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生用平板」Giga School第二年 從混亂到挑戰學習品質

日本「生生用平板(筆電)」政策,今年將邁入第二年,關注重點從「一人一機」的達成率,到如何落實「個別最適學習」和「協同學習」。影響學習品質的關鍵,是教育現場亟需支援的老師。日本經驗能給台灣哪些參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日本靜岡縣就讀小學六年級的亮太,每天回家後,從書包裡拿出的第一個「功課」,不是作業本或課本,而是一台Chromebook筆電。 

先玩幾回熱愛的打字練習後,他開始在線上工作表裡,填上今天回家後的學習計畫,班級導師可以藉此掌握學生回家後的時間安排。這一天的社會科作業,需預習日本戰國時代社會變化,他將自己找出的重點歸納在投影片上,準備隔天在分組討論時使用。體育課的功課,則是要重看自己在學校練習側翻時的影片,寫下心得後上傳至全班共用的資料夾,老師會在影片旁加註改善重點,讓他更快找到訣竅。 

完成功課後,他再上網確認老師發出的隔日上課內容,準備相關物品,最後闔上Chromebook,回家作業大功告成。 

寫功課的「文具」,從傳統紙筆,換成數位產品,最大的差別是什麼呢?「以前寫功課就是光抄,現在是要動腦袋來寫。」在由Chromebook業者製播的實例影片中,亮太如此分享。 

在日本「一人一機」數位教育政策下,多數中小學生與數位裝置之間的距離,都和亮太一樣,正急速縮短。 

在2018年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比)數位學習裝置運用調查中,日本學校使用數位裝置教學的比例不到2成,在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會員國中敬陪末座,被認證為「教學最不數位化的先進國家」。為扭轉數位學習落後頹勢,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台灣的教育部)在2019年12月提出「GIGA(Global and Innovation Gateway for ALL) School」構想,期望活用網路資訊技術和數位設備,培養學生因應未來社會的能力。

其中的重要指標為,要讓全國公私立國中、國小學生「一人一機」。日本政府編列4600億日圓(約1200億台幣)補助金,交由地方縣市政府自行採購。其中,數位裝置每人每機補助4.5萬日圓(約1.2萬台幣),每校無線網路設備最高補助3千萬日圓(約780萬台幣),低收入家庭還有4.5萬日圓約1.2萬台幣)的通訊及設備補助。 

「數位元年」提早3年 教育現場大挑戰

 這項龐大的數位佈建計畫,原訂2023年度完成,卻在疫情造成的大規模停課下,提早三年達標,至2021年7月為止,已有96.2%縣市完成設備配發和校園網路環境建置。數位裝置的作業系統則以Chrome OS佔4成,Windows和蘋果iOS 各約3成。 

意外提前展開的「GIGA School元年」,讓學校和家庭面臨混亂,必須在各種試錯中找出解方。 

例如,數位裝置與軟體的相容性、操作權限一出問題,課程就被中斷,老師們得學會在備課階段,提早排除可能發生的問題。積極投入數位教學的奈良市,在導入初期,曾經一天就發生300件學生忘記密碼的「意外」,讓負責ICT(資訊及通訊)教育的市府人員谷正友疲於奔命,但他仍堅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讓孩子每天練習登入手續,熟悉密碼管理。 

「由學校管理密碼可能比較方便,但這就像是把家裡的鑰匙交給學校集中管理一樣不恰當,」谷正友認為,在學習使用數位工具的過程裡,大人應給孩子嘗試的機會,不要一開始就設限。 

動輒上萬元的數位裝置,能否自由帶回家中使用?讓家長和學校雙方都戒慎恐懼。至2021年7月

為止,全日本僅26.1%的學校推動家庭數位學習,允許學生平日將數位裝置帶回家中使用。「聽說有些孩子把平板帶回家就一直看影片,我擔心孩子萬一把平板帶回家,我要怎麼管理?弄壞了怎麼辦?」一名家長憂心地說。 

也有老師在多次歷經學生摔破平板電腦螢幕的震撼教育後,和學生一起選定適合的防護殼及背帶,才能在戶外觀察、體育課裡安心使用。根據統計,2021年第二季通報的機器損壞或遺失共19228件,比例約0.2%,七成學校以自備候補機台因應,約3成學校使用業者提供的代用機。 

從導入期,走向適應期、活用期

日本版「生生用平板(筆電)」計畫,2022年春季邁入第二年,漸漸走過初期混亂,準備邁入「適應期」,朝「活用期」前進。外界關注的重點不再只是「一人一機」的達成率,而是如何在數位學習下,扣緊2017年公佈的「新學習指導要領」,以培育「知識與技能」、「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與 「自主學習力與人格特質等」為目標,實現「個別最適學習」和「協同學習」。 

「教育方式不再只是過去全班『齊一』聽課,由老師講課、統整重點,而是走向每個人自行調查、紀錄、總結的『個別學習』,以及能和人一起討論、表述的『協同學習』。」日本北陸學院大學人間綜合學部教授村井萬壽夫指出。 

以東京狛江第五小學為例,二年級學生使用ipad,進行數學加法和乘法練習。學生可自行嘗試不同的計算方式,算錯了可以重來,也可以從螢幕點選其他人的完成畫面來參考,恍然大悟「原來還可以這樣做」,不用被動地等待老師公佈答案。

各式作業系統裡都有的數位「便利貼」功能,以及共用表單,經常被使用於教學活動裡。老師提出主題後,學生用這些工具紀錄、整理自己找到的重點,也能隨時和同學一起檢視討論,「看見別人腦袋裡的想法、思考」,可以讓自己的想法更有深度、廣度,發展思考力、溝通力。 

「不過,學生們在數位裝置上,留下自己的想法後,如何帶領孩子吸收他人的思考、引導他們找到方向,為分組討論『加味』,仍取決於老師本身的能力。」一名日本教師指出,能否在課堂裡創造豐富的學習,關鍵仍在於老師對教學的設計力、實踐力,而非依賴設備或軟體。 

支援「邊跑邊想」的教師

提供老師「數位轉型」協助,攸關「一人一機」的學習品質。日本文部科學省設立「StuDX Style」網站,提供各式教案實例,並建立「ICT 支援員」制度,預計每四校分配一名「ICT 支援員」,協助設備維修或障礙排除等問題。各地方政府也大力推動跨校教師研習,例如奈良市在導入初期3個月內,從資安、操作介面到教學案例等,舉辦超過200場線上研習課程,反應比實體研習更熱烈。 

「彼此分享教學經驗,並不是比賽競爭,就算是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也很有參考價值。」一名老師分享,多數老師仍在「一邊跑,一邊想該怎麼做」的狀態,非常需要彼此交流學習。 

「一人一機」的學習方式與數位趨勢接軌,也仍留有不少疑慮:例如學習落後的學生能否得到充分關照、學童視力健康隱憂、網路不當使用或霸凌問題等。擔任東北大學教授的日本腦科學者川島隆太指出,使用紙本書寫閱讀時,腦部前額葉皮質活性化,較容易保留記憶,但使用數位裝置時,前額葉皮質則會受到抑制。「如果孩子在學校已經大量接觸數位學習,回家最好多補充一些類比式的學習工具,例如和家人一起閱讀紙本書籍,」川島隆太建議。 

「新文具」數位裝置的配發幾近完成,但對日本的學生、教師和家長來說,如何活用數位工具,並與傳統學習工具均衡運用,這條學習之路,才剛剛開始。

【生生用平板反思|最新系列報導】

延伸閱讀

施逸筠 施逸筠

施逸筠

親子天下記者

親子天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