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越挫越敗、還是越挫越勇?4重點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為什麼有人能愈挫愈勇,而不是愈挫愈敗?讓孩子自己解決困難真的就比較好嗎?其實關鍵在於大人用什麼樣的方式陪孩子面對挫折。菜桃老師(蔡政霖)分享 4 點提醒,包含選對時間、說對話、完整戰情分析、掌握最佳發展區,大人們多加留意更能事半功倍。

四大重點陪孩子越挫越勇──如何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2。圖片來源:菜桃老師/蔡政霖

四大重點陪孩子越挫越勇──如何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2。圖片來源:菜桃老師/蔡政霖

本文重點摘要

上一篇〈與失敗共處是一輩子的功課〉提到,在孩子有強烈的挫折情緒時,大人先傳達我們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就是陪孩子面對挫折最重要的一件事。

當然,面對孩子的挫折經驗,我相信大家還是會有一些建議想要提醒孩子,與孩子討論解決的方法。所以,很多家長可能會很好奇:

「建議跟提醒要過一陣子再說,那大概隔多久呢?」
「孩子情緒緩和後,怎麼說比較不會再激發她的挫折感呢?」
「未來遇到類似的考試/比賽時,有沒有什麼需要留意的地方?」

這篇文章來提醒大家,陪孩子進行面對挫折的後續討論時,有以下四大重點需要多加留意的地方!掌握重點,更能事半功倍!

  1. 選對時間 
  2. 說對話
  3. 完整戰情分析
  4. 掌握最佳發展區

一、選對時間

美國精神科醫師 Dan Siege 提到,孩子處在情緒高張的狀態時,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正在活化,思考中心(前額葉皮質)相對來說是「斷線」的。在思考中心斷線的狀態下,很難有機會教育、經驗學習的效果。

此外,這時急於給與建議或指正,孩子也很容易視這些建議為敵意的、威脅自尊的訊息,有時候更激化了孩子的情緒,更難以好好面對挫折。

因此,等孩子情緒緩和後,孩子對於提醒建議的接收度也會比較高一些,相對來說比較有學習的意義。

別忘了,傳達對於孩子感受的理解,陪伴孩子跟挫折的感覺「待在一起」,是提升孩子挫折容忍力的關鍵第一步。當孩子的感覺被大人理解與接納後,情緒自然就會緩和許多。

接納孩子的情緒後,等到孩子飽餐一頓、睡過一覺,再討論大人想給的提醒與建議,其實也不遲。這些中性的活動甚至可以幫助孩子跟挫折的狀態拉開一些時間與感受距離,增加對於後續建議的承受度!

二、說對話

不只時間點很重要,和孩子「說什麼」也很重要。很多時候大人會想要分析跟歸咎責任,讓孩子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是誰的錯。然而,歸咎責任通常只會讓孩子更挫折,激化挫折與敵意的情緒,不只不利於經驗學習,更難以讓孩子有信心面對下一次的挑戰。

因此,比起歸咎責任,討論未來的因應方法更重要,也比較能提升孩子面對挫折的自我效能感 [註]

舉例來說:

  • 「你看你就是這次考前電動打太多!」→歸咎責任
  • 「我們來重新調整考前電動時間的安排!」→因應方法

  • 「早就教你多練點琴了吧!」→歸咎責任
  • 「我們去跟老師請教練習的方法」→因應方法

註: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國心理學家 Bandura 所提出,是指一個人衡量自己是否可以達到某項目標、完成某項任務、表現某項能力的判斷,簡單來說就是:「我能做到這件事嗎?」

此外,跟孩子討論的過程中,持續留意他們情緒上的接受度也是重要的。根據孩子的情緒狀態調整提供建議的多或是少,適中的拿捏,更能讓建議不會成為反效果。

通常菜桃老師會使用的方法是:

  1. 先挑出三點想說的建議
  2. 最重要的建議先說
  3. 如果孩子情緒還 OK,再繼續說第二點,如果他開始覺得煩躁了,接下來的就考慮改天再說!

三、完整戰情分析

幫助孩子對一個經驗有「全盤的觀點」,是孩子未來能夠再次面對挫折的關鍵之一。所謂的全盤的觀點,就是指人們如何歸納影響這次結果的因素,在心理學上,這稱為「歸因」。

心理學家 Weiner 將成功與失敗原因分成六種因素:能力、努力、難度、運氣、身心與其他因素,又將這六種類型依照三種性質加以區分:穩定性(穩定、不穩定)、內外性(內在、外在)、控制性(可控制、不可控制)。

以考試為例子,影響考試成敗的因素包含:努力(讀書時數、練習量)、能力(本身對不同科目的優勢能力)、難度(科目內容與考題的難度)、運氣(讀的內容剛好沒考到,不會的題目猜中)、身心(當天身體狀況、緊張的情緒)與其他因素(馬路雜音的干擾)。

教育心理學家Weiner的歸因論

歸因理論以考試來舉例。圖片來源:菜桃老師/蔡政霖

努力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把成敗的結果全部歸因到孩子不努力的話,孩子自然會「越挫越敗」

如果在跟孩子討論的過程中,我們每項因素都有提到的話,孩子可以客觀的理解這次的挫折,自然就有機會「越挫越勇」

四、掌握最佳發展區

有時候我們會有個迷思:孩子遭遇挑戰時,讓孩子放手一搏,自己去解決困難,未來才會越挫越勇。

然而,心理學家 Vygotsky 曾經提到,「小孩獨立表現可以達到的能力水準」,跟「透過大人的協助下可以表現出的能力水準」,兩者之間的差距,稱作「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其代表的是學習歷程中的最佳可能性,最有可能被發展出的潛能。為了在中文上比較好理解,我們姑且先稱作「最佳發展區」。

簡單來說,如果把學習比喻為蓋房子,一樓是孩子現在自己表現可以達到的水準,二樓是在大人協助下可以達到的水準。一、二樓之間的這塊可能發展的空間,就叫做「最佳發展區」。

Vygotsky 最佳發展區

掌握「最佳發展區」。圖片來源:菜桃老師/蔡政霖

要怎麼促進最佳發展區呢?需要的就是大人搭出的「鷹架」。

如同蓋房子需要鷹架一樣,孩子面對困難也需要我們的「鷹架」。我們適時地提供給予協助、陪伴他學習,便可以促進孩子的「最佳發展區」。

鷹架可以是方法策略、學習材料、教學資源或是引導與對話的機會。根據心理學家 Burner 的「鷹架理論」,學習的鷹架有三個重要的元素:暫時性、雙向互動、有效發展能力。

所謂暫時性,就像工人蓋房子一樣,等到上面的樓層確定蓋穩了,我們才慢慢的撤掉鷹架。不然孩子自己摸索自己蓋,當然會挫折滿滿,久而久之就不願意嘗試了。

雙向互動,指的是我們不是告訴孩子一個方法之後就不管他,而是在孩子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伴隨著不斷的討論,分析嘗試後的結果,彈性的調整我們的協助,「滾動式的調整」我們所提供的鷹架。

最後,要能夠有效發展能力,我們給予的幫忙要對症下藥,針對孩子需要發展的能力給予幫忙,而不是針對他已經具備的能力提供鷹架。

孩子可以獨立表現的能力,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我們就讓孩子獨立發揮。他還不擅長的、還不精熟的、還需要一些協助便可以表現得更好的部分,我們就「滾動式」的彈性提供我們的協助!

選對的時間、說對話、完整戰情分析、掌握最佳發展區,把握四大重點,相信大家也能夠陪著孩子一起「越挫越勇」哦!

延伸閱讀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專任輔導教師

一位愛買玩具、愛玩遊戲的資深國小專輔教師!專長是遊戲治療、親子遊戲、兒童生涯發展教育。讓我們一起用不同眼光,看見孩子眼裡的光。 FB: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