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昇國小:家一般的混齡教室,為小校找回學生

歐洲流傳百年的耶拿教育近年開始在台灣成型。龍昇國小採取耶拿教育方式做混齡教學,化解小校學生同儕刺激不足的問題,同時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程告一段落後,師生在樹蔭下進行「結束圈」,讓孩子分享上午的學習心得,老師也會設計簡單的互動遊戲邀請學生參與。楊煥世攝

課程告一段落後,師生在樹蔭下進行「結束圈」,讓孩子分享上午的學習心得,老師也會設計簡單的互動遊戲邀請學生參與。楊煥世攝

本文重點摘要

走進龍昇國小,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發現這所學校的不一樣。教室裡,學生們聚在沙發,或一起坐和趴在地板上,各自用紙片拼湊出交通工具的形狀,一旁除了課桌椅,還放置冰箱、飲水機、洗碗槽,讓人有種誤闖民宅客廳的錯覺;中午時間一到,學生與老師走出教室,在南洋杉下的木棧板做「結束圈」,師生席地而坐,分享早上課程中的收穫,準備迎接下午課程。

苗栗縣龍昇國小的日常,沒有上下課鐘聲、沒有固定坐位、沒有定期考試;在班級內,採取混齡編班,全校學生只有一二三年級的「低年段」、四五六年級的「高年段」兩個班級。政大教育學系副教授、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鄭同僚評價,龍昇國小是目前台灣採取「耶拿教育」方式做混齡教學,做得最完整的公校之一。

「耶拿教育」是在荷蘭等歐洲國家盛行多年的教育方式,近年也在台灣成型,被視為解決偏鄉小校的解方之一。龍昇國小校長王世文不諱言,引入耶拿教育,是因在他調任龍昇國小校長的第一年,全校僅有十七位學生,是全台屬於「一般地區學校」中,學生人數最少的國民小學,「當時三年級只有一個學生,你可以想像他有多孤單⋯⋯至少要幫他找到學伴。」

王世文說明,同樣採取混齡教學,耶拿與蒙特梭利教育不同的是,蒙特梭利強調教具操作、自然感官經驗;耶拿教育包容性更高,老師可以運用自然媒材或3C等科技工具輔助教學,學科教學部分,則是使用教育部課綱與課本。

王世文指出,耶拿教育由「對話、工作、遊戲、分享」四大支柱組成,希望讓孩子在動靜之間取得平衡,維持學習興趣。耶拿教育強調孩子的主動性,因此以「工作」指稱做作業等行為,也期待學生有能力設定自己的學習目標;「遊戲」部分,則重視學生在相對嚴肅的工作後可以恢復活力,或將遊戲融入學習中。

耶拿教育怎麼做?三個年級的孩子混齡在同一班該怎麼上課?負責龍昇國小高年段教學的老師廖珮蓉說明,每天上午有三小時的學科教學時間,讓學生進行異質性分組上課以及自主學習。孩子會根據年段以及各自不同的學習進度,分組各上半小時的國文、英文、數學課程;非教學時間,就讓學生完成老師分配的作業或自主學習,想待在教室中的生活區、自主工作區,或是到教室外探索都可以。

曾在大學任教的龍昇國小老師溫慧萍指出,傳統學習環境多是學生排排坐,老師獨自將四十分鐘課程填滿;耶拿教育的做法對師生來說更有彈性,與課程時長相比,讓學生在課程中專注並確實學習更重要。

孩子自己規劃週計畫

「最大差異是我從每學期有三次考試,變成都沒有固定考試!」在三年級時配合妹妹的學習需求,從一般公校轉入龍昇國小的六年級學生歐宣佟分享,耶拿教育的學生沒有段考,而是要自行評估學科能力是「精熟」、「基礎」還是「待加強」,讓她理解,搞清楚自己不熟悉的內容並內化知識,比分數更重要。

教學時程規劃部分,廖珮蓉說,老師不會規定學生每日的回家作業,而是從學生入學開始,逐步培養孩子規劃每日、每兩日作業安排的能力,漸進式讓學生可以採取「週計畫」,老師給予每週要完成的工作內容後,由學生自主安排進度,從中理解自身的責任,並完成目標。

龍昇國小六年級學生徐宇彤認為,週計畫的做法,讓她能更彈性規劃時間,若安排得宜,多數工作在學校裡可以完成,她就能在放學後參加美術課、做手作,發展其他興趣。歐宣佟很成熟的說,時間管理與工作分配是未來進入職場必備的能力,「而且比較有選擇權的時候,反而會想要管好自己、規劃行程,」她分享。

每天圍圈對話、分享

在校園生活與環境經營上,王世文指出,耶拿教育認為學校應該帶給孩子信任、責任感與歸屬感,「生活學習空間」如同家庭的延伸,因此,學校會透過班級內、全校型的圍圈,創造對話與分享機會,讓學生分享近期收穫,或對校園事務形成共識。

王世文舉例,學生會一起討論班級冰箱的使用守則、如何處理垃圾桶中出現螞蟻等真實問題,也練習溝通技巧,學習如何用合適方式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想法,甚至彼此說服。

在龍昇國小任職超過七年的廖珮蓉觀察,有些孩子剛入學時很抗拒公開發言,但因為校內主題式跨域課程要分享研究內容與心得,加上每天都有圍圈討論,讓學生愈來愈能侃侃而談,甚至看見學弟妹因為發言而緊張結巴時,主動提醒其他同學保持安靜等待;孩子遇到問題時,也能試著協商,「我看到他們的自我執行力跟信心成長非常多,我覺得這是教育的價值所在,」廖珮蓉說。

龍昇的全面改變產生了功效。從全校僅十七位學生,到目前有四十二位學生,低年段班級滿招(每年級招收八人,一班最多二十四人),甚至有他校學生排隊想轉入。王世文說,轉型成為實驗學校後,確實吸引更多學生跨學區就讀,提供當地學生更多文化刺激,「我不是要『救學校』,而是要來改變這裡,怎麼對學生有利就怎麼做!」他強調。

------------------------------------

一次看懂「耶拿教育」
耶拿教育(Jenaplan Education)是在20世紀初,由德國著名教育家彼得•彼得森提出,認為每個孩子的啟蒙時間點不同,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醞釀與學習,並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與共學,希望養成讓孩子能夠訂定目標、制定計畫、規劃時間、執行任務的能力。因此,比起單方面接受老師教學,更希望孩子的自主工作時間能成為學校生活的主軸。
目前全台有5所中小學以耶拿教育為教學主軸:


苗栗龍昇國小
類型:公辦公營
學制:國小
地點:苗栗縣造橋鄉

苗栗縣南河國小局部混齡
類型:公辦公營
學制:國小
地點:苗栗縣公館鄉

台中市東汴國小局部混齡
類型:公辦公營
學制:國小
地點:台中市太平區

嘉義縣豐山實驗教育學校局部混齡
類型:公辦公營
學制:國小、國中
地點:嘉義縣阿里山鄉

新北市TCS探索未來國際實驗教育機構
類型:機構自學
學制:國中、高中
地點:新北市林口區

------------------------------------

地點:苗栗縣造橋鄉

特色:引入耶拿教育,採取混齡編班、差異化教學;基礎學科使用教育部課綱課本,另開設世界導向SDGs課程、生活美學、戶外教育等課程。

在耶拿教育中,學校空間是家庭的延伸。龍昇國小的孩子可以像在客廳一樣,自在趴在地上與同學完成手作作業。楊煥世攝

在耶拿教育中,學校空間是家庭的延伸。龍昇國小的孩子可以像在客廳一樣,自在趴在地上與同學完成手作作業。楊煥世攝

在耶拿教育中,學校空間是家庭的延伸。龍昇國小的孩子可以像在客廳一樣,自在趴在地上與同學完成手作作業。楊煥世攝

學校提供的計時器,以及可重複使用的每日打卡板,是幫助學生自律完成週計畫的實用工具。楊煥世攝

 

看更多:
實驗教育三法上路10年,為何成為影響主流教育的關鍵?對台灣教育生態帶來哪些改變?

《親子天下》132期:實驗教育ー趨勢 X 擇校 X 未來挑戰 黃金10年全解讀

全台實驗學校人數、校數持續攀升,吸引對教育抱持多元、開放、顛覆主流等觀念的家長關注,從中替孩子選擇合適的學習環境。《親子天下》9月號完整介紹每一種主流實驗教育的理念、辦學類型,並整理113學年度最新200 所實驗學校清單,更邀請超過10位實驗教育專家、過來人家長及畢業生帶路,提供讀者不同的觀察角度,全面了解實驗教育。

今年也是實驗教育三法上路第十年,如今,源自實驗學校的「自主學習」、「專題探究」等教學內容,已不再侷限於小眾領域,而是一般學校在推行108課綱過程中,同樣致力達成的教學方針。本刊特別彙整約20位長期關注實驗教育的專家建言,剖析實驗教育歷來實施成果,以及邁向下一個10年的挑戰,值得各類學校辦學者和所有關注教育的老師、家長參考。

點擊圖片了解

延伸閱讀

陳奕安 陳奕安

陳奕安

親子天下

記者。對世界總是抱持開放的心,喜歡聽故事,期許用文字敲開透光的縫,讓世界變好一點、鬆綁一點。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