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心理假難題:家長認知不足、擔心小孩請假會丟臉
高中職身心調適假(簡稱心理假)本學期正式上路,全台高中職生只要出現心理不適,在家長允諾下,就能向學校請一學期上限三天的心理假。在美國,校園心理假行之有年,然而調查發現,家長認知不足讓心理假難以完全落實;歐盟也在調查報告中,提出師生心理健康支援不平等、教師應有心理假。心理假如何落實?老師該有心理假嗎?

台灣高中心理假上路,美國學校心理假實施多年,美國家長對心理假看法是什麼?Shutterstock
面對學生心理健康危機,教育部積極推動心理假制度,台灣目前已有超過40所大專院校開放學生請心理假,從本學期開始,高中職生也開放申請心理假,不過規定更嚴格,包含:每次請假必須以半天或一日為單位、需得到家長同意、學業成績評量及補考期間不得申請等。
美國早已推動 K-12 心理假制度
台灣不是全球第一個落實心理假的國家,美國早在 2019 年就有州政府推動心理假制度,截至 2024 年,全美已有四成的州政府通過或提案相關身心休假日。心理假涵蓋範圍甚至從小學到高中都有。
例如,猶他州和肯塔基州將心理健康議題列為國小至高中學生缺勤、休學的正當理由;俄勒岡州允許幼兒園到高中生在三個月內,最多可申請五天的心理假;伊利諾伊州也允許幼兒園到高中生不需提供醫生證明,就能請至多五天的心理假,且不會影響到學習記錄。
此外,包含紐約、密西根州等8州也已提出相關法案,差別大多落在心理假天數、是否需家長同意和就醫證明等。
國內心理假請假規範多
不過,台美兩國立意良善的心理假制度,都面臨難以落實的困境。《親子天下》今年四月的報導就發現,在可請天數過少、需經家長同意、學期評量期間不得請假等三個規範下,高中心理假請假率比大學低,在當時試辦的 42 所高中裡,各校累計請假人數都不超過 3 人。(相關閱讀:高中生心理假請假率較大學低,SEL比喘息更關鍵)
2022 年,美國心理健康媒體《Verywell mind》和美國教養媒體《Parents》針對 1,007 位兒童與青少年家長的聯合調查也顯示,美國心理假推動出現三個狀況,分別是家長對心理假認知不足、心理假不普及、家長擔憂請假帶來的恥辱感。
美國調查:家長對心理假認知不足、擔心孩子請假丟臉
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一的父母對心理假認知不足,不知道心理假是什麼,也有 31% 家長不認為孩子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因為「他們年紀還小」。此外,即便其他家長知道心理假的用意,心理假仍不普及,只有 31% 的家長表示學校有提供心理假制度,當孩子心理狀況長期不適,多數家長會先選擇讓孩子休學或輟學。
請心理假帶來的恥辱感也值得關注。在同一份調查裡,有26%家長擔心幫助孩子申請心理假會帶來「揮之不去的羞恥感」。《Verywell mind》指出,即便近年政府積極宣導、關注學生心理健康,但超過三分之一的家長依然對心理假抱持懷疑態度,認為心理病假不如傳統的生理病假合理、合法,請假不只感到丟臉,還會影響學習進度,間接影響心理假的落實狀況。
歐盟調查:教師心理健康應被重視
除了家長對心理假的卻步,教育現場也開始出現教師需要心理假的聲音。歐盟今年三月最新公布的「高等教育的心理健康支援狀況」(Student and staff mental well-being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報告發現,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相較學生幾乎不被重視。多數學校幾乎優先考慮學生心理健康福祉,而教職員工的相關保護措施顯得支離破碎、不一致。
報告指出,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健康都備受挑戰,只是雙方面臨的困難並不一樣。例如,學生可能面臨課業、情感問題,但大學教職人員也身處高壓的學術環境,面對競爭導向的績效指標、校內高壓財務或學術壓力,大學教師和行政人員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出狀況。
即便歐盟目前未有國家推出心理假制度,但報告引用愛爾蘭公布的全國心理健康因應策略,呼籲各國重視教職人員心理健康,例如,愛爾蘭的教育機構會導入關懷教師社群、提供教職生涯發展承諾、規劃更有包容力的課程評鑑方式。報告指出,若教職員工需要心理假,應得到「不帶有任何評價或影響其工作」的允諾。
報告的結論裡寫道:「若教師面臨不健康的工作時間,缺乏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充滿壓力和疲憊不堪的教職員工便難以關懷、支持學生。」無論是透過建立社群、提高教師歸屬感的高等教育文化變革,抑或是提供教師務實的心理休假支援,教師的心理健康也成為全球關注的新興教育議題。
(資料來源:歐盟報告、Verywell 1、Verywell 2)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