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會考地理|中亞的學習內容消失了!不能不知的新考點預測

111年教育會考不會驟然進行大幅度的改變,但會更強化「生活實踐題」的設計,用學科知識內容去思考生活情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寒假期間,臉書文章上有好多學校,緊鑼密鼓的邀請各科講師,透過線上會議室,進行一場又一場的會考分析。這些分享,像是一顆顆的定心丸,幫助學生面對新課綱下的會考命題,也習得解題技巧與如何學習的方法。

師大心測中心對於這一波命題方向,也提出了清楚的說明:111年起之教育會考將以現有試題形式為基礎框架進行調整,不會驟然進行大幅度的改變,試題本中仍會維持一定比例評量重要核心學科概念的試題,但也會更強化「生活實踐題」的設計,透過真實情境脈絡(包含日常生活情境或是學術探究情境)進行提問,同時也會適度融入跨領域素材與新課綱所列相關議題,希望經由試題的引導,讓學生思考、探究課堂所學與生活之關聯性。

以試題仍維持一定比例評量重要核心學科知識概念的前提下,課本中的基本學科知識依舊是根本。面對各家教科書的編寫內容,學生不是把每一家的重點內容,集大成地整理羅列,煮成一鍋大鍋湯,而是找出各版本的共同學習內容,化繁為簡才是關鍵。

而在強化生活實踐題的命題設計下,為了充分表達情境,不論在題目說明或是題組選文中,都會提供較多的文字或圖表資訊,讓考生解讀資訊以探究相關議題。這也導致這類的命題,較易出現篇幅較長的情形。因此,111會考,社會科考試時間雖仍維持七十分鐘,但試題題數比起過往略降,就是因應生活實踐題的命題趨勢。

既然,111年起的教育會考,將以現有試題形式為基礎框架進行調整,不會驟然進行大幅度的改變,接下來要說明的,就是歷年以來重要的考情趨勢。在過去就很常出現的知識概念,若目前使用的課本中仍舊出現,可以預見的是,這些知識概念在未來依然是重要的考試熱區。當然,新課綱下的相關議題探討,又有哪些新的知識概念,值得我們特別留意的呢?

地理科歷年來考情趨勢

  1. 以臺灣、中國、世界為命題範圍來看,台灣地理歷年來約八至十一題,中國地理歷年來大約三題上下,世界地理則八至十一題上下。臺灣地理與世界地理的出題題數,明顯多過中國地理。以試題評量的分項能力來看,地理試題持續強調的評量重點有兩項,分別是「能轉譯以不同方式呈現的社會科知識」與「具備應用或分析的能力」。因此,解讀混和文本(除了文字外,還結合其他類型訊息的資料)並思考運用這些多元資料的命題評量,是歷屆會考延伸到111年的命題趨勢。

  2. 在第一冊臺灣的自然地理,經緯度座標系統的判讀與影響,是重要的基礎概念,幾條重要的經緯線位置與經緯線度數變化,在過往的命題中,都會運用到。此外,等高線的判讀與臺灣主要地形的分布,也是熱門的命題焦點。臺灣的氣候特色中,這幾年經常評量的重點在於降水的空間與時間分布不均,會透過水文(河川特性)、產業(曬鹽)、統計圖(等雨量圖)等方式來命題。

  3. 在第二冊臺灣的人文地理部分,臺灣的人口議題,幾乎年年命題。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帶來的生活衝擊與因應對策,文本取材豐富,又能跟公民、歷史做跨科命題,這一部分一直是考試重點。

  4. 中國地理的命題雖維持三題上下,但跟過去地理課本佔九個單元的學習內容相比,目前的中國地理只佔四個單元的課本內容,因此含金量大幅提升。在未來命題題數上,中國地理的份量不會有大幅度的變化,預估以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各佔一題為命題考量。

  5. 世界地理部分,南、北半球的氣候資料判讀,持續出現在歷屆考題中。但在取材上,較少直接出現氣候圖讓學生進行判讀,轉而提供更原始的資料(如:表格統計),或是轉譯成其他資訊(如:乾季遊客數量變化)讓學生進行分析。另外,季風亞洲區中的東南亞與南亞,與臺灣的南向政策與人口組成關聯密切,因此也是這幾年的考試重點。

  6. 非洲的自然環境與資源,熱帶沙漠的位置、雨林開發與熱帶栽培業的發展,一直都是熱門考題。在文化分界上,西亞與北非的伊斯蘭文化發展與特色,在這幾年的考題頻繁出現,值得注意。

  7. 歐洲與俄羅斯、美洲這兩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與資源,從102年到110年,每一年都會出現在考題中,因此這一塊的認識,同學要多下點功夫喔!

地理科新課綱新焦點

在108課綱的地理課本,中亞的學習內容消失了!但有一些新的焦點,在課本中出現。這些學習內容,在過去的考題中並不常見,這也表示命題老師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揮。

  1. 地名與環境、族群文化的關係:這是九年級下學期的學習單元,在臺灣,地名有很大的比例與自然環境特徵有關,但又因族群用字發音而有所差異。例如:「窩」是客家族群用來形容三面地勢高、一面低,類似畚箕狀的地形。此外,地名的用字也突顯出族群文化的分布差異,如:「屋」或「厝」均代表房舍,屋多為客家族群使用,厝則是閩南族群常用,這樣地名的命名,又能跟歷史的學習內容中的臺灣史做跨域命題。地名學,就是人地互動後的結果,地名命名原則與自然、族群之間的關係,值得注意,畢竟幾個字背後,就蘊藏豐富的地理舞台與歷史發展。

  2. 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如同地名,食材背後也有著豐富的地理背景與全球化的貿易互動。在日劇「東大特訓班2」中,就出現日本超市裡的南瓜,為什麼是從墨西哥與紐西蘭這兩個國家進口的命題橋段。相同的概念(南、北半球導致季節差異)遷移到臺灣的情境,可以用來解釋市面上販售的櫻桃,多來自於紐西蘭與美國。食物,就是真實生活情境的一部分,在生活實踐題的命題設計下,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亦值得注意。

  3. 用學科知識內容去思考生活情境:在108課綱中,社會領域的領綱課程目標項目中,有發展跨學科的分析、思辨、統整、評估與批判的能力。生活實踐題的命題,便是希望考生能在情境中,具備使用學科知識的能力。以110年的會考為例,出現過美國退役飛機的放置地點,連結地理學科知識─美洲的自然環境。在真實的生活情境裡,新冠肺炎導致航空業不景氣,航空公司須尋找可以放置飛機的合適地點。因此,除了美國西部沙漠外,學生可以思考,全球還有哪些地方擁有乾燥的自然環境,可供飛機長期停放。全球的乾燥氣候分布連結疫情下的停機場,這就是用學科知識內容去思考生活情境。

112會考地理準備策略

  1. 讀課本,真的是根本,但學生往往習慣先看完文字,再來看圖(甚至是不看圖表)。轉譯能力與分析應用,一直都是地理科的評量重心。而這樣的能力,其實透過課本就可以培養。如果仔細看課文,在一段文字結束後,若出現圖1-1-1或表1-1-1,代表課本上的這些圖表與這段文字之間,存在關聯解釋。這時候,記得停下來,把視線放到課文圖表,思考課文文字與圖表之間的關聯,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 筆記型式上,地理特別強調空間位置與分布。因此,自然環境的地形、氣候或資源等學習內容,鼓勵考生儘量能用地圖的方式來整理,除了能更熟悉每個區域的位置與輪廓外,也能了解該現象的分布位置與特性。

  3. 練習考古題是重要的方法,但不是一直做題目,而是帶著覺察來答題。有那些知識點,是寫題目的過程很常出現的考點?那些知識點,自己常常出現錯誤?除此之外,會考命題的布局,通常是由簡單而複雜,由單科到跨科,因此前面十五題,會是比較基礎的學科命題,同學也可以先試著完成歷屆考題中較前面的題數,檢視自己的基本學科準備狀況。

  4. 寫完題目後,一定要好好檢核反饋。我們往往對於自己寫錯的題目,一定比較認真聽老師說明或是看解析。但是,不管寫對或是寫錯,都要做到反饋。答案雖然是對的,但有沒有什麼題幹訊息是我忽略的?有沒有那些選項,是我還不懂的?加上,往往有時候不小心猜對,卻因為當下的歡喜,很容易就忘記該有的學習檢核。因此,為什麼對?為什麼錯?這樣的反饋,可以幫助自己更精準複習。

112年會考衝刺資訊包

延伸閱讀

李雅雯 李雅雯

李雅雯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台中市至善國中老師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