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用平板反思】史上最大規模平板採購如何「數位轉骨」?生生用平板的4大挑戰

2021年底教育部編列百億預算採購平板、師培、擴充數位教學內容等,「生生用平板」政策將影響全國中小學親師生。然而大筆預算是否能回應教育現場真實需求?《親子天下》訪問產官學界,剖析此政策的4大挑戰。

天母國小學生用平板上課,圖片僅供示意。楊煥世攝

天母國小學生用平板上課,圖片僅供示意。楊煥世攝

本文重點摘要

台灣教育史上,金額最高、影響最大、速度最急的數位轉型投資,2022到2025年這4年內將投入200億,「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如火如荼推動中。9月開學時,平板電腦將送進全台近4,000所的高中職及國中小學教室。4年200億當中,七成預算是採購平板和相關網路設置,又被稱為「生生用平板」計畫。

教育部長潘文忠形容新冠肺炎疫情推進,讓教育數位轉型計畫從跑馬拉松變成衝百米。教育部將統一採購61萬台平板電腦偏鄉學校學生將生生有平板,非偏鄉學校則是至少每6人會配備1台。

3月底,教育部科技大樓資科司辦公室的同仁,天天加班到晚上10點,公共工程委員會也協助這史上第一次的教育重大公共採買。希望透過中央議價壓低價格加快速度,讓九月開學前平板可以送進教室。「你看現在只剩下 XX 縣和 XX 市還沒有回報軟體調查,」司長郭伯臣打開 line 群組監控著軟硬體到位進度。

各縣市學校的行政主管和教育局處忙著填寫各種調查和傷腦筋採購周邊,也抱怨著偏鄉根本不缺平板、而是老師沒時間學、不會教。伴隨來的新增載具維護管理工作誰來做、學生的視力誰來顧⋯⋯

未來平板電腦是不是將像鉛筆和橡皮擦一樣,是每個學生天天都會用到的學習工具。生生有平板後,如何順利讓生生用平板?老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還有父母的教養又會面對甚麼樣的衝擊?

如何才能讓這帖教育數位轉骨藥方達到成效?而非只是另一筆和採購「班班有冷氣」一樣的硬體採購預算?史上最大的教育數位轉型正面臨4大挑戰

挑戰ㄧ:如何不讓「齊頭平等」綁架差異化的需求

「5G 時代、元宇宙都來了,老師可別停留在石器時代!」匯聚最多資訊教師的社群「教育噗浪客(TPET)」發起人、南投縣僑光國小退休校長洪旭亮說,「10多年前台灣推動行動學習時,現場老師會說:又沒給我們載具,到底要怎麼做?」如今終於等到了。

台灣中小學師生在數位學習的應用在疫情前和國際相比就偏低。2018年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 TALIS(教學與學習國際調查),台灣國中階段教師經常讓學生使用 ICT(資通訊科技)進行專題或課堂作業的比例只有15%,遠低於 OECD 國家平均53%(新加坡42%、韓國29%、日本18%)。

教育部這次希望藉由載具的普及,拉高教師的數位載具使用率。因而在整體預算中,有高達7成作為行動載具採購與網路提升,並且為了顧及「公平性」,優先讓偏鄉學校每位學生一人一平板,非偏鄉學校不論大校、小校,通通依照班級數6:1的數量採購平板,且由中央統一採購。

生生用平板

生生用平板

教育部資科司長郭伯臣強調,這次全國買平板和買冷氣不同,沒有讓縣市個別招標選購,而是由中央統一來制定公訂契約,一來能有統一的招標期程,加快速度;再者因為規格簡單,大量採購能爭取更好的議價空間,避免縣市落差。

看似政府一手統包展現魄力,卻因為趕著兌現政治承諾,落於以形式公平,忽略了縣市發展及不同類型學校的真實需求。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呂冠緯觀察,由中央到地方統一的軟硬體採購,容易忽略了地方過去的脈絡,有些縣市在數位教育發展走的比較快,甚至已經有各自的行動裝置管理(Mobile Device Management,簡稱 MDM),假如最後中央給下來的東西,跟地方需要的東西不一樣,或配套維運跟過去的習慣不同,反而受到限制。

「政府的角色應該是困難的縣市一肩扛,並且讓前段班的縣市能再往前走,去試驗出台灣可以走出來的新模式,現在全被中央都綁在一起,反而有點可惜,」他說。

不只是忽視縣市特色發展,對於不同類型學校的行動載具需求也未有更細緻的了解,例如:對於非屬偏鄉但「非山非市」的學校、已經接受大量企業捐贈平板的「偏鄉」,或是都會區資源豐厚的數位前導學校,全都一視同仁。

記者實際詢問花蓮南區一所偏鄉小校,全校13位學生,到校2年的資訊教師「傑哥」細數,近幾年透過教育部各類補助申請及企業捐贈,該校已有超過60台行動載具,在這裡,平板不只供過於求,款式規格介面還都不一樣。面對新的政策,「傑哥」無奈說,他不煩惱沒載具,比較擔心多數老師不會用,以及學生在家中的 3C 成癮問題影響到校學習。

挑戰二:如何提供教師「無痛上路」的支援體系

就算真的發下去平板,現場老師就會用或願意用平板教學嗎?

「問題都不會在學生,而是老師。」高雄市教育局輔導團課督林百鴻認為,「生生用平板」的關鍵在於得先「師師用平板」,學生是 3C 原住民,老師反而像是 3C 難民,要從知道、認同,進而建立習慣,是需要歷經一段教學思維的轉換。

通常,第一次採用資訊融入教學的師生需要有人協助跨越一段「障礙排除期」。

「老師,為什麼我的平板一直被登出」、「為什麼我的螢幕一直轉圈圈」、「為什麼看不到畫面……」宜蘭縣竹林國小老師蔡孟耘,去年518全國大停課前,連 Google Meet 都沒聽過,過去一個多學期以來,她在任課班上展開了資訊融入教學的嘗試,回想起上學期憑著一股傻勁把平板車推進教室的慘況,「我本來想像不過就是讓學生用平板看影片或查資料,『應該沒什麼難的吧!』」她苦笑說著,一開始學生忘了帳號是基本款,不知道為何同樣平台指派任務,就是有人收不到。

「最好是隨時碰上問題都有人可以問!不然大家一次、兩次經驗不好,沒有更方便,自然不會想再用。」蔡孟耘說出多數非資訊專業老師們的心聲。儘管平板在手,要讓教學的改變真正發生,往往必須讓人真實感受到教學效果的提升,才是促進老師願意克服萬難的動力。

除此之外,從過去平板致贈的血淚教訓中,也可窺見,校內網路頻寬能否支持,是否能讓老師無後顧之憂,是影響老師使用平板教學的關鍵之一。

10年前,威盛集團旗下所屬的所屬的「信望愛文教基金會」就曾送16萬台全新的 HTC Flyer 平板到台北市高中及全台各校,當時不僅校園連網路都有問題,也欠缺成功的數位教學模式,學校因為不知如何使用,申請了平板也只能先放在倉庫。

學習吧教育事業部產品總監陳逸文印象很深,夥伴曾到校回收過整批未拆封的平板,搬回來工程師還一台台拆箱、刷機更新系統,感嘆「真的寧願老師用到壞,也不要放到壞!」

相隔多年,這款堪稱「上古世紀平板」反而因為「夠難用」吸引現場老師自發申請。第一線協助老師數位融入教學的學習吧資深專案經理方子龍笑稱,由於機型老舊平板的效能很慢,甚至連 Google Play 商店也不支援,功能限縮到只適合用來拍照、查資料及使用學習吧平台。「老師不用再擔心學生搞怪或是亂下載 App,即使孩子想上網玩槍戰遊戲,玩一次就不想再玩,因為還來不及掏槍就被對方射死。」

不只解決了老師在平板管理上的難題,也設法降低老師使用上的壓力。這批載具後來等於是送給老師隨班使用,還隨時供應備援載具,申請時訂出「三不」原則:不用寫計畫、不用交成果、不用寫報告;唯一條件:平板一定要讓孩子可以帶回家。

方子龍也分享,因為唯有當平板成為學生的學習工具,像一台隨身的字典,而不是放在圖書館的書,真正的學習才有可能發生。

挑戰三:研習時數達標,不等於教師數位增能完成

協助老師除了友善的數位環境,還需要足夠多元的增能培訓課程。疫情後,教學現場老師的數位落差明顯拉大,原本那些一、二成早就在用數位融入教學的老師根本無痛轉換,平板政策提供更多的彈藥,但是,需要影響的是另外八、九成對平板教學欠缺想像的老師。

擔任高雄資訊教育中心支援教師、長期入班協助資訊融入課程的陳炯憲觀察,真實的教育現場,很多老師是連雲端硬碟共享或 AirDrop 無線投影功能都沒有用過,過去認為那都是資訊老師的事,更不用說學習平台的教學應用。林百鴻也說,光從「知道有這些數位工具」到「會用數位工具來設計課程」中間也有很大的鴻溝。

其實,在精進計畫中,今年也編列1.48億作為在職教師增能,教育部及補助各縣市及高中職辦理教師基礎及進階課程。教育部統計,截至去年底,培育中小學教師實施數位教學能力累計達5.5萬人(占總教師數28%),111年預計9萬名教師參與數位學習的基礎課程,4年後希望全國教師都完成初階培訓。

為何全台接近3成的老師都受過數位教師基礎訓練,教育部的研習課程一堂接著一堂開設,多數老師回到教室還是不太會用數位教學?

桃園市仁和國小教務主任林裕峰分析,目前教育部的研習仍多偏重平台功能及因材網的四學模式(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導入教學,但現場老師需要更多不同的教學策略,及了解如何發展一學期的課程規劃,甚至是一堂課當中,數位工具應用的比例等細節,該如何幫助學生學得更好。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呂冠緯也直指,現行的研習課程多數為「工具使用導向」,但老師偏重「教學情境導向」;再者,他也提醒,當公部門在檢視 KPI 都在看最大受訓數量時,也別忘了「初階5萬人,可能還不如深化500人」,真正能回到學校持續再帶動其他老師

不僅如此,對於「人」的投資,長期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新北市龍埔國小老師施信源也認為,不是只有老師要培訓,一件好事要擴散,校長及行政的領導思維也必須要跟上。而且在資訊人才和資訊融入教學人才兩種專業上的師資,必須分工、分流培養。

挑戰四:教育數位升級,需要和108課綱對應的教育藍圖

究竟,生生用平板的未來,希望看到學生拿平板來做些什麼?要達成哪些學習目標?一旦前方目標與遠景不夠清楚,不僅周邊的生態產業鏈結無法對應目標,台灣教科書龍頭之一的翰林教育科技董事長、翰林出版科技長陳威任也直言,現在的方式似乎是先發下載具後,再讓學校慢慢摸索,「平板就像市場買來的生鮮,這中間的耗損是非常可惜的。」

因應疫情加速的硬體採買,打破了原本的藍圖。硬體先行,但硬體上要用什麼樣的軟體來學習,還在邊走邊學的路上。

生生用平板之內容在哪

有了平板之後,在硬體上要用什麼樣的軟體來學習,教育部還在邊走邊學的路上。天母國小學生用平板上課,圖片僅供示意。楊煥世攝

對於數位內容的規劃,郭伯臣表示,一個部分是補助縣市採購,另一部在新開發內容的部分,則會以先滿足各科的基礎需求為優先。

一旦藍圖清楚,工具就可以加速前進的力道。日本聖瑪麗國際學校學習總監陳巧茵以任教的國際學校舉例,10年前開始引入資訊融入教學,在發給學生載具的同時,也設定好電腦內環境,包含所有學習用、上網用的帳號密碼、配備好學習所需的系統與 App 等服務,學校也訂有各年級運用載具要學會的資訊素養指標,培養學生能運用數位工具成為一個創作者,而非單向的資訊消費者。

當藍圖不清楚時,更多工具只是讓現場更手足無措。世界各國在推動數位學習與數位轉型政策時,除了工具與內容外,皆設有拉高至課綱層級的數位教學指引。對此,郭伯臣也說明,預計6月底前將提出「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1.0版」,目前由國教院108課綱推動辦公室主責研發,當中的核心素養篇中會提出中小學各教育階段數位學習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以利教師設計數位學習方案。

生生有平板不等於生生用平板。生生用平板的關鍵是老師們能先師師用平板教學,背後是教學典範的翻轉、教學內容重新設計、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教育部可以用跑百米的速度把平板送進教室,也可以規定教師參加研習的時數和人數,但老師們是不是真的想嘗試把平板當作日常教學的資源和支持自主學習的工具,看來才是真正的轉型關鍵,也是政策最該支持的槓桿點。

【生生用平板反思|最新系列報導】

延伸閱讀

邱紹雯 邱紹雯

邱紹雯

親子天下記者

媒體中心與翻轉教育網站主編,擁有一對可愛女兒,同時也是一個童心未泯、想陪孩子一起重新長大的大人。

陳雅慧 陳雅慧

陳雅慧

《親子天下》總編輯

《親子天下》總編輯。 從小喜歡聽故事,當記者可以一直聽到精彩的故事,也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覺得非常的幸福。

陳詩妤 陳詩妤

陳詩妤

親子天下特約記者

安靜而好動,喜歡跨足不同文化,欣賞世界的複雜與美麗。期待作一盞探照燈,帶你認識教育科技新知、國際教育趨勢。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