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作文批改策略,讓學生真正學會寫作!
作文批改是語文教師最頭痛的工作,然而,傳統的批改方式往往效果有限,學生難以真正提升寫作能力。深耕作文教學的施並宏老師分享多種有效的作文批改策略,從書面批改、面批面改到共同批改,把「替學生改作文」改成「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真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有效作文批改策略,提升學生寫作能力。製圖:翻轉教育
在各科作業中,「改作文」是教師們最感到痛苦的事!網路上流傳國文老師編的一段順口溜「前世殺好人,今生改作文」。
然而,這兩年大量新進教師進入職場,校長、主任查閱作文簿時,也普遍為了老師不知道怎麼批改作文而傷透腦筋。可以說,「作文批改」是教師不願談,而行政很看重的話題。所幸「學生的進步」絕對是教師與行政的最大公約數,所以,「透過有效的作文批改策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應該是雙方可以共同努力的目標。
那麼,作文批改除了考慮到批改的概念、符號、分數的評定……這些技術層面以外,究竟有沒有更有效、更多元的策略呢?
筆者認為:就是要把「替學生改作文」改成「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這麼說絕非鼓勵老師不要批改,相反地,老師不但要認真批改,還要「指導」學生如何修改,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認為教師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批改策略:
一、書面批改:評語要讓親師生都看懂「優缺點」
古往今來,「書面批改」都是改作文最基本的形式,即使在人工智能方興未艾的今天,許多「AI 幫你改作文」的網站,所著重的都是透過大數據協助學生自學寫作,而非減輕教師書面批改的工作量。所以,老師們與其寄望 AI,不如先練練改作文的基本功。
語文專家傅林統認為:「學童寫作有一個非常大的心理需求,是老師會看我的作品,有寫評語就是證明老師看過你的文章了。」可見教師的「評語」在寫作指導的重要性。
不過,大部分教師都是採用「對話式評語」,如:「很喜歡你寫的……,實在非常……」這類評語的問題是:
- 多半以鼓勵為主,看不到具體改進的意見;
- 容易流於千篇一律,不易看出教學目標
筆者建議採用「目標檢核式評語」,條列兩、三個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檢核學生是否達成?這樣給評語有幾個好處:
- 教學目標一目瞭然;
- 可作為給分的依據;
- 不但學生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家長也能看懂。
特別要提醒老師們:作文的評語還是要回歸教學目標;也唯有掌握教學目標,才能把作文課教好,學生也才能循序漸進的進步。
二、面批面改:善用聯絡簿分段寫作
第一線老師一定有同感,不管怎樣精批細改,交到學生手裡也不過看個幾秒鐘。因此語文專家周坤財說:「如果時間許可,教師請學生過來談他的作品,更有效果。換句話說,『談』評語的效果優於『寫』評語。」
在學校的作文教學現場,所謂有效教學,絕不是把題目抄在黑板,作文簿發下去那麼簡單。因為「形成性」比「總結性」更重要,學生要寫出一篇好作文,教師的重點提示大約只有 30% 的效果,剩下的 70% 要靠老師不斷在課堂巡迴,適時拋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幫助他們往下寫。
所謂的「面批面改」,就是教師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多跟學生「對話」,引導寫作的思路;而當學生完成初稿後,教師還必須很快地幫他修正不通順的文句、圈出錯別字,甚至要求學生再補充、調整部分材料,修改後才算定稿。
老師們一定會想:「這樣繁重的工序,在現行的語文課堂上根本做不到嘛!」
所以筆者建議老師們採用「化整為零」的教學策略,善用聯絡簿上的練習方塊,把一篇文章的開頭、主文、結尾拆開,分段寫作。如果學期內要完成四篇作文,那麼一個月寫一篇,每週平均也就寫一段。如此一來,教師就可以面批面改,最後再請學生把修改好的初稿謄寫到作文簿上,教師加上評語和分數。
多年來的實務經驗告訴我:面批面改絕對是提升學生作文能力最有效的批改策略,因為透過對話和反覆修改,可以讓學生明白自己寫作的優缺點,瞭解作者才是寫作的主體。
三、共同批改:3種互動活動提升全班寫作水平
前述的「書面批改」和「面批面改」都是針對個別的學生,然而,學生寫作總會有些共同的缺點,比如:格式和標點的錯誤、「的」和「得」的區分、代名詞的用法……等等,即使教師不厭其煩地耳提面命,效果仍然有限。這時就需要共同批改、共同訂正。
常見的「共同批改」有以下策略:
(一) 文字醫生:
找一篇有缺點的作品,投影於螢幕,全班一起檢討訂正(要記得隱去學生的姓名)。也可以將優秀作品跟缺點作品進行對比,比較出文章架構、取材與遣辭用句等方面的優劣。建議教師長期蒐集學生的作品,配合教學重點略加修改,使文本更符合教學之所需。
(二) 主題並置: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以 3-5 人為最佳。運用小組討論、共同欣賞的方式,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還要閱讀同組另幾位同學的作品,並繪製「寫作脈絡學習單」。此法可以比較自己和其他同學在選材和綱要上的異同,之後再修正自己的寫作脈絡架構,並修改作品。用於指導比賽選手特別有效。
(三)朗誦扮演:
請學生上台朗讀自己的作品,教師當場予以口頭點評,此法尤其適用於童詩、新詩的創作批改。又如「美食寫作」之後,舉辦一場「美食發表會」,讓學生扮演攤販叫賣自己的美食,再請全班點評,可收寓教於樂的效果。
難量化評量、系統化教學,但寫作絕對是需經熟的技能
最後,筆者還是要提醒教師們:「作文要好改,就得好好教。」如果以現今國中小學生每學期練習四篇作文,且教育部既沒有縱向統整的教學目標,也沒有具體的量化標準,作文課很難進行系統化教學。
但「寫作」絕對是一項需要精熟的技能,所以要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增加練習的機會絕對是不二法門。筆者看到許多好老師鼓勵學生寫週記、閱讀心得或觀功念恩文等,增加練筆的次數,加上教師適時的引導點撥,對於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絕對有實質的效果。
故建議學校教務處除了抽閱作文簿之外,也可鼓勵老師呈現具創意的做法及多元形式的學生作品,藉此鼓勵老師們增加學生的練習機會;至於作文批改,也可以鼓勵教師透過多元的批改策略,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達成評量與鑑賞的雙重目標。
(編註:依據臺教國署國字第1020022037號函,國中小學生每學期應至少完成4~6篇作文。學校實際抽閱篇數依教學計畫而異。相關延伸閱讀:〈高年級作文教學:如何在一個學期產出 6 篇作文?〉)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