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美國經驗》「親愛的數學,我最想說⋯⋯」HTH 工作坊顛覆學數學的想像

有學生形容:「數學不好,被人認為是笨蛋;數學好,則被認為是書呆子!」美國HTH數學工作坊的老師從學生挫敗的學習經驗著手,展開一段相互同理與療癒的旅程,也讓學習數學與「自我」產生連結,一起來看看這堂顛覆教與學體驗。

HTH 的數學老師 Sarah Strong 透過教孩子寫封信給「親愛的數學」,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 Math Identity(數學自我認同)。賓靜蓀提供

HTH 的數學老師 Sarah Strong 透過教孩子寫封信給「親愛的數學」,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 Math Identity(數學自我認同)。賓靜蓀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編按:High Tech High(HTH)是美國一所完全採用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 簡稱PBL)教學的學校體系,目前同一體系包含高中、國中、國小,共16所分校。歷經22年的教學累積與試驗,HTH根據平等(Equity)、個人化(Personalization)、真實任務(Authentic Work) 、合作設計(Collaborative design) 等4大核心原則,建構起能讓老師與學生都樂於持續學習的環境,以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社會需要,及用得出來的各種知識技能。

2022年12月初,誠致教育基金會攜手研華文教基金會,邀約 KIST 實驗教育5所學校校長主任、台灣各大教師社群及產官學界代表,總計32位參訪團員親自造訪HTH,透過5天的參訪及工作坊,希望將專題式學習如何能推動深度學習(Deeper learning)的成功經驗帶回台灣,串聯各界力量,加速台灣學校文化的轉型與變革。

Sarah Strong 是 HTH 的數學老師。參訪行程的第三天下午,HTH 安排 Sarah 來帶一場數學工作坊。

在開始之前,我想像這大概是一場關於 HTH 怎麼將數學設計成 PBL 教案的工作坊,我有點忐忑,也有點期待。一邊祈禱工作坊中所引用的數學內容,不會屏障我對這個單元的投入與理解;另一方面又很想更了解,我們看到的那些精彩的數學設計是怎麼形成的?

結果這是一場完全顛覆我對數學教學與學習兩者間關係的工作坊。

我被徹底翻轉的主因,不在於 Sarah 示範了多麼精彩絕倫的教案(當然,我們後面有看到很突破框架的作品,這個稍後再補充),而是在於 Sarah 入手數學教育的思維:關於她是如何的重視學生對於數學學習的自我認知經驗。

HTH 的數學老師 Sarah Strong 和她上課的核心概念。張淑玲提供

HTH 的數學老師 Sarah Strong 和她上課的核心概念。張淑玲提供

關於數學的自我認同(Math identity)對話

Math identity!That’s what she called.

我從沒想過什麼是 Math identity?(數學自我認同)

Sarah 請我們登入她開好的 desmos 平台,然後簡短的寫一封信給 Dear Math,表達我們對數學的感受。

Sarah 在請學生撰寫 Dear Math 時給學生的提示引導。張淑玲提供

Sarah 在請學生撰寫 Dear Math 時給學生的提示引導。張淑玲提供

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容易引發各種數學學習創傷的分享會!(當然還是有人對於數學的學習經驗,一路都是高歌猛進的,羨慕!)

數學真可以成為大多數人傷痕學習的代表。

寫信給 Dear Math 時,可以舉例寫你對數學好的感受、也可以寫你的挫敗點是什麼?張淑玲提供

寫信給 Dear Math 時,可以舉例寫你對數學好的感受、也可以寫你的挫敗點是什麼?張淑玲提供

大多數人對數學學習經驗的感受。《Dear Math》一書也以這些感受為章節,說明這些學習感受從何而來。張淑玲提供提供

大多數人對數學學習經驗的感受。《Dear Math》一書也以這些感受為章節,說明這些學習感受從何而來。張淑玲提供提供

然後 Sarah 還請我們在設計好的座標軸上,畫下每個人數學學習經驗的曲線圖。X 橫軸代表年級,Y 軸則代表你對數學的學習感受程度。

每個人的數學學習經驗的曲線圖。Amber Chang 提供

Sarah Strong 自己的數學學習經驗的曲線圖。Amber Chang 提供

上圖為每個人的數學學習經驗的曲線圖,下圖為 Sarah Strong 自己的數學學習經驗的曲線圖。張淑玲提供

似乎大多數人在小學低年級開始的時候,其實數學學習經驗都還不差,但之後每個人在不同的年級時間點開始經歷各種震盪起伏。有些人甚至在某些年級之後其勢垂如江河日下,頭也不回的直奔放棄路上而去。(看更多:孩子是數學不好,還是有數學學習障礙?

我則回想起我自己的經驗。

在高中以前,我其實算喜歡數學。國中時期,甚至還當過班上數學小老師之類的。

我對於數學學習的關鍵轉折點在於高中時期。

高二分組後,我奔著各種厚重深澀難解的社會人文學科而去。數理魂在那段期間無從被點燃過。

直到我出社會開始工作後,我才發現我對數字其實有很好的敏感度,再加上家中老爺的物理魂,我這時才發現,我太晚才認知到數理之美的廣闊,不亞於我年少追求的那些社科人文學科的深度。

一種失之交臂的遺憾感,油然而生。

如果要你寫一封信給數學,對親愛的數學,你會想跟他說些什麼呢?邱紹雯提供

如果要你寫一封信給數學,對親愛的數學,你會想跟他說些什麼呢?邱紹雯提供

這種跟自己的學習經驗對話的效果,於學生,於老師都是非常強有力量的一種連結。

有多少老師會願意從學生挫敗的學習經驗著手,提供一段跟學習創傷和解並且彼此療癒的共同旅程?

始於 Math Identity,有可能終於 Math Redemption(數學補救)嗎?

抱著這個好奇,我在回程的途中利用破碎的時間開始閲讀 Sarah 跟她當年在 HTH 的學生 Gigi 所共同書寫的「Dear Math」一書。(敲碗有出版社願意出版)

我書還沒看完,但看到的部份已經讓人很有感觸。

特別是 Sarah 在書中引述的這段話,讓我特別有感受:

“ Because learning transforms who we are and what we can do, it is an experience of identity. It is not just an accumulation of skills and information but a process of becoming– to become a certain person or, conversely, to avoid becoming a certain person.
Even the learning that we do entirely by ourselves contributes to making us into a specific kind of person. We accumulate skills and information, not in the abstract as ends in themselves, but in the service of an identity.“

翻譯:正因為學習改變了我們是誰以及我們能做什麼,所以學習本身其實正是一種自我認知。這不僅僅單純只是技能和資訊的積累,而是一個塑造變成某種人,或者相反,避免成為某種人的過程。
即便是我們全然倚仗自己所進行的學習,也會形塑我們成為特定的人。我們所積累的技能和知識,最終不是以抽象的形式作為目的本身而存在,而是為其認同而服務。

Sarah Strong 老師跟學生 Gigi Butterfield 所共同著作的《Dear Math》一書,右為Sarah 老師的親簽與贈言。Amber Chang 提供

Sarah Strong 老師跟學生 Gigi Butterfield 所共同著作的《Dear Math》一書,右為Sarah 老師的親簽與贈言。張淑玲提供

Sarah Strong 老師(左)跟學生 Gigi Butterfield(右)。Amber Chang 提供

Sarah Strong 老師(左)跟學生 Gigi Butterfield(右)。張淑玲提供

就像 Sarah 在書中所提及的, 大多數人是如此的理所當然的認為數學學不好是必然的事,我們整個社會甚至樂於以此為梗並加以嘲諷,然而對於某種型態的文盲存在,在一般文化中其實是難以被接受的。

Sarah 曾經也無知的自以為她的學生沒有理由學不好數學,但直到她開始展開跟學生的學習經驗對話後,她才明白照顧好這些學生的個別學習經驗,將如何有助於使她成為更好更有價值的數學老師。

在我已經讀完的章節裏,深具啟發的精彩片段不少。為了方便筆記,我除了在現場買了 Sarah 的紙本書之外,也買了Kindle 的電子書,以下照片的節錄分享給有興趣一探究竟的朋友。

上圖為學生 Gigi 的作品:用數學思維假裝自己是佛洛依德,正在建立精神分析;下圖為學生 Cloe Moreno 的作品。Amber Chang 提供

上圖為學生 Gigi 的作品:用數學思維假裝自己是佛洛依德,正在建立精神分析;下圖為學生 Cloe Moreno 的作品。張淑玲提供

書中一個學生 Isabela 在九年級時寫下給 Dear Math 的信,Isabela 面臨考試有嚴重的焦慮症。Amber Chang 提供

書中一個學生 Isabela 在九年級時寫下給 Dear Math 的信,Isabela 面臨考試有嚴重的焦慮症。張淑玲提供

Isabela 在12年級寫的信,相較於兩年前,可以看出 Isabela 對於自己的數學基礎更有自信了。Amber Chang 提供

Isabela 在12年級寫的信,相較於兩年前,可以看出 Isabela 對於自己的數學基礎更有自信了。張淑玲提供

各位的 Math Identity 又是什麼呢?

認識 PBL 專題式學習、了解更多數學教學資源

如果你對文中提到的教學方式「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有興趣了解更多,歡迎點擊下圖前往看更多!

專題式學習PBL是什麼?課程設計、教學、評量一次看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激發學生學數學動機的方法,歡迎點擊前往參考《翻轉教育》的教學資源頁面,裡面也有各種數學遊戲與相關教學資源

延伸閱讀

張淑玲(Amber Chang) 張淑玲(Amber Chang)

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負責人

成立昶心蒙特梭利,是台灣早期投入實驗教育的先驅。主張蒙特梭利不應該只是移植國外的教材教法,致力於創造台灣本土的蒙特梭利教學,尤其是在國語文教學上著墨最多。面對蒙特梭利的商業化,她更關心實驗教育未來在社經階級上可能造成的影響,期待國教創新能夠加速,台灣能夠逐步建立自己本土的教育論述。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