真實的被聽見,常常結也就解開了。

衝突化解三步驟。圖片來源:筆者入班宣導素材。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