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評量強化寫作教學!讓國文老師從修正者變「引導者」

AI 技術快速進步,寫作的本質也面臨重新思考。本文吳奇老師將探討如何透過 AI 評量回饋,協助國文教師提升教學效能,讓學生在練習中獲得即時指導,進而強化思辨與寫作表達,並重新建構獨特的寫作品味。

以 AI 評量回饋作為寫作教學墊腳石。圖片提供:吳奇

以 AI 評量回饋作為寫作教學墊腳石。圖片提供:吳奇

本文重點摘要

進入 AI 時代,當演算法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成流暢的文章時,如:Claude AI 甚至連寫作風格都可模仿複製,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因此浮現:人類寫作的目的是什麼?寫作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筆者以為「寫作」不再僅僅是資訊的傳遞或知識的整理。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乎獨特觀點的表達、深刻思辨的展現,以及真實情感的連結。正是在這個脈絡下,AI 技術的崛起,並非宣告人類寫作的終結,而是挑戰我們是否能回歸寫作的核心。

因此應該可以探討如何從評量回饋的角度,探討如何善用 AI 工具輔助國文教師重新建立學習者獨特寫作的「品味」。

AI 賦予的改變契機:從「延遲的批閱」到「即時的對話」

傳統寫作教學最大的困境之一,在於回饋的延遲性。學生完成一篇作品後,往往需等待數日,才能得到教師的批改,因為在完成寫作之際,未能得到即時性的回饋導致孩子們的學習經驗中斷,國文老師們任務繁重還要進行大量寫作閱卷、回饋實在力有未逮。

然而隨著生成式 AI 的出現,衍生教育 AI 平台如:龍騰文化與 Tera Thinker 合作推出「國寫 AI 雙批閱」系統出現,當內容資料與 AI 技術整合,就提供了此一僵局的解方。它能在學生提交作業後,等待數十秒,AI 即可獲得針對「錯別字」、「結構章法」等多元向度,提供具體的診斷,將原本單向、延遲的「批閱」,轉化為一種即時、互動的「對話」。

國寫 AI 雙批閱 知性題評分第一題介面

圖一:知性題評分第一題介面。圖片提供:吳奇

這種轉變的核心價值,在於賦予學生獲得回饋的主動權。AI 宛如一位全天候的寫作教練,讓學生能在每一次練習中,即時獲得修正方向,並透過「再次練習」功能,主動進行修改與精進,形成一個高效的「寫作 → 獲取回饋 → 即時修正」學習循環。

AI 在此不僅是評分者,更扮演了搭建學習鷹架的關鍵角色,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成長,實現了筆者於 2024 年分享的〈AI 融入教學生態五模態〉一文中提到 AI 能輔助教育生態系中的「學習進度追蹤評估」精神。

國寫 AI 雙批閱 圖二 知性題評分第二題介面

圖二:知性題評分第二題介面。圖片提供:吳奇

教師角色重新定位:從「修正者」到「引導者」

筆者面對 AI 高效的批改能力,教師的價值不但未被削弱,反而更為凸顯。AI 的導入,是將教師從繁瑣、重複性的基礎批改工作中解放出來的契機。

過去需要耗費大量心力校對的錯字、語法等寫作的基礎問題,可以交由 AI 輔助處理,而教師的角色得以轉換,從一位「錯誤的修正者」(Corrector)轉變為一位「思想的引導者」(Mentor),不同於 AI 是基於大量數據「無意識」的提供回饋,教師能夠根據對學生寫作學習歷程的了解,給予對應的寫作策略引導,而教師指導更能帶到「藝術層面」的文章思想深度、情感張力、邏輯思辨與個人風格。

教師可以花更多時間與學生進行深度對話,探討那些 AI 無法觸及的核心問題:「你的觀點可以如何更有說服力?」、「這段描寫觸動人心的地方在哪裡?」、「如何讓文章展現更獨特的你?」教師的價值在於依據對學生的長期觀察與理解而積累的經驗,給予改善其寫作風格與思維層次的個人化指導。這份源於人文關懷的智慧,是純粹的機率演算所無法取代的。

人機協作的挑戰

當然,我們也必須審慎看待 AI 評量局限性。最直觀的問題,是學生可能為了迎合 AI 的評分模型,寫出千篇一律、缺乏靈魂的「樣板作文」安於 AI 評分結果放棄了寫作的突破與反思,進而壓抑了寫作的創造力與真實性

此外,生成式 AI 技術本身亦非完美,如:目前多數 AI 對於直書、手寫作文的辨識穩定度仍有待改善,其準確度仍會受到學生字跡、書寫習慣等因素影響,這提醒我們 AI 工具是輔助,而非絕對的權威。

因此,最理想的模式絕非 AI 取代人工,而是深度的「人機協作」。AI 回饋應被視為一份客觀「健康檢查報告」,它指出問題,提供質性分析回饋,學生可以作為自主練習改進的參考;而教師則扮演「專業診斷醫師」的角色,帶領學生批判性地解讀這份報告,結合自身對學生的理解、學習脈絡,提出兼具理智與溫度的「成長方案」,正確引導學生看待 AI 回饋也是老師們必須肩負的使命。

國寫 AI 雙批閱 圖三:學生自主練習國文寫作選題介面

圖三:學生自主練習國文寫作選題介面。圖片提供:吳奇

國寫 AI 雙批閱 圖四:教師後台作業管理系統介面

圖四:教師後台作業管理系統介面。圖片提供:吳奇

回歸寫作的本質,如何引起寫作動機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AI 時代的寫作評量,開啟了一扇通往個人化學習與深度引導的大門。它的價值不在於取代教師,而在於賦予師生雙方在寫作教、學兩面新的可能性。

善用 AI 能讓它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夥伴、教師專業能力的延展,國語文寫作往往被視為國文作業中的繁重負擔,但是當 AI 的加入,可以讓每一次的寫作練習成為更有效的學習歷程,在工具完備的環境下,回歸寫作教學的核心精神「如何讓孩子願意寫」將會越來越重要,筆者堅信在孩子願意下筆、老師用心回饋、AI 建構學習鷹架,學習者建立屬於自己的、不同於他人的寫作品味。

翻轉教育 Logo

加入翻轉教育
探索更多真實經驗教學技巧

追蹤作者、收藏好文,更多靈感資源不錯過

立即訂閱

延伸閱讀

吳奇 吳奇

吳奇

私立大華中學教師、數位敘事力期刊IG主編

目前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攻讀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同時是我國具備華語文教學、中等教師證的國文科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語文教育、認知語言學、教育科技,於今年配合國家數位教學政策、AI興起浪潮,在國內進行了數場GenAI融入教學的教師研習、分享講座。

數位敘事力期刊IG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