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學習開啟另一個學習大門!結合PBL的戶外教學課程分享

戶外學習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空間框架,使學科知識得以跨界整合運用。本文以澳門石排灣公立學校的教學經驗為例,分享與回饋相關教學從設計到實踐的優點與困難,並積極探討戶外學習在澳門中承擔的教育意義。

戶外學習開啟另一個學習大門。圖片提供:羅宇順

戶外學習開啟另一個學習大門。圖片提供:羅宇順

本文重點摘要

戶外學習將學習場景轉移到真實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使學生能夠通過親身的探索、體驗與反思,在動態的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它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空間框架,使學科知識得以跨界整合運用,學生能夠接觸不同的文化現象與自然環境,從中獲取更加立體與全方位的學習經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觀察力、批判思維、合作能力等綜合能力。

本文把學理應用到實際教學,以澳門石排灣公立學校的教學經驗為例,分享與回饋相關教學從設計到實踐的優點與困難,並積極探討戶外學習在澳門中承擔的教育意義。

一、前言:戶外教學教師角色的轉變

傳統課堂教學與戶外教學存在明顯差異。傳統課堂以封閉的室內空間為主要教學場所,教學活動在固定時間內進行,師生之間容易形成主導式輸出與被動式接受的關係,教師較多根據預設課程進行知識的講解與傳輸,學生則通過被動聆聽與記憶學習內容,教學模式注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張春興,1995)。

戶外教學時教師角色轉變為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協調者,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戶外學習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行動性和全面性。

不過傳統課堂教學與戶外教學具有各自優勢,教師需要因材施教,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採用不同教學模式的優點,便能使學生在知識與能力上得到全面提高(吳清山,1998)。

二、澳門石排灣公立學校與其課程背景

本文中的實例為澳門石排灣公立學校,該校積極開設校本綜合課程,課程目標以科學探究為主軸,建立對個人、社會和自然環境的整體認知,形成責任承擔、解決問題以及樂於科創探究的多向能力,從而培養具有自主、合作和創新精神的現代公民。

教學方式採取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 PBL),拓展多元的跨學科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從經過與真實事物互動中的體驗,發現知識樂趣,因此,戶外學習是課程重要的教學措施。

三、戶外學習的教育定位

戶外學習往往被視為一種額外或補充性的活動,容易讓人誤會與正規課程和學校發展相脫節,所以在課程設計上,戶外學習的內容必需連結正規課程,或以某種形式納入學校課程規劃中,並將其視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應的方法包括課程整合與開發、教師培訓、選擇適當的合作夥伴、軟硬體的資源建立與開發、成果評估等。文中學校把戶外學習納入校本綜合課程的常規教學措施,不同年級根據 PBL 中的主題定出外出的地點和物件,最後把校內外形成有系統的學習經歷。

四、學習活動的事前安排

要讓戶外學習達到預期效果,就需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安排和準備,只有準備工作做好,便能獲得成功的關鍵,學生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樂趣,需要注意以下四點事前工作。

  1. 設計完備且安全的學習活動或路線

外出前首要根據學生能力、興趣和課程目標,設計出合乎現實需要,避免過於簡單或困難的學習活動或路線。活動過程結合不同學習方式,例如觀察、探究、討論、實驗、遊戲等……以增加學生參與度和互動性(圖一)。

圖一:分組於石排灣郊野公園進行植物觀察。圖片提供:羅宇順

另一方面,活動需要同時充分運用現場的自然或環境資源和文化特色,創造豐富多元學習情境,最後安排合理時間和衛生條件,保證學生能順利完成活動(趙書超,2013)。

  1. 明確學生外出的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是指學生在特定時間和情境下,為達到某個目標而進行有計劃的活動(黑嵐,2020),他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己角色而制定策略,檢測和調整之後的行動組織,以及評估和回饋有關的學習成果。

外出前教師可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然後提供合適的學習工具(圖二、三),學生在組內自行決定不同功能的角色,例如組長負責管理物資和分配組員任務、風紀負責管理組員紀律和決定討論結果、組員負責支持各種解難工作……讓學生根據自己期待或組內協議選取對應角色,能直接提高學習主動性、自主性和責任感。

圖二、三:透過平板電腦記錄資料,然後分析出植物的組成與結構。圖片提供:羅宇順

  1. 建立學習物件完備的基要知識

除了協助學生有序分組進行活動外,教師外出前應事先準備好相關物件的背景資訊,方式可以是講授或直接教學(肖川,2001),例如介紹該地點的基本功能、要觀測或參與的活動相關知識、預先提供過程中可能值得注意或思考的問題、提示或方向等(圖四)……幫助學生在到達前就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和預期目標,提高他們對學習內容的期待和興奮。

圖四:外出前教師在教室內介紹活動相關內容。圖片提供:羅宇順

  1. 教師現場引導與安全教育

教師需要現場引導或協助學生進行觀測或參與活動(圖五)。

圖五:認識「掛風球」(實體颱風訊號)的操作意義和歷史背景。圖片提供:羅宇順

到達現場後和活動展開前,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制定或協助安排行進動線、重申學習任務內容、參訪的行為規範,以及活動時間或相關的調整變化等……説明學生獲得更多資訊和指導,一方面是確保過程能達到預期目標和成效,增加學生對觀測或活動的參與感和投入感。

另一方面,安全教育對學生十分重要,提醒學生活動時應具有的安全意識,減少可能發生的潛在危險和意外,做好活動細節中的風險管理(Donald R.Hammerman, 2001)。

五、戶外學習的優點與特色

戶外學習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給全面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通過戶外學習培養多元能力和素養,同時建立起與自然的連結,為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Webb,R, 1982)。因此,推行戶外學習不僅是教育需要,也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學習能給學生得到以下四個優點。

  1. 時刻帶著問題去學習

教師角色是引導和支持學生,而不單純是灌輸和指示(李佩寧,2022)。教師通過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假設,過程中幫助學生尋找資源、核對總和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合作能力,增加學習動機和興趣。

學生在走出教室前,教師把學習對象或場所作為學生的知識背景,在建立知識背景同時,把對應相關的學習目標作為探究內容,安排在日後的戶外學習中。因此,學生便能在足夠的知識存備下,有目的地帶著問題各自去尋找答案(圖六)。

圖六:收集活動過程中相關資料。圖片提供:羅宇順

  1. 從平面到立體、由認知到體驗

傳統課堂上,學生較多採取從協力廠商途徑獲得知識,例如教師講授、影片、圖片、課本或活動等……建立知識過程容易抽象化和片面化。戶外學習能讓學生第一身接觸到學習對象的真實全貌,用個人感官來感知和理解他們(圖七)。

圖七:親身體驗氣象部門的實際運作。圖片提供:羅宇順

學生們可以親眼看見、親手觸摸、親身感受到各種現象和事物,從而完整知識內容。另一方面,相關學習疑惑與問題,可以在體驗過程中得到解答,即時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李雙壽,2023)。

  1. 發現課本以外的可能性

教學內容受學習材料限制,能呈現事物的角度因此受限,因為教材不能涵蓋所有的情況和角度,所以學習樂趣也隨著學生的認知和接受程度而增減,教學便會不能滿足學習期待,最終間接限制了學生想像(Dewey, J. ,1998)。

戶外學習除了讓學生有更多、更直接、更完整的學習體驗外,學生同時有更多機會遇到各種不同和新奇的事物,雖然或許與課本上所描述有所出入甚至完全不同,不過卻能激發學生們拓寬視野和知識的機會,從而得到另類和創新的靈感。

  1. 真實地解決現實問題

學習不僅涉及到知識的獲取和記憶,更涉及到知識的應用和創新。學生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合作性思維,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俞吾金,2007)。學生在傳統教室較多通過模擬或假設來解決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經過人為刻意設計和安排,情景與現實難免存在落差。

戶外學習可以讓學生面對真實存在和發生中的問題,親身體驗解難過程時問題的複雜性和多變性,然後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在複雜的環境中突破界限,尋找更好與更高效的解決方法(圖八)。

圖八:學生合力完成學習任務。圖片提供:羅宇順

六、實施戶外學習的困難

戶外學習無論對教學設計、資源配置和教學效能上,與一般或傳統課堂相比之下有明顯不同。

首先,對教師和學生而言,課程或活動融入更多跨學科知識,當中或會涉及不同專業領域,師生雙方都需要良好的整合能力。

另外,由於走出校園,連帶的場地、設備、交通、保險、輔助人員等……活動配備的實際成本隨之增加,直接造成校方財政及人力資源壓力,降低執行和推廣上的意願。站於家長立場,戶外學習的課程標準和評估方式與傳統課堂不同,難以量化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在學校沒有完整的教學政策和課程規範下,容易讓家長對其學習成效產生疑惑。

撇除可能遇到各種不穩定的自然因素,平衡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要成功地得到方法的好處,就至少需要克服實施上的種種困難。

七、戶外學習對澳門教育的意義

澳門是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地區,城市發展迅速,通過戶外學習,學生可以親自觀察和瞭解城市的發展過程,包括城市規劃、科學科技、交通系統和建築設計等。學生同時可以學習到如何在城市發展中,考慮推動發展和可持續性的因素。

然而儘管澳門是一個城市,但仍擁有一些珍貴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戶外學習讓學生親身體驗這些自然環境,並瞭解其中的生態價值和保護重要性,提升對大自然的關注和環保意識(圖九)。

圖九:認識澳門濕地對環境的重要作用。圖片提供:羅宇順

學生理解城市發展與可持續性之間對自身的關係,有助思維全面開發,成為關懷城市和環境的公民,為澳門長遠發展做出貢獻。

結語:讓孩子繼續保持對這世界好奇

好奇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也是他們尋找答案的方向(Dewey, J. ,1938c);體驗是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也是他們豐富自己人生經歷的方式(圖十)。

圖十:彩繪月亮燈工作坊,以藝術和科學角度體驗節日(中秋節)文化。圖片提供:羅宇順

學生需要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便在將來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方式進行有效學習,所以應該將學習視為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忍受、一種負擔,並且對自己的學習成果負責(陳德懷、黃國禎,2017)。

透過戶外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實踐知識和培養能力,還可以獲得快樂和成長。因此,教育同工們應該鼓勵和支持戶外教學的開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繼續保持對這世界好奇,用自己雙眼、雙手、雙腳去探索、體驗和發現。

延伸閱讀

羅宇順 羅宇順

羅宇順

澳門石排灣公立學校教師

我單純的相信,越努力的人越幸運;而幸運的是,我能夠在教育工作中努力。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