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電影推薦】創愛:體現愛的多元樣貌,創造更多溫暖與幸福

長年將電影融入教學的兒童影像教育推手-陳建榮老師,捨棄傳統苦口婆心的說教,借助電影落實情感教育。建榮老師將於本文分享美國心理學家馬汀.賽利格曼提出的「幸福五元素」,一個廣泛運用於各界不同領域的重要概念,以及分享相關主題的電影,文末更有教學現場可以搭配使用的教案活動(學習單資源)供下載。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

本文重點摘要

看過了愛的多種層次,其實「情感」教育需要跳脫「愛情」的單一想法與框架。人類從出生到成長,不僅需要愛情,也要許多情感澆灌,從中學習付出與給予。台北市教育局曾有一項創舉,邀請多校國中生去戲院觀賞台灣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我主持映後討論時發現學生對情感多元樣貌的接受度愈來愈高

上一本書介紹由富邦文教基金會購入的澳洲影集《你好,我是漢娜》大獲好評,日前推出了第二季。從第一季內容讓孩子明白「自我認同」的重要後,第二季內容進一步提到如何創造更多愛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從教學現場的百態、原生家庭的樣貌、社會歷史的演進中明白:

  • 愛是理解,經歷酸甜苦辣的人生旅程。
  • 愛是多元,打破傳統價值的框架隔閡。
  • 愛是解答,創造有限生命的無盡可能。

在正確與仁慈之間,請選擇仁慈

但在情感教育上,我深刻體會培養愛的能力不簡單,好不容易長出的小小愛苗,極可能因為片刻疏失土崩瓦解。面對每次考驗,我們都必須提醒自己「理解與仁慈」是處理學生事務的重要條件。

曾經我被學生寫紙條怒罵:「晨賤融去死!我要你上刀山、下油鍋,割舌頭、挖眼睛,萬箭穿胸、剝皮抽筋,割耳朵、剁手指,永世不得超生。割耳朵、剁手指,永世不得超生。」

這真是恐怖加三級的詛咒,本來我可以對此大發雷霆送他去學務處,但是我讓自己心平氣和,以愛為出發點,以柔克剛,最後這位孩子啜泣大哭,不僅知道錯了,還改變自己的欠功課習慣。

這件事讓我想起茱莉亞.羅勃茲主演《奇蹟男孩》片中的經典台詞:「當我們要在正確與仁慈之間做選擇時,請選擇仁慈。」

當然,我們也可以嚴格謹慎處理孩子的脫序行為,但過程中必須讓他們感受到,這些作為都是以「愛」為出發點,這麼一來,孩子的不當行為才能得到真正改變。

向大師學習愛:「幸福五元素」馬汀.賽利格曼

美國心理學家馬汀.賽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提出的「幸福五元素」。如果薩提爾被稱為「家族治療之母」,那麼賽利格曼就是有名的「正向心理學之父」。「幸福五元素」被各界不同領域廣泛運用,期待能增加小自個人、大至國家的整體幸福感。

「幸福五元素」,說明如下:

  1. 正向情緒:多感受正面的情緒,包含感恩、熱情、興奮及愛,因為會讓人充滿能量。
  2. 全心投入:全然在其中會對該事物及情境產生心靈交流,產生難以形容的快樂。
  3. 正向人際:人是社會化動物,多元社會網絡的支持有助於渡過難關。但人際關係重點在質而非量,與他人的連結愈深,愈能在困境中得到療癒。
  4. 人生意義:雖然抽象,也可說是願意為人事物付出,發現生命的「目的」,回歸本質,其實就是熱心助人的利他性。
  5. 成就感:歷經以上四階段,會更肯定自我存在價值,進而滿足、激勵自己不斷向上提升。

我們可以選擇不同情感樣貌的電影,強調情感不同面向的互動,包含認識多元家庭、關懷其他物種、結婚與否、地震天災、生離死別等。其中魏德聖導演動人之作《BIG》,希望大家同感共悲,學習如何從病痛及創傷中得到身心靈復原的力量,體會人生的「幸福五元素」。

讓我們一起從電影的情感啟示中,學習創造更多元、更深遠的愛。

BIG

圖片來源:《BIG》劇照

電影推薦:BIG,活著就是最好的禮物,分享就是最大的幸福

  • 類型:劇情結合動畫
  • 說明:台灣、2023年、158分鐘 
  • 分級:普遍級 

一、故事宅急便

敘述兒癌病房 816 的孩子努力對抗病魔,變身成為 BIG 戰士的冒險故事。他們每天面對生命難題,用勇氣戰鬥、用真情療癒,努力讓自己活得更精采,父母親則陪伴孩子渡過生命難關。有旺盛的生命意志力,讓病房也能變為成長歷程的新天堂樂園。

二、電影大亮點

魏德聖導演的傳奇之作,在台灣影史創下最多包場紀錄(超過 1700場),以及首輪映期最長紀錄(打破 1993 年《侏儸紀公園》的8個月又29天),入圍台北電影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新演員等8項大獎,獲得最佳視覺效果及最佳新演員,其中飾演源源的11歲少女鄭又菲成功摘金。

真人演出結合動畫,讓觀眾笑中帶淚感受溫暖,體悟珍惜生活每一刻、真心對待每個人,不讓生命留下遺憾。片中小主角與家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可做為教材,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情感認知能力,並學會處理人際關係。帶領觀眾經歷開始到結束的生命圓圈,在心田綻放愛與韌性的花朵。

三、角色放大鏡

  • 源源:勇敢堅強的抗癌女童,努力堅持到生命最後一刻,讓人心疼。該角色演員鄭又菲為戲落髮,歷經37次試鏡失敗終於獲得廣告演出機會,幕前與幕後「不放棄」的精神,同樣勵志感動人心。
  • 珈農和大杉:兩人是片中青春期代表,珈農原是厭世少女,病癒後變成樂觀積極的大姊頭,透過吉他鼓舞病童對抗癌症。大杉是帥氣少男,一腳是義肢,與醫美父親性格大相逕庭。呈現青少年成長轉變及情感需求,兩人的情感發展也為劇情掀起高潮。
  • 羅恆和是延:年齡相仿的可愛男童,兩人都要進行腦部手術,但命運發展截然不同。是延愛畫畫,他的畫作是病房所有人的情感連結,亦是電影精神重要象徵。羅恆是個性開朗又討喜的陽光男孩,病房的歡樂擔當,父親是道教官將首,媽媽是計程車駕駛,性別平等的角色設定讓人驚豔。
  • 努拉和小杰:個性天真熱情,是病房裡年紀最小的女孩,父母是教會神職人員。因腫瘤長在臀部而無法穿內褲,深刻展現孩子可愛、堅強的一面。小杰則是孤兒院孩子,缺少家人陪伴,半夜呼吸急促驟世,令人不捨。
  • 源源媽媽:在動物園工作,是堅強的單親媽媽。與女兒的關係密切,片尾「如果妳真的很痛苦的話,就去神的身邊當個小天使。」看見母親無盡的慈愛。只要擁有足夠的愛,家庭就能幸福和樂,單親與否都不是阻礙。
  • 溫暖與馬馬:溫暖是兒癌病房的主治醫師,曾是 816 的病童。原本像是不擅情感表達的冰山,後來更能顯露內在,是個願意付出溫暖的醫師。馬馬則是熱情的護理師,像是大家的媽媽、天使,每次進來病房彷彿帶來希望的陽光。兩人都讓觀眾深刻感受到醫護人員的辛勞。
  • 蝴蝶:重要意義象徵和細節。鏡頭以俯角拍攝躺在醫院頂樓哭泣的溫暖醫師,像是透過上帝的視角看人間悲歡離合。隔天他看見蝴蝶飛過自己的臉,然後在醫院頂樓徘徊。我們終究會離開人間,但愛永恆不滅,仍會存在生活周遭,以另一種生命能量形式,守護留下來的人。另像是過世孩子對醫師的感恩與道別,寓意逝者已矣,蛻變成美麗蝴蝶迎向新生。
  • 是延畫作:可愛筆觸畫出六位同房病童、溫暖醫師與馬馬,還有源源姊姊大猩猩,是他留給 816 病房的永遠回憶。真心相處的動人時刻,點滴付出,終將成為雋永故事。許多影迷把這幅畫掛在家裡,做為對生命的鼓勵。

四、引導式提問

  • Q:片名「BIG」有什麼延伸意涵?穿插的動畫代表什麼意義?

A:主治醫生曾經是816病房的癌童,因為這段緣分延伸出「BIG」多重意涵,除了英文字面巨大的、重要的意思,也可解釋成力量無限大、意志力堅強、內心強大等意思,並且延伸成勵志金句:「Being is gift.」(活著就是最好的禮物。)為了書寫角色與病魔拚搏到底的心路過程,具體呈現抗癌戰役的壯烈犧牲,以及生命逝去的巨大衝擊,導演特別以動畫擬真不同的世界,帶給觀眾不同的觀影經驗。

  • Q:你喜歡片中哪些角色?為什麼?有什麼話想對他們說?

A:可參考前面的向角色學習,藉此提問和孩子互動,從喜歡該角色的理由中可讀取出孩子生活經驗和真實內在感受,促進親師生的彼此理解。

  • Q:為何劇情設定源源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傳遞什麼訊息?你有什麼想法?

A:隨著時代演變,單親家庭成為現代社會常見的家庭結構,強調家庭的重要性不在成員,而是情感關係。片中源源與母親、外公彼此關係緊密,同樣令人羨慕與感動。

  • Q:片中的爸媽有哪些溝通模式?和自己的家庭有什麼異同?

A:這些夫妻各有不同個性及樣態。羅恆夫妻是藍領階級,丈夫是身障人士、老婆開計程車,兩人互動有默契。珈農爸媽都是音樂人,父親個性體貼好相處,但母親初期則不易走進少女的內心世界。努拉父母在教會學校擔任事工,個性熱心助人、活出基督精神。是延爸媽已離異,個性直率容易爭吵,之後有破鏡重圓的可能。大杉爸媽雖外表光鮮亮麗,但卻「相敬如冰」,老婆的內在需求後來才被理解。

  • Q:源源說大杉我喜歡你,是愛情!喜歡和愛有何不同?為什麼 816 的孩子會直接表白?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A:兩者感受相似,卻代表不同情感和程度。「喜歡」較為表象,容易改變或消失;「愛」更是深層的關心、尊重,需要更多投入和承諾,若要長期穩定,需要雙方一同付出和努力。孩子在病痛中更加認知生命無常及脆弱,所以努力把握機會活在當下,不讓生命徒留遺憾。因此在 816 一切都變得簡單而直接,也許告白過程可能被拒,但這就是活著最好的證明。

  • Q:大杉被源源稱為「渣男」,什麼是渣男?有什麼相呼應的生活經驗?

A:片中源源喜歡大杉,但他卻喜歡珈農,呈現三角式關係。渣男是俚語詞彙,形容一種不誠實、不尊重、不負責任的男性。通常容易與他人搞暧昧、不願意承擔、說謊,只關心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缺乏成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大人可陪同孩子尋找社會新聞事件進行討論及省思。

  • Q:片中有哪些難以抉擇的「兩難情境」?你會如何決定?

A:手術有可能會失敗,但是不動手術眼睛可能會失明,那要不要動腦部手術?在外面有許多病毒,但是又想滿足孩童的期待,要不要在平安夜偷溜出去動物園看曼妞生產?腦部醫師要不要讓兒癌醫師待在手術室? 透過這些兩難情境,告訴觀眾人生沒有十全十美,也未必能兩全其美,只要經過深思熟慮,不管哪一個決定都沒有標準答案。

  • Q:片中有哪些情感流動的情節和對白?請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

A:在 816 病房裡,得見純真友情、情竇初開、夫妻溝通模式、親情至高無上的愛,以及醫護對病患的真心關懷。源源媽媽說:「愛情讓人哭也讓人笑,雖然很辛苦,但是無論發生什麼事,媽媽永遠都會在一旁陪伴妳。」生命最重要的不是長短,而是經歷「愛和被愛」。羅恆進手術房時,右側是畫全臉的官將首爸爸閉眼唸誦,左側是努拉的牧師父母雙手合十禱告,不分宗教、神明,大家齊心守護孩子。羅恆媽媽從車內看向店裡用餐的人,表情五味雜陳令人鼻酸。一起在動物園看曼妞的女兒出生時,大家猶如一家人,彼此互相加油打氣,深深動容。

  • Q:許多人看電影會感動落淚,你有什麼反應?看電影會哭有什麼好處?

A:電影是強大的媒介,觸動人們的情感、引起共鳴,帶來情緒反應,包括哭泣。在落淚的過程中,可以釋放壓力和情緒、減輕內心負擔,感覺更輕鬆、舒暢。而劇情產生的情感連結,也會讓我們進一步開始思考、帶來自我成長,甚至療癒創傷。如同片中源源母女所說的:「哭出來比較讓人放心。」

本文專屬學習單教材:下載連結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會愛的能力》陳建榮著,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會愛的能力

  • 最新優惠方案!好書與一整年的翻轉教育數位年訂會員資格一起帶回家:【翻轉教育年訂+《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會愛的能力》
  • 加入翻轉教育即可免費下載更多豐富且實用的教學資源。
  • 最新相關活動:【7/30免費線上講座|會員可回放觀看】
    –搶先報名: https://cplink.co/uEuiUioK
    –講座時間:07/30(二) 20:00 ~ 21:00
    –講座主題: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會愛的能力,不再苦口婆心的說教!借助電影落實情感教育
    –講者:陳建榮老師ft.大沈老師

    講座

延伸閱讀

陳建榮 陳建榮

陳建榮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國小班導師

擅長運用優質電影,在有效的教學設計下,結合討論賞析、活動實作和體驗省思,讓學生展開深學習,發展多元智慧,將電影的內涵潛移默化成自身的生命哲學;更把「生命教育」等情意課程,透過電影主題式課程引導深化成孩子們的素養。目前已在全臺和香港分享數百場關於電影與創新、性別、特教、情感教育等,曾獲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出版多本電影融入教學著作,擔任兒童影展評審、兒少節目顧問、教育部諮詢委員等。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