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專訪(下):創造能安心說出「我不懂」的教室,拯救疫情下的「學習損失」

3月初,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佐藤學再度主持開放觀課,讓20多個國家都能看到「學習共同體」的上課樣貌,還有孩子們如何毫不怯於表達自己的困惑。佐藤學也強調,學習共同體這項改革,最核心的推動者其實是孩子。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2022教育年會|為幸福而教
9/24 佐藤學✕藍偉瑩 專題演講「學習共同體 為幸福而教」 報名請點此

「哇,這數字好大,要怎麼分啊!」小學一年級的男生抓抓頭,和教室裡20多位同學一起兩兩分組,努力想著如何將324張色紙,平分給6個人。這群沒學過除法、連十進位概念都還很模糊的小一生們,面對「越級打怪」的數學題,雖有不安,卻滿是躍躍欲試的熱情。

這是日本埼玉縣井泉小學,實施「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現場。

日本歷經6波新冠肺炎疫情高峰後,3月初「學習共同體」的教室再度開放觀課。在滿場目光包圍中,孩子們毫不怯於說出自己的困惑,積極向同學求助,彼此聆聽、確認腦中的那團迷霧為何。

從教室裡用手機開直播,讓數百位來自台灣、韓國等20多個國家的線上訪客,終得一探教室實況的,是在日本國內外推動「學習共同體」超過40年,如今已是70歲高齡,仍站在教育現場,大力推動改革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佐藤學。

疫情停課,曾讓佐藤學擔心,學習共同體的推動恐怕得重頭來過。但令他驚訝的是,全日本3千多所實施學習共同體的學校,竟然沒有任何一個學校喊停。甚至,孩子們回到校園後,積極實踐學習共同體的熱切姿態,反而成為教師們繼續堅持的強心劑,來自日本國內外,希望推動學習共同體的聲音也不減反增。

不過,佐藤學仍看見疫情下全球教育環境裡的危機四伏,憂心不已。

「比起眼前染疫的可能,疫情帶來的更大威脅,是因學習損失(Learning Loss),而對孩子們的未來生活帶來極大風險。」佐藤學接受《親子天下》越洋專訪時指出。

佐藤學認為,疫情下學習落差加劇,學習損失將為學生未來生涯發展埋下隱憂。加上工業4.0推波助瀾,資本主義順勢涉入公共教育領域,教育面臨私人化風險。疫情帶動線上授課、數位產品大舉進入學生日常,「一人一機」的政策,也讓學習將走向個人化。「但真正的學習,是必須投過協同合作,才有效果的。」

「這不是任何方法、SOP,而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不讓任何孩子、老師被孤單拋下的願景。」佐藤學認為,學習共同體是一個彼此關照的共同體,相互聆聽,共享彼此的思考和疑惑,而帶動真實的學習。「教師不再是單向的授課,而應是一個學習的設計者、協調者和反思者。」他指出。

以井泉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課為例,導師工藤直美刻意選了超出範圍的題目,是希望刺激孩子們動手畫圖思考,也培養學生的耐心和願意挑戰的積極態度。「如果給了太簡單的題目,孩子很快就會開始聊天、分心。」佐藤學解釋。

「他覺得好難的地方,你也這麼覺得嗎?」、「他的解釋,有沒有人聽不懂?」比起誰最快答對,工藤老師更重視孩子們是否都是「聆聽達人」,能理解別人的不了解之處,溫柔的對待他人的疑問。

新冠肺炎疫情長達2年的侵擾中,全球教育系統曾幾近失能也急速變貌。數位學習潮流下,「學習」與數位工具之間,最好的距離是什麼?如何善用數位工具,帶動學生思考、活用知識能力,而非走回「鍛鍊短期記憶」的老路?佐藤學在《親子天下》專訪中,精闢解析。

Q:近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多數學校停課。學習共同體強調學生互動和學習,長期停課對學習共同體的推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A:2020年1月疫情爆發初期,我即預測這將對世界帶來大混亂。

世界各地有許多學校的學習共同體,才在導入初期,就因疫情被迫停擺,當時我已有覺悟,最壞的狀況就是得重新來過,沒想到事實並非如此。

在日本,包括300所前導學校,實施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共有3,000多所,沒有任何一所學校喊停,學校數甚至有增加的趨勢,許多海外國家,也希望推動學習共同體,讓我非常驚訝。 

我們一直大力疾呼,就算學校被迫停課,也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老師落單,絕不要走回傳統齊一式授課方式。正因為這樣的非常時期,更要疾呼推動學習的創新,強調以探究和協同合作為中心的學習方式。

這次疫情讓我學到,學習共同體這項改革,最核心的推動者其實是孩子。學校復課、重啟學習共同體時,看到孩子們非常開心。他們非常熱心的投入學習,從小學、中學到高中皆然。這讓老師們也團結起來,堅定於「不能讓任何孩子落單」的目標,努力實踐具有品質的學習。 

Q:您認為疫情對全球教育環境,帶來什麼影響?

A: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所造成的傷害,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嚴重。

例如日本,學校停課時間約是3-4個月,低於先進國家平均5個月,且兒童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死傷、重症的比例非常低。但日本各地方政府仍對學校訂出嚴格的防疫規範,例如孩子們不能做分組討論、協同合作,不能唱歌,桌子要分開。

孩子是被打散的學習的自由、權利,生活上的自由也都被剝奪。家庭社經背景較低的孩子,受到的打擊更是一般孩子的5倍,因為他們無法上學、學力低下。

在印尼,停課期間超過20個月,許多孩子從此失學。尤其高中生,停課期陷入孤獨,結果提早結婚生子,再也無法回到學校。

疫情對整個世界的教育都帶來不小的影響。其中,最重要課題是「學習損失」(Learning Loss)。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銀行於2021年12月發表調查報告指出,疫情停課,已經造成嚴重的學習損失,學習的品質和量都下滑。原本15歲青少年應有的學習水準,在疫情下,發展中國家損失超過30%,已發展國家下滑17-20%。而經濟能力處於後半的孩子,每3人就有1人未來可能找不到工作。

報告中也推估,遭遇嚴重學習損失的孩子們,終身收入總額將減少17兆美元,相當於全球 GDP 的14%。對這一代孩子們而言,疫情帶來的最大威脅,並非眼前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而是因學習損失,對他們未來的生活造成的極大風險。

另外,工業4.0在疫情下加速發展,也是很重要的變化。根據預測,在2025年的勞動市場上,有52%的工作會被 AI 及機器人取代,到了2035年,有6成的工作是目前並不存在,強調高度知識性的新工作。

疫情下學習損失加劇、工業4.0加速,我們必須以學習共同體,進行更高品質的探究及協同學習。保障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落單的學習權利。 

Q:您認為疫情對台灣的影響如何?

A:台灣的防疫成效較好,停課的時間較短,在學習上所受到的限制也相對較少。

但台灣的授課方式或學習改革,相較其他國家,可能落後了2、30年之久。一直到《學習的革命》這本書問世之前,台灣的教學可能都還維持著140年之前的模式。

雖然這10年來台灣的教育出現了很大的轉變,但面對後疫情時代及工業4.0加速前進,台灣這樣的教育能否因應接下來的社會?我個人是抱持否定的。

尤其在現今國際趨勢瞬息萬變的波動之下,台灣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地位。能否以全球公民,也就是具有全球性的視野,進行新的教育方式,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所謂世界公民, 例如台灣的公民,他同時也是亞洲的公民,是世界的公民。以前我們講國民國家的時代,是國民,但是現在是以公民的觀點, 是該區域的公民、國家的公民、亞洲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具備多重的公民身分的視野。

同時有一個想法及觀念是,台灣本身的問題,要當成是世界、全球的課題,來找到解決對策。日本也是一樣。 改以世界的視角來思考

Q:少子化對教育帶來什麼影響呢?

A:少子化造成日本人口變少、市場變小,但這並不是成長趨緩的唯一原因,日本政府的這種論調是錯的。

根本原因在於30年來,日本的教育、產業、政治、經濟都沒有創新。但日本政府並不承認,所以一直推給少子化。孩子和老師的聲音,不太被政府聽到,無法反映在政治上。有就學人口的家庭(家庭內有正就讀幼稚園到大學的學生),不到12%,在我小時候是80%,因此現在的教育完全被政治忽視。

日本在1970到80年間,教育支出不論 GDP 佔比或政府支出佔比都是世界首位。現在卻是 OECD 加盟國裡最低,在東亞、東南亞也是最低。教師薪水也最低,這的確是少子化造成的結果。因為政治無視教育,選舉還是可以贏。

這問題其實很嚴重。如何把兒童問題、教育問題變成所有國民所關心的課題,是很困難的。這可能是少子化對教育帶來的最大影響了。

Q:您曾提到,希望自己的女兒有追求幸福的能力,為什麼?

A:我認為能夠靠自己讓自己過得幸福,是一項最重要的能力。

有兩個原因,第一,一個真正成熟的人,必須是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也就是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幸福。

第二個原因是,一個沒有辦法讓自己過得幸福的人,一定也只會為周遭的人帶來不幸。大家周遭應該都有遇過不少這樣的人吧。只有能讓自己幸福的人,也能夠與他人一起擁有幸福。

像我現在,過得很幸福喔!

【生生用平板反思|最新系列報導】

延伸閱讀

施逸筠 施逸筠

施逸筠

親子天下記者

親子天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