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科學素養連結不同學科的重要意義:助學生全面成長

科學素養不只是解題算數!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更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羅宇順老師分享自己設計跨學科課程的經驗,如何從課程設計、教學模式改變著手,促進科學素養與其他學科共融,讓素養核心直接影響學生。

科學素養連結不同學科的重要意義。圖片提供:羅宇順

科學素養連結不同學科的重要意義。圖片提供:羅宇順

科學素養可以理解為個人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探索事物的能力。具體而言,它包括觀察事物、提出問題、判斷和驗證、分析與構建、解決問題等能力,這些能力有助學生獨立思考和處理困難。

科學素養強調以探究的態度連接知識與生活,學習過程變得更富意義性;與此同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利於促進技術創新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因此,在不同教育階段把科學素養融入各學科,能夠有助學生全面成長。

跨學科學習促進科學素養與其他學科共融

課程設計上,需要合理將素養的核心概念和技能融入各個學科的教學內容中,並由相關學科持份者共同制定實際而可行的學習策略和實施方法,與不同領域知識互相結合,從而有機地形成具有目標與統整性的跨學科學習(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使學生養成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圖一)。

常識與數學科的跨學科學習活動

圖一:常識與數學科的跨學科學習活動,統計班上受歡迎的運動項目,畫出相關的統計圖,然後分析結果。圖片提供:羅宇順

跨學科學習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科與生活之間的聯繫,提高整體學習效果,結合不同的實驗和觀察活動,學生得到獲取知識和經驗的重要途徑,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訓練科學思維,從實踐中體驗知識的樂趣和挑戰,對於知識統整與擴展具有實用意義。

良好的課堂互動促進批判思維與創意思維

傳統課堂通常以「教師為中心」,較多強調知識的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當科學素養融入學科後,學習則需要加入更多的探究和實踐性活動,學生才有機會主動參與和多角度思考。

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便要作出變化,成為了學習的引導和促進者,從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模式(圖二)。

分組製作學習成果

圖二:運用流動應用程式 (Page),分組製作學習成果。圖片提供:羅宇順

課堂出現更多不同形式的互動,教師可以選擇採用探究式學習(Inquiry 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式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等等方法,創造一個積極、正面、具啟發性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和發現科學的美妙之處,從問題出發進行思考和探究,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Critical Thinking)。

另一方面,科學素養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同時也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創造力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學生從已有或學到的知識中產生新的想法,這種創意和想象力是創意思維(Creative Thinking)的核心,對於解決未知問題和提出新觀點至關重要。

批判思維能夠幫助學生鑒別和評價不同的想法和解決方案,創意思維則提出更加新穎、優良與效能的其他方案。

學習生態系統促進共建共享的教育環境

實際上,課堂並非固定存在所謂的「教師為中心」或「學生為中心」,因為課堂的中心由始至終都是學生,為要實現他們的學習目標和個人成長,對於教師角色而言,重要的是創造有利學習的條件。

除了教學設計與課堂模式的改變,相應的校本課程和教學活動,提供不同形式的體驗和學習機會(圖三、四),使用現代科技工具和資源來支持學生學習,都是能夠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和有意義的學習經歷。

館校合作

圖三:館校合作,於博物館認識地區的發展歷程。圖片提供:羅宇順

以課堂知識為基礎加以拓展與具體化

圖四:以課堂知識為基礎加以拓展與具體化,使學習更加真實。圖片提供:羅宇順

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明天

科學素養也並非單一指向科學類型學科,例如物理、化學、生物……更重要的是其素養核心直接影響學生對人生的價值觀和態度。

政策制定方透過清晰的目標和指導、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學能力的專業發展、多元化的評估方法以及不同的教學策略,都會促進素養落實。

不斷的嘗試、不斷的探索,一步雖然不可能登天,但每天的堅持和進步,教育的天空便會越來越寬廣(圖五)。

圖五:調查郊野公園的結構組成,分析不同區域的特點和功能。圖片提供:羅宇順

延伸閱讀

羅宇順 羅宇順

羅宇順

澳門石排灣公立學校教師

我單純的相信,越努力的人越幸運;而幸運的是,我能夠在教育工作中努力。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