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講不聽,常「腦衝」犯險?大人該怎麼辦?
逛街亂跑、愛玩火⋯⋯孩子對於危險總是講不聽,有「腦衝」行為,常讓大人又急又氣。心理師林維信分析孩子「凡事硬要自己去嘗試」背後的原因與心理機制,並提供大人4招陪伴與應對方式。
孩子不聽勸,常腦衝犯險,大人該怎麼辦?圖片來源:canva
本文重點摘要
大傑煩惱他的兒子對於危險總是講不聽,都叮嚀過火很燙了,還想要去玩。
旁邊的朋友都說,孩子兩三歲都是這樣,長大就會好。
然而,過了幾年,兒子都要上小學了,這種「腦衝」的行徑還是沒有改善。
大傑很是納悶,照理說兒子應該都聽得懂「人話」了,為什麼還是不聽勸?帶去醫院檢查是否有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卻又沒有其他明顯症狀...
為何孩子總是不聽勸?
其實,這種凡事硬要自己去嘗試的作風,跟他的思考模式、內在信念有關。
所以,不只是小孩,就連不少大人也是如此。像是對於旁人的勸告總是不想理會,非得要親眼看到後果,甚至親身體會,才願意相信。
這種作風,究竟與哪些腦袋的運作模式有關?
-
是否會在腦中預演
對於別人的勸告,是否會在腦海中預演一遍可怕的後果會「長成什麼樣子」?
腦袋有在跑這種影像(例如被火燙到的樣子),想像的生動感會讓他對負面結果有所畏戒。自然會比腦中沒有影像的人,行為要來得收斂。然而,有的孩子即使可以預想後果,卻急於忽視,或許是出於某種被禁止的反抗心態。
對此,我們可以嘗試在語氣上做點修正。用開放的語氣,讓孩子覺得那是他自己想到的結果(不是大人恐嚇他的),他可能會比較信服。傳統禁止或責備的語氣,像是:「到時被火燙傷了,看你怎麼辦」;
改成開放的語氣,則是:「喔,那會被燙傷欸,哇,要怎麼辦啊」。 -
對於禁止詞彙的感覺
有的人對於「禁止」的詞彙,會格外注意小心;有的人則反而激起他想反抗的心情。
對於後者,與其說「禁止做」、「不要做」,不如直接把後果講出來,可能效果會更好。
「玩火會燙傷,燙傷超痛的,擦藥,皮都會掀起來」
-
內在相信什麼
這與成長經驗有莫大的關聯。
成長過程如果經驗過、看過生命的脆弱,往後就會去觀察周遭是否有危險的訊號,對於可能的風險會做審慎評估;如果成長過程順遂,可能會覺得「安啦,這不會怎麼樣」。自然會大而化之看淡一切可能風險,因為「過去都沒什麼事了,現在何必杞人憂天」。
所以,大人可以從生活事件、新聞事件中,機會教育孩子去觀察生命的脆弱性。透過觀察學習,教孩子如果大剌剌只顧玩,會遇上不可挽回的遺憾。
大人可以怎麼做?
那麼,孩子都屆學齡了,像是逛街常亂跑找不到人、愛玩火,這類「腦衝」行徑,大人可以怎麼做?
-
引導替代方案
「想玩火,我待會帶你用安全的方式玩」,接著就帶他在適當的地點,用安全的方式玩爆竹。
當孩子的需求能獲得一些滿足,而不是一再被壓抑意志,接下來提醒他安全須知,他就能比較收進去。 -
注意孩子接下來的行為更甚於他當下的語言
有的孩子,嘴巴會先說不要,但後續行為卻會遵守。
那就可以理解他其實有把大人的勸告收進去,只是嘴巴還要展現自我。大人也就不必在語言上跟他辯駁。 -
嘗試讓孩子從問題製造者,變成問題解決者
有的孩子可能會先偷做,闖禍之後再來否認自己有做。
孩子在行為後,如果已經自行面對和承擔苦果(意即自然結果,例如玩火自然會被燙傷),大人其實不用再多說什麼。
相反地,孩子因不聽話,已經得到苦果,又再被大人責備和數落,像是:「你看看你,活該!早就講過,手還要那麼賤。」
那種羞愧感,可能讓孩子更想否定自己做過。養成習慣後,孩子變成先做再說,被大人質問則一律否認裝傻。面對這樣的孩子,大人僅僅反映現在的結果,不加上評價和數落,只說「怎麼辦?」,例如:「被火燙傷了,怎麼辦?」
讓孩子有機會去思考怎麼善後和避免再次闖禍,他就能從問題製造者,成長為問題解決者。 -
「安全繩」的重要性
這裡指的不是有形的繩子,而是大人能提供良好的看顧機制,並一步步訓練孩子同時注意父母動向與觀察環境危險。
有步驟的從小訓練起,孩子的注意力就不會總是被新鮮的刺激給完全拉走,讓自己身處險境。
如此一來,孩子的自主性能得到發展,大人同時也能放心。像是:一起逛街時手要牽著大人、要去哪裡前先報備過大人、只能去大人視線所及的範圍、要求留意時間和大人的位置。
進到一個新環境,先陪孩子一起觀察哪裡可能有危險,留意什麼樣的線索。
最後,想特別提及那些氣質比較硬、又強調眼見為憑的孩子。
大人透過引導,比起直接警告抑制,效果可能會更好。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