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提升孩子在學習上的自信心?4個實用心理學策略

教師可以如何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擁有臨床心理師證照的國小教師劉允寰老師結合心理學觀點與教學策略,提供實用的方法,帶給班上學習弱勢生、在學習上較自卑學生的教師一些幫助!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Tom Wang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Tom Wang

本文重點摘要

眾所周知,學生的學習動機,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在學習上的自信心。當學生的自信心充足的時候,學生會願意去努力,不論是在寫作業或是學習新的知識,甚至,學生會樂於面對未知的挑戰。

而那些自信心較顯不足的學生,即使面對再簡單的任務,也可能會敬而遠之,畢竟,保持沒有期望的心情,才能避免失敗的挫折,也因為自信心不足,學生根本不相信自己是有可能成功完成任務的!

教師們該如何引導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呢?筆者這就從臨床心理師的心理諮商經驗,推薦教師們幾個實用小策略。

從「自我驗證預言」談學生自信的建立

首先,我們可以請學生在學習和挑戰開始之前,先大聲精神喊話幾次:「這件事情我一定沒問題的!」、「這個單元我一定有辦法破關!」甚至,在學期開始之前,引導學生寫下自己想要獲得的定期評量成績。

在心理學上,有個效應稱作「自我驗證預言」,指的是,當一個人相信自己、認為自己將能夠完成甚麼事情的時候,最後成功完成該事情的機率會得到提升。讀者們有沒有看過一些電影,主角會對著鏡子喊著:「I can do it!」,那樣子雖然看來天真稚氣,卻可能不失為往後成功的關鍵之一。

透過「比馬龍效應」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再來,教師們可在每一項任務開始之前,對學生們信心喊話:「我覺得等等的任務你們一定沒有問題!」甚至,教師可嘗試用更具體且有憑有據的原因喊話,如:「尤其你們在體育課上從沒放棄過的那種毅力,我相信等一下你們絕對沒有問題,因為你們實力其實很強!」

這個引導方式是教師們理應耳熟能詳的「比馬龍效應」,當教師將自己的期望,表達給學生知道,學生最後往這個期望發展下去的可能性就會相當高。

不吝嗇的誇讚,幫助學生看見進步

再來,教師們可以嘗試看看,帶著學生細細地看見某些小地方的進步,以消除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懷疑。

有時候,沒有信心的學生,即使自己在某些地方其實有進步的表現,也可能會忽視過去,陷入一種類似憂鬱症症狀的負向認知解讀。這時候,教師可透過訪問的方式,去瞭解學生對於自己表現的「後設認知」為何。

教師可在某些看似有待加強,但實際上其實是有很不錯表現的地方,具體指出並予以稱讚,例如,「這題雖然算錯了,但我看到你有試著要用我們課堂上提過的方法來分解對不對?很棒喔!這個你之前還不行,現在這就是一種進步!」、「你這次我有看到你居然開始幫文章畫重點了!我知道你最後答錯,但沒關係,你開始自己會去畫線閱讀了,比之前厲害喔!」

別忘了,學生們畢竟只是小孩子,這種不吝嗇的誇讚,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百聽不厭的!

這當中,我們尤其要讓孩子養成好的競爭習慣:跟自己比較。因為有的時候,跟過去的自己做比較,才能看出自己進步的地方,就算這個進步再小,再微不足道,都有可能會是持續產生信心的關鍵!

良好師生關係是學習自信的關鍵

最後,好好培養與學生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

從心理治療的觀點來看,心理治療的療效有七成是來自於治療關係。筆者相信,學生在學習上,若是在師生關係是正向、溫暖的前提之下,學生也會學得比較好。因為,學生會更願意配合教師的策略、更有耐心去嘗試,以及更重要的,更加對於自己有信心,因為教師對自己有信心。

這些從心理狀態上的輔助,運用得當,定能對教師的教學和引導來說,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妨試試看吧!

延伸閱讀

劉允寰 劉允寰

劉允寰

教師

任教於極度偏鄉學校的國小教師,除了教師生涯之外,同時也擁有臨床心理師證照,曾在醫院精神科擔任臨床心理師,服務對象大多集中在兒童與青少年。因為專業之間的結合,對孩子們的教育和引導會摻有豐富的心理治療。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