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數學不好,還是有數學學習障礙?

數學老是考不好的原因很多,但有沒有可能,孩子是受了不常被提起的「數學學習障礙」影響?數學學習障礙比人們認識與想像中的普遍,徵兆也很容易察覺,而且可以透過專業找到讓孩子與之共存的學習與成長。

孩子是數學不好,還是有數學學習障礙?圖僅供示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孩子是數學不好,還是有數學學習障礙?圖僅供示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在數學成績不好的孩子身上,你看到了什麼?覺得他不夠努力、只是不常接觸、還是刻意逃避數學、不喜歡數學、曾經對數學有不好的經驗,被嚇壞了,還是,孩子其實有數學學習障礙(dyscalculia)?

在奧勒岡擔任老師的作家席爾(Laura Wheatman Hill)在美國生活訣竅網路媒體《Lifehacker》的文章提醒,數學學習障礙比較少被研究跟診斷,但是並不算罕見。

相關的統計不多,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在2000年時曾有學者研究指出,盛行率大約在3~6%,跟當時有檢測出的自閉症、讀寫障礙比例相當。

因為人們對數學學習障礙的認知不高,遇到問題時未必都會想到要去檢測,現在的數字可能跟其他學習障礙一樣,都要高一些了。到了2011年五月的《科學》(Science)期刊則有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指出,當時的數學學習障礙普及率大約是在5~7%。

數學障礙是指在智商正常的情況下,大腦難以處理某些數學相關的資訊,例如,有的人對於大、小的概念模糊,有的人不太能計算,或不易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但若能早點發現,就可以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學習策略。

9大徵兆 可能有數學學習障礙

雖然老師或家長們比較不會想到孩子的問題是否出自數學學習障礙,但是它的徵兆其實蠻容易在學校上課、討論、或是回家做功課時就能察覺,包括:

  • 當同齡的人都已經可以在大腦內做簡單的心算時,卻還要用數手指來協助計算。
  • 很難記住數學的概念,像是九九乘法表或是會搞混加、減。
  • 不太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像是算錢、還有剩下多少食物
  • 常常迷路,代表對方向與距離、時間長短等概念模糊
  • 不容易把符號跟相關的數字連結,或是不太會讀圖、表
  • 不太能正確地寫數字或數學符號,或無法依順序(例如由大到小)寫出所需要的呈現方式
  • 對於將物體分類有困難,例如依大小、形狀等
  • 無法分辨時間、看時鐘說出時間
  •  逃避數學或是遇到數學相關的事情就會焦慮

席爾在文章中採訪了駐校心理師沙爾曼(Paulette Selman)指出,當老師或父母發現孩子有幾種以上的狀況時,就可以跟學校的輔導老師討論。這不是在學校就能測出來的障礙,但是專業的輔導老師、諮商師會知道需否轉介哪些專家,例如神經心理學家。因為人數學牽涉到的運作實在很廣,包括工作記憶、執行功能、視覺與空間辨識和理解、長期的資訊儲存與提取⋯⋯等等。

常伴隨其他特殊需求 需要專業協助

沙爾曼也根據經驗提醒老師們,遇到有數學學習障礙的孩子,還要多留意其他問題。因為上述這些異常,常也跟其他的特殊需求同時出現,可能孩子還有讀寫障礙或是注意力、過動問題,要更幫孩子尋找特殊教育資源。

同時,也還要讓家長理解狀況,與家長溝通,鼓勵家長和孩子透過診斷與諮商,積極尋求適合孩子的輔導方式,開展未來的道路。

因為,就像有許多名人有讀寫障礙,不少名人也有數學學習障礙,這並不妨礙他們的其他天分發展。例如,美國影歌雙棲的雪兒(Cher, Cherilyn Sarkisian),縱橫演藝圈數十年,就同時有讀寫跟數學障礙,宣稱過「數字跟我沒有任何關係」。或如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無法理解與接受1+1=2,但是仍然可以請數學家當他的助手,與他互補,一起完成偉大的發明。

在美國,也有不少高中或大學,接受醫師診斷過的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免修某些未來不一定用得到的數學課,繼續升學。自六O年代就開始大紅、獲得多次演員大獎的瑪莉.泰勒.摩爾(The Mary Tyler Moore)也曾對《華盛頓郵報》指出,她因為數學不好,而被當作笨孩子。但如果早點發現是數學學習障礙,說不定可以找到方法克服或用不同的方式進入大學,被記者以大學教授的身分採訪。

席爾提醒,除了學校與專業的特殊教育,家長也可以在家幫助孩子跟數學建立更多連結,降低數學學習障礙的影響。例如,在生活多留意與舉例跟數學有關的事物,像是購物時的比較與價目計算、支付,請孩子幫忙找一盒100元以下的麥片,數數要訂幾個比薩才夠一家人吃;也帶孩子多玩數學相關的遊戲,像是角色扮演的數學遊戲 Prodigy;甚至,連跟孩子討論怎麼安排時間管理,也會用到數學。像這樣,即使父母也討厭數學、或對數學不在行,還是可以在生活中讓孩子親近、認識、熟悉與運用數學。

 (資料來源:LifehackerResearchgateScience

延伸閱讀

黃敦晴 黃敦晴

黃敦晴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特約專欄作家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