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青少年心房的40分鐘:高含金量的晤談引導手冊

學生晤談的目的是解決問題,還是幫助成長?本文孫東騰老師分享教師實務經驗,透過「晤談金字塔三步驟」——建立信任、引導思考、賦予責任,讓每次對談成為青少年聽見自我、設計人生的關鍵時刻。

學生晤談怎麼談?3步驟陪孩子走向自我成長。圖片來源:Canva@nateemee

學生晤談怎麼談?3步驟陪孩子走向自我成長。圖片來源:Canva@nateemee

本文重點摘要

與學生晤談,是為了什麼?

今天,我連續與四位學生進行了一對一晤談,從成績、生涯到生活瑣事。結束後,我腦中不斷迴盪著一個念頭:晤談,從來不只是例行公事,更不只為了「解決問題」。那短短的半小時,對一個正處在探索世界的青少年來說,是如此珍貴。

那是一個可以卸下心防、自由表達的時刻;是一個能夠被一位值得信賴的大人,溫柔引導面對挑戰的時刻。

這份體悟讓我反思:我們這些身為老師或家長的引導者,是否真正把握住了這些時刻?我們給予學生的,是真的幫助他們找到方向,還是無意間只給了標準答案?

這份手冊,是為每一位渴望與青少年建立深度連結的你而寫。這不是一份只教你「怎麼問問題」的SOP,而是一份幫助你理解晤談核心目的的指南。因為,當我們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每一次的對談,都能幫助學生真實地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讓他們知道:你的想法很寶貴,你的生命很有價值

晤談金字塔模型:從聊天到成長的進階之路

晤談不該是毫無方向的閒聊,它有其核心目的。我的體悟是,我們每一次與學生的對談,都應該指向兩個最關鍵的目標:

  1. 第一,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持續進步與成長,也就是擁有「成長型思維」;
  2. 第二,讓他們從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能夠主動設計自己人生的「生命負責人」。

你可以想像一個金字塔,頂端是我們的終極目標。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需要依循三個層次來逐步建構:

  • 底部(第一部): 創造安全且引導性的對話環境
  • 中部(第二部): 引導深度思考與反思
  • 頂端(第三部): 賦予生命負責的力量

晤談金字塔模型

製圖:翻轉教育

第一部:創造安全且引導性的對話環境

所有成功的晤談,都始於一個讓學生感到自在、信任的空間。請記住,你的首要任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建立關係。

  1. 打開心門的第一把鑰匙:從 Care 到 Connect

晤談從來不是一場審訊,而是一場關係的建立。若想打開學生心門,必須先從 Care(關心) Connect(連結) 開始。這意味著你不能一開始就帶著「要解決問題」的壓力,直奔主題。

想像一下,當你面對一位剛放學、可能正感到疲憊或緊張的學生時,如果你的第一句話是:「你最近的成績怎麼了?」,這扇對話的門很可能就會立刻關上。更有效的方式是,先從輕鬆、簡單的話題切入,建立關係。你可以聊聊學生的興趣、最近的生活或當下的觀察。

從這些閒聊中,你傳達的是一種訊息:「我關心你這個人,不只關心你的表現。」當學生感受到這份真誠的 Care,彼此的連結(Connect)就會自然而然地建立。這個過程就像是在平靜的湖面上投下一顆小石子,激起漣漪,而不是直接丟下一塊巨石,讓水花四濺。

  1. 專注聆聽,表達你的在乎

當學生願意開口後,下一個挑戰就是:你,準備好怎麼聽了嗎?

在教育現場,許多老師和家長會不自覺地陷入一個「專家」或「問題解決者」的姿態,急著給予「標準答案」。但請試著回想,當你遇到困難時,你希望得到的是什麼?是一個滔滔不絕的建議,還是一個願意靜靜聽你說、並且好奇你感受的夥伴?答案不言而喻。

  • 調整心態: 你是學生的「引導者」,不是「裁判」或「專家」。你的角色是陪伴與探索。

  • 用好奇心取代建議: 當學生說到一個點時,與其立刻說「我覺得你應該⋯⋯」,不如換個方式:「你說你感到很掙扎,我很好奇,是什麼讓你產生這種感覺呢?」你的好奇心會讓學生感到被在乎,並引導他們更深入地自我探索。

第二部:引導深度思考與反思

當你成功建立了信任關係,也用心地聆聽了學生的想法,現在就是你拿起「提問」這把鑰匙的時刻了。

關鍵提問:從「是什麼」到「為什麼」

提問的藝術,不在於問對問題,而在於問出能夠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的問題。這是讓對話從閒聊提升到深度的關鍵。

提問的三個黃金原則

  1. 用開放性問題取代封閉性問題:
    • 錯誤示範: 「你對這個決定滿意嗎?」
    • 正確示範: 「你對這個決定有什麼樣的感受?」
    • 目的: 開放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它鼓勵學生表達完整的想法和感受,讓對話的廣度瞬間拓寬。

  2. 深入探討,挖掘真實渴望:
    • 當學生表達了一個想法或決定時,你可以用提問來幫助他們釐清背後的動機。例如:
    • 「你說你決定要放棄,對你來說,這個決定的重要原因是什麼?」
    • 「如果這個目標達成了,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你心裡真正的期待是什麼?」
    • 目的: 透過這類提問,我們幫助學生看見自己的內心渴望,而不是被表象的問題所困住。

  3. 用「還有嗎」激發更多可能性:
    • 當學生提出一個想法或解決方案後,你可以輕輕地問一句:「還有嗎?」
    • 「除了這個辦法,你覺得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 目的: 這個簡單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從單一視角跳脫,思考更多元的選項,建立更全面的思考能力。

第三部:賦予學生為生命負責的力量

當學生能夠敞開心房、深入思考後,晤談的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將主導權交還給他們。

成為人生設計師: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負責

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學生們習慣於被動地接收知識與指令。然而,當他們即將步入成人世界,最需要被培養的,就是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的能力。在晤談中,我們必須從「問題解決者」的位子退下,讓學生自己成為主角,成為自己人生的「設計師」。

這是一個「賦權」的過程,讓學生明白,他們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1. 你是引導者,不是給予者:
    • 當學生面臨抉擇時,不要直接給予你的建議。你可以問:「在你心中,對於這件事,有沒有哪些可行的辦法呢?」這類提問能鼓勵學生從自身資源與能力出發,為自己提出解決方案。

  2. 讓學生聽見自己的聲音:
    • 當學生說出一個想法或決定時,你可以用自己的話總結並重複一次:「所以你的意思是,你打算先試著投入社團,是嗎?」這不僅能確認你的理解,更能讓學生清楚地聽見自己的想法,加強他們對這個決定的掌控感。

  3. 鼓勵表達,將思考化為行動:
    • 晤談的最後,鼓勵學生將他們的想法或決定具體地說出來。這個口頭的承諾,能強化他們對行動的責任感。即使最終沒有成功,這個為自己負責的過程,也已是無價的成長。

結語:一次成功的晤談,是一顆種子

這份手冊,從晤談開場的閒聊,到建立信任關係、引導深度思考,最終將主導權交還給學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晤談金字塔」。這趟旅程,從來不是要教你如何「解決問題」,而是要教會你如何「陪伴與引導」

每一次與學生的對談,都像是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顆名為「相信自己」的種子。

當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有價值、能夠為自己做主時,這顆種子就會生根發芽,長出自主權與生命力。

願這本教戰手冊,能幫助每一位老師和家長,成為學生生命中最溫柔、也最有力量的引路人。讓我們的每一次相遇,都成為青少年們能夠重新充電、練習思考、並為自己人生踏出勇敢第一步的珍貴時刻

翻轉教育 Logo

加入翻轉教育
獲取更多實用教學點子

追蹤作者、收藏好文,更多靈感資源不錯過

立即訂閱

延伸閱讀

孫東騰 孫東騰

孫東騰

無界塾實驗教育 戶外與生活老師

現職 無界塾實驗教育 戶外與生活老師。ICF國際專業認證教練、亞洲體驗教育 認證引導員。 大衛老師,本名孫東騰,曾是被填鴨式教育掩蓋好奇心的青年,直到大學接觸「體驗教育與團隊引導技術」,才真正感受到「被聽見」、「被引導」的力量與學習熱忱。如今用「互動學習和專業引導技術」,陪伴「老師與家長」共同點燃青少年的內在學習火花,堅信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與啟發。

粉絲專頁:【大衛教引導】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