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教師究竟是不是服務業?以家教為例,剖析教育產業中的情緒勞動

教師不僅需要執行教學與相關工作,也同時⾯對家⾧們的焦慮、孩⼦們的負面情緒。現為中等教育師資培育生的官芷彤分享自己面對學生的經驗,並從中想見國中⼩校園的課堂,認為「教師」這份⼯作所承受的情緒勞動,其身心疲倦影響甚廣,其專業需要被訓練、教師也需要更多保護與支持。

教師究竟是不是服務業?以家教為例,剖析教育產業中的情緒勞動。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教師究竟是不是服務業?以家教為例,剖析教育產業中的情緒勞動。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隨著科技世代的孩⼦們逐近進⼊中⼩學,教師、學⽣與家⾧的三⽅關係與過去的單⽅權威互動⼤相徑庭,由於少⼦化、教育選擇增加等等原因,教師市場供過於求。 

108 課綱使在職正式教師⼯作量⼤增,開課數量上升且課程變化多元,導致備課、研習、⽣涯輔導晤談等等成為在職教師的⽇常之⼀,在這樣的情況下,⽼師們還必須同時⾯對家⾧們的焦慮、回應孩⼦們的需求——所以究竟這個職業發展⾄今,是否已經算是服務業的⼀種? 

教師是服務業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家教⽼師的情緒勞動經驗

我將以家庭學科教師作為主要的探討對象,敘述在家教現場的情緒勞動經驗,並深⼊討論教師的權益應可以如何被保障。 

⾸先,我⾃⼰有兩份實體家教的經驗,教學時⾧超過⼀年,今天將針對其中⼀位患有亞斯伯格的學⽣個案作為主述對象(化名為⼩明)。 

接觸該學⽣時,我剛申請修習中等師資培育學程,雖說⾝份為師培⽣,但實際在教學上擁有的專業可能與⼀般⼤學⽣差不多。⼩明的狀況主要是注意⼒無法集中、情緒管理需要專業協助並且因為輕微亞斯伯格的關係,在學科學習上有遇到⼀些障礙,像是閱讀及表達能⼒⾮常不完整,國⼆的年紀但能夠寫出的⽂句⼤約是⼩學五年級的程度。 

⼀開始接下這份⼯作時我並不知道學⽣幾乎屬於特教⽣的狀況,只知道孩⼦程度不好、家⾧也不要求成績僅希望持續學習,後來在⼀次課堂中,⼩明因為不想上課⽽我較嚴肅的對他說理,他的情緒便突然爆發、在課堂上尖叫⼤哭,於此事件之後,家⾧才私下向我說明⼩明的狀況。 

在這樣的課堂中,情緒與挫敗感引發的崩潰經常是我⾝為⼀對⼀的家庭教師需要解決的狀況,無論⾃⼰在⼀天的⾏程中有多少疲憊,⾯對學⽣時就必須要沈著冷靜、溫柔但堅定的回應對⽅的需求才能確保課堂能順利進⾏,有時候甚⾄需要解決學⽣從學校或家裡帶到家教課堂的情緒才能接著上課。 

⽽我認為此情況⼀定也出現在國中⼩校園的課堂,甚⾄是特教⽼師與幼教⽼師的日常⼯作現場,因此,我認為「教師」這份⼯作的其中⼀項專業技能其實是情緒勞動,與服務業者⾼度重疊。 

甚⾄在⼤量的與學⽣、家⾧甚⾄是校⽅⼈員溝通的⼯作⽇常中,⾝⼼靈感受到的疲倦經常⽐體⼒勞動者來得強烈。 

陳佳雯(2012)於研究中指出,「教師情緒管理指教師在教學現場,應能清楚覺察⾃⼰及他⼈的情緒反應,並採取應變的措施,除了能減少負⾯情緒的發⽣,進⽽良好控制⾃⼰的情緒,也能妥善處理他⼈的情緒,解決現有的情緒困境並激發⾃我正⾯情緒的產⽣。如此⼀來,教師能減少與學⽣之間的衝突,激發學⽣的學習興趣,學⽣⼀旦有效學習,教師愈能提升教學效能。」 

由此可⾒教師在⼯作中需要具備的專業技能不僅僅是教學,情緒勞動所帶來的影響甚廣,楊家瑜(2013)指出講求以「顧客為導向」的職業,從業⼈員通常需具有較⾼程度的情緒勞務負荷。⽽近年來,隨著教育改⾰的思潮,學⽣和家⾧也常被視為接受教育服務的「顧客」,所以教師在⼯作的過程中,也需盡可能地表現出正⾯的情緒。 

由此可知,不論是我的個⼈經驗,抑或相關學術研究報告均指出:「教師」雖然不被歸類在傳統的服務業範疇內,但依然是⼀個需要實施情緒勞動的職業

教師的情緒勞動

圖⽚來源:いらすとや 

情緒勞動如何被訓練及展現?

若論及教師⾏業的管理者如何進⾏訓練及控制教師進⾏情緒勞動,我認為要從職前訓練(教育學程)與教育現場的事件及措施來討論。 

職前訓練的課程中,較針對「教學技術」進⾏訓練,在教育專業的⼆⼗六學分中,班級經營、教材教法、教學原理等課程佔多數,針對特殊事件處理、教師與學⽣情緒等課程幾乎沒有在必修中出現,因此初任教師在剛進⼊教學現場的 那幾年通常會花較多時間在學習、經歷並調整與學⽣共處的「軟性技術」。 

師資培育與藝術教育司所發佈的「師資培育⽩⽪書」中,針對我國師資培育的目標敘述如下: 

「培育富教育愛的⼈師、具專業⼒的經師、有執⾏⼒的良師。」 

由此可知我國針對教師的發展宗旨中,隱含對教師的期待是富有愛⼼、個⼈負⾯情緒不會被隨意展現、同時具有教學專業與⼈際⼿腕的形象,從踏⼊師培課程中,即會被師⾧、同儕、家⼈乃⾄於社會⼤眾所賦予的期待即為教師⾏業的管理者(教育部)針對儲備教師的情緒勞動訓練及控制。 

另外,近期校園中討論度極⾼的情緒事件為 2024 年 3 月 4 日在北市校園中發⽣的學⽣因情緒失控⽽在課堂中上台毆打⽼師,此事件中的學⽣為特教⽣,但可能並未被安置在特教學校及班級中(近年來除⾮症狀嚴重,否則有⼀定管道可以與⼀般⽣混合上課),⽼師也可能並未受過特教訓練。

且在課堂上,⼀位教師需要照顧三⼗位學⽣並兼顧課程內容,事件發⽣的當下學校並未⽴即提供⾜夠的⽀援(像是通報機制的建⽴、⽴刻增派輔導⽼師⽴即介⼊課堂、帶離學⽣等),因⽽產⽣了失控的結果。 

事後校⽅輔導學⽣並給予⽼師受傷慰問⾦,但此事件⼀定程度上的喚起了⼤眾對校園教師、學⽣、家⾧之間的相處與情緒管理的重視,也掀起多年來教師在⼯作中被忽視的情緒勞動。 

情緒過勞的解⽅?

以下政策是我目前認為可能可以保護教師的職業安全的幾種⽅法:

  1. 增設教育預算,減少各班⼈數並增加教師員額,使教師的⼯作量適中⽽餘裕照顧學⽣情緒並適度調解彼此壓⼒。

  2. 增加師資職前培育過程中,接觸特殊教育、溝通管理與情緒管理的課程。
     
  3. 校園內針對教師⼼裡健康、親師溝通或衝突舉辦⼯作坊,透過資深教師的經驗分享提供初任教師⼀定的⽀持 。

教師的職業需求隨著時代不斷變化,尤其在科技時代下學習⽅式⽇新⽉異,學⽣成⾧背景所造就的個性差異、特質發展也與⼗年前⼤相徑庭,因此教育部對時事變化的敏銳、機動,能夠隨時補充教師所需職能並維持⼈才的進步及永續便十分重要。

雖說普世認為教師為公務職業,但我認為若要以企業思維經營,維持職員的⼼理健康與成就感,才能不斷進步、培養能因應時代的孩⼦。

延伸閱讀

官芷彤 官芷彤

官芷彤

中等教育師資培育生

對教育的熱情從台東開始萌芽,現為正在修習教育學程的師資生,關注實驗教育、教育改革與教學現場議題,喜歡社會學與文學,希望透過行動投入為台灣教育帶來改變。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