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學邊教邊焦慮?「3R英語原則」助老師好講、學生學得專注
雙語政策持續推行,許多老師一邊忙著摸索教學方法,一邊擔心會否影響學生吸收課堂內容。曾任國中外師、雙語學分班講師,近年在百場雙語教學相關工作坊、演講分享的施子美看見現場老師的挑戰,他結合教學經驗與課堂觀察整理出「3R英語原則」,想助老師將英文簡單融入教學,也讓學生習慣英文,進而運用。

雙語教學邊教邊焦慮?「3R英語原則」助老師好講、學生學得專注。shutterstock
編按:雙語教育持續推行,愈來愈多老師投入雙語教學,但一邊教,卻也有許多困惑:這樣教,學生能吸收課堂內容嗎?我用的英文正確嗎,合適嗎?美國華盛頓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施子美 (學生稱她為"Dr. A"),先前曾在台灣的國中擔任雙語課程外師,並於雙語學分班授課,現經營臉書粉絲專頁與 Youtube 頻道「Dr.A雙語整聊室」分享對雙語教育的觀點與教學方式。
和許多教授雙語課程的老師們互動的施子美,看到雙語教學現場的挑戰,他結合自身教學專業、現場觀察與經驗,設計「3R英語原則」,希望幫助老師們將英文化做實用、好表達的模式,成為老師和學生們在領域課堂裡可活用的溝通工具。在此篇文章中,施子美 (Dr. A)分享對雙語教學現場的觀察,以及 3R 原則可能如何協助老師教學,幫助學生學習。
我看到的雙語教學現場
雙語計畫的出現,似乎讓不論什麼領域或英文程度的老師都變得很焦慮,很沒自信。
非英語領域專業的老師認為自己無法勝任用英語教學科。就算有意願也覺得無法短時間提升英語能力。
英語專業老師被指定要在其他領域雙語授課,但沒有相關專長或足夠培訓,要教別人會很心虛,也會擔心會不會教成英文課。若跨領域共備,英文老師對其他領域專業的英語也不見得熟悉。要決定畫水彩的動作該用哪個動詞,就要花很多時間確認。
領域和英文都有足夠經驗的老師,用英語教領域內容沒問題,但很多老師這麼做之後發現,學生聽不懂。
所有的老師,不分領域、年資、專業,全部在雙語教學上碰到挫折,焦慮暴增。這些焦慮的存在合理且真實。但,焦慮會這麼大,很大一部份是因為大人把重點放在英文,而且是自己的英文。
那重點在哪裡?
將「雙語授課」定義為「英語融入」
重點是學生在這個領域要學會什麼,還有學生的英文程度在哪裡/可以理解多少英文。
我每次演講前都會透過問卷來瞭解老師們和學生學習的狀況與需求。到現在一百多場國高中小演講、工作坊,和諮詢累積起來,不分年級的老師們反應學生程度最大宗都是在「會一點英文但不到A1」,以及「A1」。
A1 的定義是可以用基礎的生活常見單字溝通當下的需求,而且對方要簡單講,慢慢講,聽不懂的時候要能夠提供協助。
A1 英語能力的孩子若用英語學學科,學科、英語兩個都學不好是可預期的。還有其他長期的影響:挫折感,習得無助感,對上課/英語的抗拒。
雙語授課如何讓英文不會成為學生理解學科內容的障礙,而是在學習學科時增加英語的接觸與熟悉呢?
若我們把「雙語授課」更清楚定義為 「英語融入」,或許作法就會比較清楚了。
運用3R英語原則集中學生專注力
「融入英語 」是指融入我稱為「3R原則」的英語,指的是 “reduce (化繁為簡)” 、“reuse(重複使用)” 、和 “recycle (拆解後再利用)”。
環保裡的 “3R” 是要節省地球資源,英語的 “3R” 是要減少學生寶貴專注力的不必要耗損。
所以,融入的英語必須挑選過,是精簡過(reduce),並實用、好用,老師在課堂可以重複使用 (reuse)來讓學生熟悉,繼而學會使用的英文。
“Recycle” 就是優先選用可以拆解後再利用的字句組合。這樣學生就不用每學一個新的概念,就要學全新的一套字句。
3R原則讓老師好講、學生好懂
舉例:自然科老師請我協助簡化 “Please go back to your seat and sit down.”(請回到座位坐下)這個句子。
這個句子是我請老師先用自己直覺的英語說法寫下的。我非常在意老師就算換了一個語言都還是要用自己的聲音上課。一直背稿就和拿著別人寫的教案去上課一樣,不能做自己,長久下來是很痛苦的。
3R原則的功能,就是順著老師的思考邏輯,把語言簡化為老師好講,學生也好懂的版本。使用3R原則簡化的過程如下:
1. Reduce:如果是指令,不是請求,就把 please 刪掉。如果怕學生覺得老師很兇,用友善的語氣講,效果會更好。
“Go back to your seat and sit down” 則可以再精簡為 “Go back to your seat” 或 “Go back and sit down.” 除非學生第一次上學,不然在這個情境裡,學生若被告知回座位,就知道該回自己的座位並坐下。學生英語程度初級時,給的資訊要很乾淨,不要讓學生把專注力耗損在過濾不需要聽到訊息。
2. Reuse:要學生回座位是課堂常出現的情境。因為句子變短容易講,老師也較願意重複使用。這樣學生才能重複在清楚的情境裡聽到,進而習慣、認得,有一天開口講。
3. Recycle:學生一旦習慣 Go back to your seat 之後,就可以拆解替換裡面的字,讓這個工具延伸出其他溝通功能,例如: Go back to your group. Go back to the classroom. 這時學生就能透過情境和已經熟悉的句子,學到其他的實用句。
英文融入領域,是希望學生能有多一點機會有意義地接觸和使用英文,而不是領域老師教學生學更多英文。
所以請老師們重新思考我們都習以為常的「考試模式英文」 (指的是為了要呈現自己的英語程度而運用的多種句型,完整句子,與精準的單字),然後透過 3R 原則把英文變成精簡、實用好用的工具,可以簡單融入課堂,讓學生透過重複接觸來習慣英文的存在,繼而學會使用。
教學要從學生的角度與程度出發。雙語教學也一樣。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