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融入國文摹寫教學:四學模式的實踐與省思
AI 語言模型能力愈來愈強大,孩子們的文學寫作能力卻愈來愈差?數位敘事力期刊Instagram主編吳奇老師分享應用AI融入教學來實踐四學模式的教學流程,以會考題與國中八年級選文出發,並提供詳細說明與學生的對話範例與要點,以及應用AI技術於課程的省思。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在 2022 透過 ChatGPT 展現於世人眼前,其強大的文字處理能力已經令人咋舌,隨著語言模型的能力增強,語言模型能力在文字處理的基礎加上了多媒體分析處理,現稱為多模態語言模型(Multimodality Language Model, MLM)。
然而就在語言模型對於真實世界感知能力提升的同時,現代的孩子們卻常為人詬病生活感知能力減弱,致使文學寫作底蘊匱乏,筆者本於四學理論的精神與理念將 AI 多模態語言模型能力結合國文摹寫概念教學,並記錄下課堂中的收穫與省思。
教學目標與基本理念
AI 融入教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說的不就是 AI 嗎?因此筆者設計不能局限於教學科目本身,更需要將「AI 素養」(AI Literacy)帶入其中,希望能讓學生的「AI 素養」在課堂進行的過程中逐步建立,本設計理念、目標如下:
- 學習者能認識摹寫觀察力的基本功,以及 AI 基本原理及其優勢與風險
- 學習者能在觀察並紀錄摹寫特徵後,與多模態 AI 分析結果進行進行評價、比對
- 學習者能整合自身觀察與 AI 分析處理之文學意象特徵進行故事編寫
- 學習者能以組為單位分享學習成果並提供評價與反饋
教學流程與四學模式
編按:四學教學模式源於教育部推動的「科技輔助自主學習先導推廣計畫」,鼓勵教師運用數位學習平臺輔助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四學分別是: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以及教師導學。
1. 課前自學階段(耗時半小時)
筆者以 112 學年會考題出發,和讓孩子們閱讀、了解 AI 發展之重要性,以及掌握相關能力的必要性,透過 Google Form 的方式引導孩子們主動閱讀文章完成題目作答。
此外,透過透過和生成式 AI 相關的問題激勵孩子和生成式 AI 進行互動,並掌握初步的提問技巧。
例如:「請問生成式 AI 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回覆中不得包含任何專有名詞)」學生處理此問題不但要向 AI 詢問生成式 AI 背後的原理,還需要加上回答形式的限縮,例如:「請幫我當作五歲小孩回答我」、「我現在是一位中學生」,讓 AI 的回覆更加簡明扼要、學生容易理解之外,也希望讓孩子們掌握使用 AI 的基本技巧,還有列點說明讓資訊更簡單明確。
教師則透過 Google Form 的後台機制了解學生對於「提問力」的掌握程度,也了解學生在閱讀完會考中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試題對相關概念的掌握程度,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之間的範疇關係。
2. 教師導學階段(耗時半小時)
教師(筆者)在透過 Google Form 後台觀察、紀錄學生表現之後,針對學生在回覆上面的優點予以肯定、錯誤予以指正。
首先筆者透過 Gemini 展示相關問題所考驗的提問關鍵技巧,並將每一題教師的生成結果、提示詞和學生進行比對,讓學生區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同時也進行同儕之間的比較,比較兩相同提示詞的生成結果,即可讓學生了解生成式 AI 的技術可簡單理解為「機率」。
也因為他的背景技術才讓生成式 AI 具備生成各類不同文本的「彈性」,卻也難以維持「穩定性」,並透過一個總結性的提問「你認為 AI 應用在學習上應該注意什麼事情?」點出了 AI 融入學習應該要:
- 對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AIGC)負起全責(負責行為:主動查證工作、主動註明使用 AI)
- 注意隱私問題,不要將詳細的個人資料隨意提供給 AI
3. 組內互學階段(耗時一個半小時)
- 教學階段一:視覺摹寫與 AI 視圖分析協作
本教學內容設計配合國二國文選文〈田園之秋選〉,學生首先透過學校提供之 iPad 掃描 QR Code 獲得教師提供引導用的 Google Slides。接下來,教師會向學生展示一組選定的圖片(圖片主軸為四季風景),本教學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需要先根據圖片進行仔細觀察,並將他們的觀察結果詳細記錄在學習單上,這些觀察記錄可以包括顏色、形狀、構圖等圖片訊息。
在完成初步觀察後,學生將這些圖片上傳至多模態 AI 平台進行「視圖」分析,並透過學習單紀錄下 AI 平台提供的分析結果,並對這些結果進行評分,以比較 AI 分析與他們自己觀察之間的異同,最後再將兩者資訊創作為約 200 字長度的短文,並書寫於學習單的對應欄位。
教師整體操作公平性,允許 AI 生成短文,但是若採用 AI 生成內容則需要註明「使用 AI 生成」或「AI 生成並修訂」。(附註:筆者期許透過這樣的流程安排,讓孩子養成使用 AI 誠實告知的基本觀念)
- 教學階段二:象徵徽章設計
本階段為讓學生將進入創意設計的環節,也是相對輕鬆的學習環節。每個小組可以構思並設計他們小組的象徵徽章。筆者為學生提供一個提示詞框架(如(圖一),但是選擇可理解中文的 AI 繪圖平台),這些提示詞可能涵蓋小組的核心價值觀、圖片中的關鍵元素或其他有助於創作的訊息。
(圖一)AI 圖片提示詞生成原則(節錄自 數位敘事力期刊 IG)
4. 組間共學階段(耗時半小時):
在完成徽章設計並透過電子郵件繳交後,活動進入到公開發表與討論階段,不同組別之間能交流想法,各組需要先報告成員、AI 對於圖片的 5 個寫作重點,並說明如何用於短文寫作當中,教師在各組報告完後,會要求其他組別提供回饋,點出組別間可學習、可改進之處。
而教師也可以在提供各組評語、各組互動的同時引導複習學習重點、延伸思考,以下提供對應的說明範例:
- 範例對話一:
教師:「你們覺得 AI 分析的結果跟你們觀察的結果一樣嗎?」
學生B:「一樣,不過 AI 的視圖分析有了更多的形容詞。」
教師總結:「各位可以發現 AI 提供了更豐富的訊息,凸顯了我們在觀察圖片時,是不是不夠細緻,我們應該盡可能發展不被 AI 取代的能力,觀察力需要提升並將我們觀察到的要點昇華為寫作的養分。」
- 範例對話二:
教師:「你們覺得 AI 分析的結果跟你們觀察的結果一樣嗎?」
學生B:「不一樣,我們發現 AI 把物件 A 分析為物件 B,感覺是因為外型類似造成的。」
教師總結:「沒錯,我們可以發現 AI 雖然能做到視圖分析,能提供我們更豐富的訊息,但是對於他提供訊息不要輕易相信,應該多檢查才是負責的表現。」
結論與省思:數位教學為什麼還保留手寫學習單?
本次 AI 融入教學活動中,學生們通過 AI 技術體認了觀察、批判性思維和創意思維能力的重要性,還學會了如何將 AI 分析結果與他們的創意相結合。
然而,我們也必須認識到 AI 技術的應用在教育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儘管 AI 能夠快速處理大量文本訊息,其「分析結果」與「人類思維」方式的差異有時會讓學生感到困惑。因此在強調 AI 技術應用的同時,我們必須重視學生自主思考與人類創造力的培養。
筆者在這篇文章採用了數位教學指引中常被強調的「四學模式」,雖然為了教學完整性、學習靈活性採用了整個四學模式,然而四學模式並不具備絕對順序關係,能最適切配合教學場域、對象性質的就能搭配使用。
在整個流程中,相信不少人會疑惑「既然數位教學,為何還保留手寫學習單?」
其實本於「手寫增進認知記憶」以及「寫字在國文學習的核心」的兩要點,「手寫」為必須保留的部分,在這個 AI 生成充斥的時代,很多人工生成內容(對應「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GC)」)即將面臨「廉價化」的趨勢,如何保留人類獨有價值(文字造字精神與文化底蘊)、非一致性的創造力是筆者認為乃是國語文學習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在數位教學中保留了手寫的部分。
筆者認為在未來的 AI 融入教學的設計中,秉持樂觀態度,積極探索 AI 技術的潛力,同時不忘在教學前與家長和同事進行充分溝通,以嚴謹、積極的態度制定規範。筆者相信只要能夠平衡技術應用與人文素養的培育,並將 AI 素養作為核心精神,AI 技術將在未來對教育定能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