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黃春木:培養高階思考力,小學生也可以!

只要不再死記死背、不假思索,開始動動腦,就已經啟動了高層次思考!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專題導讀會|
黃春木老師將在《翻轉教育》分享專題探究教學實戰攻略>點擊前往報名

「高階思考力」或「高層次思考」,其實沒有很高超。我在《高層次閱讀與思考》這本書的定義是:

只要不再死記死背或不假思索,
開始動動腦,試圖理解,
就已經跨過「高層次思考」門檻。

這個定義看似寬鬆,卻合乎實況。學生可經由「提問」、「批判性閱讀」、「後設思考」,而發展「學習如何學習」。在這樣的學習歷程中,始終需要「高層次思考」運思其間。

從「記憶」轉向「理解」,「高層次思考」就開始啟動了。理解,是高層次思考的運思基礎。以此為基礎,大致上可以往三大面向發展,分別是「認知能力」、「社會互動能力」、「後設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則可再細分為「分析─推理」、「綜整─評估」、「想像─創造」三種取向。

此處的分類,僅是為了方便而做出一些區別,實際上,思考活動往往會依據目的或任務的需求,融合運用一種以上的思考能力或取向。

「高層次思考」很難嗎?如果一直強調「不難」,說服力好像不夠。那就來見證一些實例,確認這真的沒有很難吧!

提問及探究,是兒少的日常

小學生,甚至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充滿著好奇,經常問「為什麼」,他們都是很好的學習者。

2018年,我和幾位夥伴合作撰寫《中學專題研究實作指南》。那年春天,我正好參觀了一所國小附設的幼兒園,大班小朋友即將於7月畢業,他們在上課過程中對於「報紙」(《國語日報》)產生極大的好奇,這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幾乎已消失的東西。小朋友將他們的好奇轉為行動,大家決定合編一份報紙,記錄校園中的點點滴滴,送給自己當成畢業禮物。

在教師的指導下,他們動用了觀察和採訪兩種方法,自己設計報導主題、選定採訪對象、擬定訪談問題、了解訪談的禮節、練習小組分工合作,並且掌握時間進度。最後,因為識字不多,所以混用國字、注音符號、畫畫,記錄自己的發現與想法,完成報紙編輯。這真是一份何其珍貴的畢業禮物!

請問,這整個探究與實作的過程,以及作品的完成,不正是「高層次思考」的展現嗎?

可能還有不少教師記得,2007年簡媜發表《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這本書,短短三個月,再刷四十四次,全國各校掀起一波波仿效風,開學日送給入學新生「十二樣見面禮」。

事過境遷,當時跟風盛況已經不再。但簡媜在書中〈期中成績單〉提到,2006年兒子在美國就讀四年級的學校如何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讓我印象深刻。

這所位於科羅拉多州的小學,對於學生的評量主要分為「學科能力」及「超越學科能力」兩大類,簡媜在詳細了解之後,發覺後者實在太重要了。「超越學科能力」總共包含五部分:社會能力、研究能力、思考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一如簡媜在書中的詳述,我特別注意「研究能力」、「思考能力」兩部分。其中「研究能力」的細項包括:

  1. 能從相關問題中找出研究主題。
  2. 能多元地蒐集資料。
  3. 能有效地傳遞所學知識。
  4. 能恰當地運用技術。
  5. 能利用圖書館增強學習。

「思考能力」的細項則包括:

  1. 能學習研讀與主題相關的資訊。
  2. 能有效地運用知識。
  3. 能省思並且做決定。

這所美國小學針對能力的評量,只區分三個等級:SE(stronglyevident)、DV(developing)、EM(emergent),簡媜的孩子在第一個學季「超越學科能力」各部分,都拿到SE或DV。

我曾經多次耍小心機,將書中這兩部分的能力描述,呈現給高中教師、家長,然後請教他們,「如果要求高中生畢業時,必須具有這些能力,會不會太超過?」不出所料,大部分的教師或家長同意這些能力很重要,但學生可能學不來。但是,當我提供出處,說明這是給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評量要求時,大家都十分驚訝。

十幾年過去了,簡媜當年認定這兩個臺灣教育體制中最缺乏、也是最不受重視的學習重點,隨著108課綱的推動,終於有了改變。但實際上有多少教師仍然局限於過往的人才養成目標,不太相信中小學生可以進行高層次思考,從探究與實作中發展能夠促進學習品質的關鍵能力呢?

界定及解決問題,兒少從來沒缺席

過去幾年因緣際會,我也深入接觸「國際教育」,參與許多課程設計、教學活動,以及相關計畫審查、《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編撰(教育部於2020年5月發布)等。我最關注的,自然是這個時代的中小學生如何能夠拓展視野,具有國際移動力,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多次的國際比較、國際交流中,我看到了世界各地兒童、青少年的活力,以及讓家園、世界更美好的行動力。

瑞典少女葛莉塔.童貝里(Greta Thunberg),16歲時已經在「氣候變遷」的環保活動中,成為主要倡導者,曾有100多萬學生響應她的號召,走出教室,抗議各國政府在氣候變遷問題上的不作為。

馬拉拉.尤沙夫賽(Malala Yousafzai)11歲時的日記,記錄她在巴基斯坦「塔利班」(Taliban)勢力統治下的生活,並匿名發表,引起外界的注意。隨後,她公開發表講話,為女孩受教育的權利大聲疾呼。14歲時,塔利班槍手在校車上朝她頭部開槍,倖免於難。痊癒之後,她持續發聲,不畏強權。

大家或許只是看到她們活躍的身影,但往往忽略了兩位女孩當年為行動倡議所下的苦功。她們影響力的發揮,奠基於觀察、思考、蒐集資料、組織社群、寫作、演講、活用資訊、省思且做出重大決定等。

此外,南美洲祕魯男孩荷西.康多里(José Adolfo Quisocala Condori),一直關注貧童與氣候變遷議題。幾經思考、研究,14歲時終於在家鄉成功開辦一間兒童儲蓄銀行,兒童只要提交5公斤紙張或塑膠等可回收資源,就可以開戶,成為會員。荷西與當地回收公司達成協議,提供會員較為優惠、有保障的回收價格,直接存在帳戶中。

印度中學生畢斯曼.狄優(Bisman Deu)從小就看著父母在農忙季節焚毀稻作,產生許多廢棄物。因此,她在全球社會創新挑戰賽(Social Innovation Relay)的協助下,在家中廚房進行實驗,以稻殼和稻草為原料,設計出「綠色木材」(Green Wood)。這是一種環保減碳,還具有防菌、防塵功能的塑合板,用來取代貧窮地區普遍使用的土塊,成為實用又便宜的建材。2015年,這項發明獲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表揚。

來自土耳其的16歲少女艾莉芙.畢爾金(Elif Bilgin),十分關注環保議題,嘗試以香蕉皮代替石油,製造出生質塑膠(bioplastic),並且用這種塑料製作電線絕緣體。這個創意,獲得美國《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肯定,頒給她「科學實踐獎」(Science in Action)。

在我蒐集國際教育題材的檔案中,保存跟臺灣有關的兩份資料。一是2016年,國立彰化高中在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專款補助下,主辦第二屆「國際馬拉拉獎」。當年獲獎的青少年中,有一位臺灣學生是北一女中的蔡亞涵,在校內發起「短褲自由陣線」,延續臺南女中、臺中女中短褲運動,為去除高中女生服儀的不合理限制而努力,進而影響了校園服儀的開放。

此外,來自巴基斯坦的哈桑.薩法爾(Hasan Zafar)與希琳.薩法爾(Shireen Zafar),這對17歲、13歲的兄妹檔,在家鄉發起「街頭學校」,利用空地,搬桌椅來上課。後續爭取到父母與社會各界支持,「街頭學校」的規模已有6位教師、90位學生加入。

來自印尼峇里島、15歲美樂蒂.維森(Melati Wijsen)和13歲的妹妹伊莎貝爾.維森(Isable Wijsen),一同發起停用塑膠袋運動,成功說服峇里島當局,承諾於2018年前實現「峇里島無垃圾袋」政策。

14歲的英國女孩露西.嘉瓦瀚(Lucy Gavaghan),以發起拒買不人道飼養雞蛋獲獎。17歲敘利亞女孩哈蒂雅,則是花了3年時間拍攝難民營的紀錄片《另一種女孩》,以鏡頭記錄她們在約旦難民營生活的點滴,獲得全球超過30個影展鼓勵。

另一份資料,則是長年關注公益行動力的「臺灣多益獎學金計畫」,我曾指導一組學生在偏鄉地區推廣民俗體育活動而獲獎。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五位不同學校的高中生發現柬埔寨當地貧困家庭的需求,從2014年暑假開始,發起「Light love小太陽」計畫,透過粉絲團及向各大企業提交企畫書募資,一年下來,送出100盞太陽能LED燈到當地,用一盞盞的燈點亮柬埔寨貧困家庭,和想讀書的孩童。

以上僅能舉出有限的實例,但只要上網輸入「teenagers changed the world」,就可搜尋到更多精采的資訊,發覺我們這個時代的兒童、青少年多麼具有思辨與批判的能力、研究的創意、人道關懷,以及改變世界的熱忱與行動力。

近年來臺灣大力提倡「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著重學生事先的規劃與設計,從感受、想像、理解的過程中,運用課堂所學轉化及延伸,展開實踐行動,貢獻社區、家鄉,乃至國內外偏鄉地區。同時,透過服務過程所得到的啟發及省思,擴充學習的視野與知能,並體會同理心、人道關懷和合作互惠的意義。

透過這樣的歷練,已經可以扎扎實實地將高層次思考、探究與實作能力都發揮出來了。簡媜當年對比美國而強調的「研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乃至其他的「超越學科能力」,一旦結合服務主題所涉及的「學科能力」,在「做中學」過程中統統有了實踐和提升的機會。這正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或108課綱所著力改進與實現的目標。

課堂中的學生,大約自10歲起,其形式運思、抽象認知的能力已逐漸發展起來。體認這個事實,身為「教師」的成人,在21世紀未來時代發展中,面對學生,應當做出什麼準備與承諾?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專題探究教學力:跨科共備X 提問思考 X 批判閱讀,啟動高層次思考》,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專題探究教學力:跨科共備X 提問思考 X 批判閱讀,啟動高層次思考

專題導讀會》
黃春木老師將在《翻轉教育》分享專題探究教學實戰攻略>點擊前往報名

教學資源》
探究與實作怎麼教?常見Q&A、課程設計方法、範本示例

延伸閱讀

黃春木 黃春木

黃春木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台北市立建國中學歷史科老師,已於中學任教逾25年,但也在大學兼課15年,協助高中(School)和大學(College)兩邊進行對話。曾獲得教育部師鐸獎、入選「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現在擔任臺北市中小學特聘教師。已出版作品:《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學》、《我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中學專題研究實作指南》、《高層次閱讀與思考》。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