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理念」變課綱內涵!體制內外的交互學習:108課綱關鍵字在實驗教育搶先落實
「實驗教育三法」三讀通過屆滿十年,實驗教育除了被愈來愈多家長關注與青睞,包括主流學校和課綱制定者,也都參考和轉化實驗學校的「實驗成果」⋯⋯
圖為台北市和平實驗國小。黃建賓攝
1994 年成立的新北市種籽親子實小,學生從小一開始,就可以在自己的課表選擇「空堂」,學校信任孩子,鼓勵善用校內外資源探索,這樣的自主學習理念,也是 2019 年上路的 108 課綱重要元素之一——高中生三年內要完成至少 18 節自主學習,並就感興趣的主題,完成自主學習計畫。
宜蘭縣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 2002 年設校,校內導師以每兩到三週為單位,針對特定議題,雜揉與之相關的語文、數學等知識,執行「主題課程」。這種打破傳統學科界線,進行跨領域教學的做法,與 108 課綱起,遍布國小到高中課表的「校訂課程」精神不謀而合。
這些都不是巧合。研發與制定 108 課綱的國家教育研究院,證實當年為推動新課綱,曾執行「十二年國教課綱(即 108 課綱)轉化整合型研究計畫」(以下簡稱轉化計畫),當中重要的一個研究分支,就是深入早期被稱為非主流、另類教育,如今為實驗教育的相關學校,爬梳這些學校的特色做法,並規劃入全體學生適用的國家課綱。
自主學習、專題探究⋯⋯實驗理念變108課綱內涵
108 課綱是台灣近十年變動最大的國民教育改革。教育部、國教院明知改革會導致反彈與陣痛,仍決議大幅度翻轉 6 到 18 歲、從國小到高中學生的課表與學習模式,主因是看見世界不斷變化,傳統教學若再不起身轉骨,恐難培育適應未來的人才。
而實驗教育的教學方式,被官員們認為更符合未來時代所需。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榮譽理事長、政治大學教育系退休教授馮朝霖,曾任轉化計畫中「實驗教育與原住民教育的觀點」子計畫主持人,指 21 世紀後不只台灣,許多主流國家都正吸收另類教育經驗,並嘗試轉化實踐在主流教改上。
馮朝霖團隊考察種籽親子實小等六所實驗學校,並歸納這六校共同的課程發展特色,包括:重視自主學習、從國中就開始進行專題探究、實踐跨領域課程、重視戶外教育與體驗(如登山、溯溪)、重視身心靈整合的全人教育,不僅以學科紙筆測驗評量學生成敗。
這些歷史較久的老牌實驗學校,在教學現場耕耘逾十年的「實驗成果」,在一群教育研究員的取經、轉譯之下,支持 108 課綱以「自發、互動、共好」為主要精神,並延伸出探究實作、自主學習等新興課程。
台灣實驗教育單位數量,在「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以來,從不到百校,到如今逼近三百家。綜觀全台約三千所中小學版圖,它們形同從另類、邊緣,甚至不被政府認可的 1%,躍升為雖然仍是少數,但巨幅影響現行主流教育的關鍵 10%。
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退休主任范信賢,以傳播界有名的「創新傳播理論」為例,指一個媒介或科技工具,要從沒人用,到人手一台,都仰賴約 2.5% 的人率先冒險,抱持前瞻的心態去接觸。這 2.5% 的先鋒,是社會不斷往前走的動力,而實驗教育,無疑是教育界中,帶頭另闢蹊徑的先鋒部隊。
公校找特色、做混齡,都向實驗教育取經
今(2024)年適逢「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十週年,許多單位舉辦的實驗教育論壇中,都有主流學校辦學者的身影。一名與會的普通高中校長,分享他特地從南部北上聽講的初衷:「現在一校掛上實驗牌,招生都不錯,我想知道它們如何做出特色。」
實驗教育學生數的確逐年提升,十年來成長近 12 倍,顯示它不只被課綱制定者參考,還在少子化趨勢下,逆向被愈來愈多家長關注與青睞,甚至不惜跨學區、跨縣市通勤,安排孩子接受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除了拚招生,源自實驗教育的混齡教學,同樣為少子化下的瀕危學校,提供可行的辦學解方。全台近五百校學生少於 50 人,而蒙特梭利作為常見的實驗教育理念之一,向來主打跨年級混齡教學,近年吸引多所偏鄉國小觀摩,以此化解每年級學生數太少、無法單獨成班的當務之急。
隨著取經成功經驗增加,愈來愈多公校,不再替實驗學校貼上「不入流」、「裡頭都在玩,沒在教書」等標籤,而是反過來剖析另類體制的門道。
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洪詠善補充,除了校際交流,如今還有些縣市的候用校長儲訓,邀請實驗教育代表來演講,由上而下促進實驗教育與主流教育對話。
曾是公校老師、教育局督學,最近跨足擔任台北市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塾長的藍偉瑩觀察,相比過往,現在的公校更適合打破框架,像實驗學校一樣「做實驗」。高中端又比國中小更適合,因為高中生準備現行大學甄選,所需展現的特質和經歷,仰賴實驗教育強調的自主學習等骨幹來養成。
不過,她同時看到公校「做實驗」的阻礙。藍偉瑩歸結,公校人事、會計規矩多,舉例來說,一校若要打破傳統分班編制,全面開放學生跨班選課,導師就無法領導師費;而在課程上,公校得按政府要求,在每學年開始前,繳交一整年的課程計畫書,無法依學生的學習情形調整。
雖然也有少數公辦公營學校在重重限制下突圍,成為實驗教育代表眼中「玩真的」的實驗學校,但如何鬆綁行政,讓更多公校勇敢實驗,成就特色化、呼應將來社會的校園,值得政府思考。
「實驗教育下一個十年,應該變成校校皆實驗、教學創新成日常,實驗學校就此消失。」看懂實驗教育關鍵影響力,且已看見未來的教育專家們,不約而同的呼籲著。
看更多:實驗教育三法上路10年,為何成為影響主流教育的關鍵?對台灣教育生態帶來哪些改變?
- 趨勢解讀|體制內外交互學習:108課綱關鍵字在實驗教育先落實(本文)
- 趨勢解讀|實驗教育十年解讀:公校轉實驗成主流、補習班化藏隱憂
- 學校案例|龍昇國小:家一般的混齡教室,為小校找回學生
- 學校案例|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自辦師培20年成華德福師資基地
- 數位專題|實驗教育10年解讀,從另類1%到關鍵10%
《親子天下》132期:實驗教育ー趨勢 X 擇校 X 未來挑戰 黃金10年全解讀
點擊圖片了解
全台實驗學校人數、校數持續攀升,吸引對教育抱持多元、開放、顛覆主流等觀念的家長關注,從中替孩子選擇合適的學習環境。《親子天下》9月號完整介紹每一種主流實驗教育的理念、辦學類型,並整理113學年度最新200 所實驗學校清單,更邀請超過10位實驗教育專家、過來人家長及畢業生帶路,提供讀者不同的觀察角度,全面了解實驗教育。
今年也是實驗教育三法上路第十年,如今,源自實驗學校的「自主學習」、「專題探究」等教學內容,已不再侷限於小眾領域,而是一般學校在推行108課綱過程中,同樣致力達成的教學方針。本刊特別彙整約20位長期關注實驗教育的專家建言,剖析實驗教育歷來實施成果,以及邁向下一個10年的挑戰,值得各類學校辦學者和所有關注教育的老師、家長參考。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