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走向教育版的「荷蘭病」嗎?中小學教師荒的警鐘已敲響

在台灣,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被譽為「護國神山」,但當全國為此歡呼時,中小學教師荒卻悄然浮現。當年輕人前仆後繼投入高薪產業,基礎教育卻因待遇落差與社會信任斷裂而日益空洞。這是否正是教育領域版的「荷蘭病」?本文嘗試從國際數據、教育現場與官方政策三個層次切入,探討台灣當下的教師缺口與未來隱憂。

當教師群體逐漸被邊緣化,社會終將付出沉重代價。圖片來源:Nirjon Nakib (Pexels)

當教師群體逐漸被邊緣化,社會終將付出沉重代價。圖片來源:Nirjon Nakib (Pexels)

本文重點摘要

  • 高科技繁榮下的教育真空
  • 教育缺口的國際脈絡
  • 教育現場的真實困境
  • 教育部的官方回應與措施
  • 結語

近年來,台灣最驕傲的資產之一是半導體產業。台積電被譽為「護國神山」,高科技產業薪資與發展前景吸引大批年輕人投入。這是國家實力的象徵,卻也引發另一個難以忽視的隱憂——中小學教師荒。

經濟學上有所謂「荷蘭病」(Dutch Disease),最早由 The Economist(1977)提出,用來描述荷蘭因天然氣出口大發利市,卻導致其他產業衰退、經濟結構失衡的現象。台灣是否正走向「教育版的荷蘭病」仍有待觀察,但可以明確的是:高科技產業確實如同天然氣般吸納大量優秀人力,而教育體系卻因待遇與社會地位不足而被逐漸邊緣化。

高科技繁榮下的教育真空

翻轉教育訂戶專屬

NT688元/年

享受無限的文章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下載、教育研習活動。

立即訂閱

已是訂戶?用以下方式繼續

延伸閱讀

宋紫晴 宋紫晴

宋紫晴

義守大學醫學院 學士後醫學系外國學生專班 副教授兼副系主任

專長於公共衛生、流行病學與大數據分析,長期關注教育、健康與社會的交會議題。現任義守大學醫學院「學士後醫學系外國學生專班」副教授兼副系主任,陪伴來自邦交國與世界各地的醫學生成長。曾任國衛院與成大博士後研究員,亦曾於康寧大學任教,相信教育不只是知識傳遞,更是社會責任與公共價值的實踐。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