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要再訓練台灣學生考選擇和是非題?用專題教學取代「標準答案」,才能學到真本事!
台灣的孩子很會考試,卻越來越不敢回答沒有「正確選項」的問題。從國中、高中到大學,甚至出社會,被選擇題養大的學生遇到真實世界的複雜狀況,只想問一句:「請問標準答案是什麼?」但我們都知道,人生從來沒有標準答案。
圖片來源:Aflo Images
本文重點摘要
你有沒有發現,台灣的學生從小考到大,每天都在刷選擇題和是非題,升學考試、段考、補習班講義,通通都在拼「標準答案」。但出了社會,你會發現:現實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想想看,遇到客戶抱怨、公司爆發危機、人生大選擇時,有誰能丟給你 ABCD 選項,讓你挑個正解就閃人?沒有。不管是工作、感情還是人生道路,問題都是複雜又多面,答案根本不只一種。
選擇題訓練的盲點:只會找正解,卻不會處理真正的麻煩
我們從小被訓練在「既有選項」裡找答案,久了就變成「沒有標準解,我連怎麼下手都不會」。
結果:
- 客戶生氣、主管問你意見,你只會問:「到底要選哪個才對?」
- 團隊要做決策,不敢表達,害怕答案「不是老師要的那個」。
- 碰到棘手的事,不知道可以「自己定義問題」,或者主動找資料,腦裡都是「誰可以給我標準答案?」 這不只是我自己在帶青少年時看到的困擾,也是很多企業老闆、家長一直頭痛的真相。
證據與現場經驗:標準化考試不養真本事
教育心理學很多研究早就說了——選擇題和是非題訓練的是「記憶」和「分辨對錯」,但是面對現實,要的是:
- 能抓重點(分析、判斷)
- 敢問問題、敢找方法(創造、統整)
- 溝通協調、團隊分工(合作)
- 做決定、承擔結果、修正再來(責任感、韌性)
像 PISA 這類國際評量結果也證明,光靠考標準答案,學生在遇到複雜問題時,反而表現沒那麼好。台灣的高分學霸一遇開放題,常常愣住不敢寫,因為怕沒有「最安全的答案」。
而且,不只有國際調查,現場家長、企業主管都說得很坦白:這一代學生「會考試但不會解決複雜問題」,比起歐美、日本學生,在現場判斷、協作這塊,真的明顯較弱。
那到底要怎麼教、怎麼學?PBL 是台灣學生解方之一!
說到這裡,很多老師家長會說:那我們真的該怎麼改?
很簡單,少一點標準答案練習,多做一點 PBL(專題式教學)!
PBL 是什麼?
就是「面對沒有選項的真實問題,讓學生自己學著收資料、問問題、設計方案、親自去做、最後還要發表和反思」。舉例:
- 歷史課不要只背年代,請學生調查「自己家鄉過去 50 年變化」,找資料、訪談、最後組隊做簡報。
- 地理或自然科,舉辦「社區環保提案大賽」,學生自己討論該找誰訪問、該查什麼數據、要怎麼發展。
- 數學或英文,可以讓學生設計「實際生活裡的應用劇情/專案」,而不是只在紙上算式子或背單字。
PBL 帶來的能力,才是社會真正要的:
- 分析整理資料(不是死背,是會追問為什麼、自己挖答案)
- 跟同學分工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
- 遇到不會可以討論、調整、重新嘗試
- 做出決定,也懂得修正失敗
給老師與家長的幾個具體建議
- 少讓學生重複練選擇/是非題,多讓他們討論、發表、寫企劃、做專題。
- 開放討論「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老師只要陪伴、引導,不需要給出固定解。
- 評量時重過程,不是只算成果,給孩子「找到新方法、試錯」的價值。
- 從小做到大——不管你是國中、還是高中、社會新鮮人,PBL 永遠學不完、永遠都用得上。
標準答案題不是解方,面對真實情境的合適方案才是
選擇題、是非題,練到再強,你出社會終究是「人腦 AI 比不過」。
但會問、會找、會想的人,走到哪都行得通。
鼓勵全台老師和家長,不要再困在選擇題的圍牆,讓孩子從「找標準答案」走向「找到自己的解法」,這才是讓他將來贏過 AI、贏在未來的真正能力。
大衛教引導,陪你從制式選擇題,走上通往「人生開放題」的真實訓練之旅。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