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題 讀者投稿 所有年段 學齡前 國小低年級 國小中年級 國小高年級 國中 高中職 大學 用AI評量強化寫作教學!讓國文老師從修正者變引導者 AI 技術快速進步,寫作的本質也面臨重新思考。本文吳奇老師將探討如何透過 AI 評量回饋,協助國文教師提升教學效能,讓學生在練習中獲得即時指導,進而強化思辨與寫作表達,並重新建構獨特的寫作品味。 2025-09-19 吳奇 訂戶專屬 誰來守護第一線導師?從行政交辦到教育本質的省思 有時候,一場會議結束後,帶走的不是共識,而是壓力。名為「導師會報」,卻往往成了行政單位交辦百件瑣事的清單。從繳費單收取、家長代表調查統整,到校慶海報、班級場地佈置各項提醒。會後抱著厚厚一疊未整合公務,腦中盤旋的問題卻是:這一切瑣碎,真的都是我的工作嗎? 2025-09-16 晶瑩 訂戶專屬 【投書】台灣教師荒的深層反思:教育專業不再被尊重 台灣教育正面臨教師荒,背後代表的可能是社會輕視教育專業的重要性。本文為第一線老師的投書,深入探討教師荒背後的制度問題與價值觀危機,當教育失去尊嚴,教師失去動力,影響的將不只是單純的體制問題。 2025-09-15 厭世訓獸師 低年級的兒童哲學課:與SEL社會情緒學習結合 「請問你會想要再因為受到爸媽的處罰而哭嗎?」「不想。」「你不想的是『被處罰』還是『哭』?」兒童哲學和 SEL 結合,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哲學教師楊舒淵老師在夏令營活動中用「什麼是哭」為題目做了嘗試,將孩子的生活經驗轉化為情緒的語言,踏出自我理解的一步。 2025-09-15 楊舒淵 新學期為孩子打造安心、有序的學習環境 新學期的開始,不僅是課程的起點,也是建立班級常規的黃金時刻。林佳梅老師依據多年教學經驗,設計了新學期四週的班級常規建立時程表,引導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向前流動,幫助學生培養責任感、增進同儕關係,更邀請家長加入,一起成為孩子成長的後盾。 2025-09-12 旭日教育基金會 大人說可以,孩子卻不敢跨出?談學習中的隱形框架 明明說「可以」,孩子卻仍舊猶豫不前?在課堂或生活中,常見孩子因「隱形框架」而不敢嘗試。本篇從美勞課的教學案例出發,帶你理解隱形框架如何影響學習,延伸到日常生活與大人世界的選擇,整理教師與家長可操作的陪伴方法,協助孩子從「照著做」走向「敢去做」,培養勇氣與創造力。 2025-09-11 許雅婷 新生班導的一天:寫給在體制縫隙中努力呼吸的導師 新生班導的一天,常常像是一場無止境的接力賽。清晨推開教室門,本以為第二週總該稍稍步入軌道,沒想到迎面而來的,仍是一波又一波的「機會教育」。 2025-09-11 晶瑩 開啟青少年心房的40分鐘:高含金量的晤談引導手冊 學生晤談的目的是解決問題,還是幫助成長?本文孫東騰老師分享教師實務經驗,透過「晤談金字塔三步驟」——建立信任、引導思考、賦予責任,讓每次對談成為青少年聽見自我、設計人生的關鍵時刻。 2025-09-10 孫東騰 分組不再是煩惱?國高中老師必學的三種「高效分組法」 分組怎麼做才能不被學生抱怨、又能促進學習?本篇精選三種「高效分組法」,破解老師常見的分組煩惱:從能力平衡、撲克牌隨機到雙人配對進階分組,每種方法都可即刻上手,讓課堂討論更有趣、更有效! 2025-09-09 孫東騰 用NotebookLM打造自主學習與補救教學神器 學生程度落差大、課程時間壓縮、教材難以統整怎麼辦?本文介紹 NotebookLM 如何協助國文教師一鍵生成說課報告、心智圖、語音摘要與影片整理,從備課到教學現場、從預習到補救,全面支援差異化與自主學習。當 AI 成為教學夥伴,國文課也能從靜態紙本,躍升為多元互動的學習場域。 2025-09-09 吳品萫 設計思考融入環境教育,帶師生走一趟意想不到的旅程 設計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從知識走向實際行動?教育部師鐸獎得主、桃園市龍山國小導師33老師分享,「設計思考」如何打開自己對教學的想像,結合社會科課程,讓環保不再只是抽象口號,而是一場孩子能參與、發揮創意並影響社會的冒險。 2025-09-01 33老師 AI融入教育:從零開始,把想法變成開學課堂小工具 課堂要抽籤、考試要計時、作業要訂正,老師每天被各種瑣事綁住,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方方老師分享個人經驗,過去完全不會寫程式,如今也能靠 AI 做出小工具,一鍵解決點名、分組、聯絡簿等雜務,把寶貴的時間還給教學與學生。 2025-08-29 方方老師 開學第一週:5個給學生的青春周邊應援 新生訓練不僅是一場迎接,更是一段回憶的開始。一張貼紙,映照了學生們的勇氣與情感;而教師送上的「青春應援」五件小物,將在三年間陪伴他們,見證努力與成長。 2025-08-28 晶瑩 新生訓練裡的導師生存錄:老師也需要SEL 國中教師晶瑩老師分享班導在新生訓練的現場感受極限壓力,在時間與制度夾縫中,重新摸索如何陪伴學生,也反思導師角色在教育制度中的位置。 2025-08-28 晶瑩 拆解「成功模板」的迷思,培養學生在失敗中找到力量 在快速變動的時代裡,「成功」不再能以單一模板定義。當標準答案失效時,留下的不是空白,而是一段探索的契機。或許正是在試探、犯錯與修正之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如何讓學生在不確定中仍能辨識方向,並養出面對未來的力量。 2025-08-26 羅宇順 善用 AI 給予情緒支持,經營日常的親臨交際 AI在教育中是工具還是依靠?AI 發展快速已經遠超我們的想像,聊天形式就可以快速互動得到回饋,為教育與家庭都帶來了不同的觀感,社會也出現了不同聲音,也有不少人對此抱持憂慮,擔心孩子因為太過依賴這些虛擬,減少了人際互動,無法培養面對現實環境的勇氣與判斷力。 2025-08-26 詹皓鈞/毛毛雨的晴天 為什麼不要再訓練台灣學生考選擇和是非題? 台灣的孩子很會考試,卻越來越不敢回答沒有「正確選項」的問題。從國中、高中到大學,甚至出社會,被選擇題養大的學生遇到真實世界的複雜狀況,只想問一句:「請問標準答案是什麼?」但我們都知道,人生從來沒有標準答案。 2025-08-15 孫東騰 給國中新生的信(下):善用 AI 科技也照顧情緒 在 AI 與社群媒體滲透日常的時代,每天都在「滑手機」,卻不一定知道自己「被什麼滑走」。這是一位國中教師寫給新生的信,聚焦於新時代的思考與情緒素養:如何用 AI 而不依賴 AI?如何說出情緒而不讓自己漂流在網路海?陪學生一起成為「有工具也有原則、有情緒也有出口」的數位公民。 2025-08-14 晶瑩 給國中新生的信(上):網路,是你人品的擴音器 學生看起來總是「在線上」,卻常常「不在當下」——訊息收不完、影片停不下、分心像呼吸一樣自然。作為老師,我們不是要阻止他們使用網路,而是教過他們思考、選擇。本文從老師寫給青少年的角度出發,看見他們的網路日常,也找到陪他們站穩數位浪潮的方式。 2025-08-14 晶瑩 教師必學的班級自我介紹法2:開學日「猜猜我是誰」 開學日是師生關係建立的起點,導師的一句話、一個設計,可能成為孩子記得整學期的關鍵瞬間。如果你希望打破沉默、拉近距離,甚至帶出班級價值的討論,歡迎參考「猜猜我是誰?」活動。 2025-08-13 孫東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