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演」的認識昆蟲!透過戲劇探索自然,提升同理心與表達力

帶孩子認識昆蟲,除了看課本、圖鑑,「演」昆蟲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孩子參與戲劇演出,能練習語言與肢體表達,培養團隊合作力。當戲劇乘上自然科學時,孩子能因此開始用不同的視角觀看世界,就像參與科博館志工劇團「蟲蟲在我家」演出的孩子因為扮演蚊子、米蟲,對詮釋角色有更多關心,留下難忘回憶。

當戲劇乘上自然科學時,孩子能因此開始用不同的視角觀看世界。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當戲劇乘上自然科學時,孩子能因此開始用不同的視角觀看世界。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每個人都愛看戲,但自己參與演出才會瞭解戲劇詮釋的魅力,就像大家都愛聽音樂,但只有自己練習一個樂器時才會感受音樂演奏的魔力。

美術與音樂一直都是學校藝術教育的重點,但表演藝術在台灣似乎沒有受到相同程度的重視,而戲劇演出就是最好的溝通表達訓練。

戲劇演出不同於演講,雖然兩者都是培養孩子在公眾面前說故事的能力,但演講強調個人的敘事力,戲劇則更重視團隊合作與情感交流。

如果能將戲劇表演與自然科學結合的話,那就能讓孩子將藝術與科學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要創造這樣的學習環境不容易,但老師與家長可以在學校或社區組織劇團,鼓勵孩子參與戲劇演出,或是學校的學習成果發表可以用戲劇表演的方式呈現,而不是單純的口頭報告形式。

科學結合戲劇演出,引發觀眾好奇心

科博館最近成立了一個「科博士偶劇團」,招募了一群親子戲劇志工,父母帶著孩子,或是阿姨姑姑帶著姪女,利用假日進行表演訓練與排練,共同完成了一齣「蟲蟲在我家」的戲劇演出。這個真實案例或許可以給家長們一些靈感與鼓勵,有機會也在自己的學校與社區推動,讓孩子們從戲劇表演中學習自然科學與溝通表達。

這個志工劇團的發起人是科博館的陳慧玲博士,她希望能藉由博物館的戲劇表演將科學的內容以吸引人的形式,引發觀眾的共鳴與好奇心。因為戲劇就像是催化劑,它能鼓舞觀眾與新想法相遇。

愛爾蘭的文學家葉慈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博物館也不是提供觀眾知識,而是引發觀眾探索知識的熱情。

「蟲蟲在我家」這齣劇是根據科博館詹美鈴博士的「我家蟲住民」特展延伸出來的戲劇表演,目的是希望讓大家瞭解為什麼蟑螂、蜘蛛、衣魚、跳蚤及塵蟎等會選擇住在我們家?

也許有人怕蟲,有人討厭蟲,但這家中的蟲住民其實與我們家裡的環境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透過戲劇演出,我們希望能改變觀眾對居家昆蟲的觀點,這些蟲住民是因為我們家裡的環境或個人的行為才選擇住在這裡,彼此之間有著微妙的共存關係。

變身蚊子、喜歡上米蟲,超難忘的自然科學學習體驗

在這次的戲劇表演中,其實收獲最大的是這些孩子演員,因為他們從一開始的招聘面試、表演技巧培訓、演出前排練到最後登台,經歷了難得的學習體驗。

其中一位小小戲劇志工分享:「我覺得上台演出,跟在台下看戲的感覺很不一樣,在台上演出更好玩,也讓我更加了解各種昆蟲有關的知識,我在演完這齣戲以後,還有參加科博館的活動,獲得了蟲蟲圖鑑,我很仔細翻閱我演出的角色和其他家人演出的角色,才發現米象寶寶原來長得這麼可愛,我超喜歡的!」

米象或米象鼻蟲,就是大家俗稱的「米蟲」,這個孩子透過演出認識許多居家昆蟲,這種自然科學的學習一定讓他終身難忘。

PICC

在戲劇演出中詮釋角色,讓孩子深刻認識相關知識。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另一位小小戲劇志工也分享:「一開始要上台演出的時候,我非常的緊張,深呼吸以後再開始唸台詞,我就覺得不再緊張了,因為我的角色,一上台的時候可以去台下以蚊子的身分叮觀眾,我覺得可以和觀眾互動非常的有趣。」

這個孩子飾演蚊子,除了要融入昆蟲的角色,他也要背台詞及與其他演員和觀眾互動,這樣的演出經驗讓孩子學習如何溝通表達,不僅僅向觀眾傳播昆蟲知識,自己本身也培養了在公眾面前說話與表演的勇氣,這樣的機會是台灣孩子在學校教育中比較缺少的。

透過詮釋昆蟲,習得知識也培養同理心

從參與戲劇的演出,孩子也能培養獨立自主與負責任的態度,就像一位小小戲劇志工的回饋:「我在這一次的演出當中負責三個角色(小朋友、小米象及小床蝨),而且還會穿插著出現,所以需要一直換裝,但是媽媽跟我都不會在同一邊的後台,所以我都是自己獨立完成換裝,總是能夠即時趕上演出,我覺得這一點自己表現得很棒!」

透過角色扮演,在戲劇演出中詮釋某一個人物或動物(例如:昆蟲),不但能讓孩子深刻瞭解這個角色的相關知識,同時也會培養他的同理心,從不同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

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在公眾面前說話的勇氣,透過肢體與語言將自己的想法清楚表達,這將成為他一生都受用的能力。

Info:「蟲蟲在我家」演出資訊

延伸閱讀

焦傳金 焦傳金

焦傳金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為視網膜神經生物學與烏賊神經行為學。熱愛教學與推廣科普,期待人人都有科學素養。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