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班級衝突?阿普蛙設計數位教材伴親師生摸索人際互動策略

如何和學生談人際衝突、反霸凌議題?長期推動公民教育,開發桌遊與遊戲的阿普蛙工作室開發了一套給國小生的數位互動教材,團隊大量閱讀非暴力溝通、反霸凌的相關研究,開發出4支故事影片及親子共讀學習單,讓親師生一起討論衝突事件中各方的感受與需求,摸索因應策略。文中也分享阿普蛙帶學生進行討論的方法策略。

阿普蛙工作室設計「我們班的叢林法則」互動式教材,用四個人際衝突的故事,帶學生討論因應策略及故事角色的需求感受。黃建賓攝。

阿普蛙工作室設計「我們班的叢林法則」互動式教材,用四個人際衝突的故事,帶學生討論因應策略及故事角色的需求感受。黃建賓攝。

班上學生又發生衝突了,每次處理起來都好棘手;想跟同學談霸凌議題,卻不知道如何切入,用哪些素材能讓帶起學生討論......愈來愈多人有感,教孩子與人互動、相處、學習同理很重要,但,如何教?

透過故事,親、師、生三方一起討論,藉此更認識彼此的想法感受,或許是一種方式。

長期結合議題設計桌遊、遊戲的「阿普蛙工作室」(後簡稱「阿普蛙」)推出一款專為國小學生設計的數位教材「我們班的叢林法則」,透過四個貼近校園現場的人際衝突故事,結合影片、學習單、數據統計系統,讓師生家長一起討論,共同推進劇情發展,透過這樣的方式,嘗試讓彼此看見衝突中各角色的感受。

打造一套老師好運用的人際互動教材

持續入校推廣議題桌遊、辦教師研習,長期和師生接觸的阿普蛙發現,在少子化的成長環境中,學生手足少,加上 3C 盛行,孩子較缺乏與人互動的經驗,這些都形成校園中人際衝突愈來愈頻繁的因素。

本來就很關注人際議題的阿普蛙,在 RC 教育基金會的邀約合作下,投入開發一款談人際互動、反霸凌的教材。團隊在認識老師們平時怎麼和學生談反霸凌議題時也發現,教學現場缺乏能讓老師直接談此主題的教材,多是老師們自行搜尋或是用自身經驗來備課

觀察到這樣的需求,阿普蛙一頭栽入了議題研究與新教材的開發,大量閱讀霸凌、非暴力溝通的相關研究與資料,深入認識衝突引發者內在的動機與需求,從中擷取適合在小學階段談論、較常見的類型來設計教材,進而發展出四段複雜程度不同的人際衝突故事。

這四段人際衝突故事反映的需求包含生理需求、玩樂需求、同儕歸屬、權力與歸屬。例如「為什麼不跟我玩」的故事談的是「玩樂需求」,描述故事中的俏鼠同學因為想和同學玩而一直動手戳動方,卻沒考慮到對方會覺得不舒服。

pic

阿普蛙設計了四段人際衝突故事,反映衝突背後的不同需求。圖片截圖自阿普蛙「我們班的叢林法則」網站頁面

團隊也分享,故事中的角色用動物來呈現,除了因為觀眾是小學生,會覺得動物可愛、並能在短時間內留下印象外,另也是因為擔心教材中呈現的人際衝突場景可能會讓有相似經驗的學生感不舒服,因此設計時便想透過動物創造一個「不存在的班級」。

雖是個「虛擬班級」,不過阿普蛙團隊在教師研習現場播放影片時,老師們有所共鳴,會一邊看、一邊用和學生互動的經驗來推理故事中的角色接下來有什麼行動。

認識衝突背後的感受與需求

考量教學現場可運用的時間,這套教材的影片都不長,用 10 分鐘就能帶學生看完影片。但用起這套教材卻會像「追劇」,因為四個故事都不只一集,且依據班上學生、家長偏好的因應衝突方式統計,每個故事都還會產生四種不同的結局、召喚出不同類型風格的老師,例如注重關係的「鴿老師」會以勸和的方式來掩蓋衝突,卻未顧及秩序;兼顧秩序與關係的「鴞老師」除了讓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會找出潛在霸凌者背後的需求。

這樣的設計便會引起學生好奇,很想知道劇情和不同結局的發展。

阿普蛙工作室講師林侃眉分享,透過故事,想帶學生談的是角色各自有什麼感受和需要?希望透過討論,讓學生知道某些同學引發衝突,可能代表他需要一些協助。她表示,潛在霸凌者反覆做出引起衝突的行為,背後是因為有某些需求沒辦法被滿足,「若我們沒有去了解他,(衝突事情)根本沒辦法解決。」

例如,教材其中一個故事「萌虎怎麼了」描述的是有過動症的萌虎因為不滿同學的玩笑,難控制情緒而引發衝突,反映人際衝突需求中的「生理需求」。

談到這個故事時,林侃眉會和學生說,張萌虎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有過動狀況,因此他很需要活動,和學生討論:「我們是他同學,可以協助他做什麼?」有同學回答:「那下課就找他去打籃球!」透過這樣的方式,帶學生思考如何與這類型需求的學生相處,給予協助。

親子共讀故事,邀請家長一起討論

阿普蛙在開發這套教材時有許多新嘗試,例如這是阿普蛙第一套邀請家長參與的教材。

教材開發初期,阿普蛙與合作的 RC 教育基金會討論到,談論人際衝突議題,溝通的對象不僅是師生,家長也會影響孩子如何與人相處互動。但家長下班回到家有好多事要忙,如何不佔用家長太多時間、使教材成為負擔,且還會願意參與,成為阿普蛙設計教材時的一大挑戰。

團隊想到能將學習單夾在聯絡簿中,家長簽聯絡簿時便能看到,為此成員們研究了各縣市、不同學校的聯絡簿尺寸。學習單上附有影片 QR CODE,讓家長能一起「追劇」,若沒時間看完,也能閱讀文字版的簡短故事大綱。

pic2

設計一套讓家長也能一起參與的教材是阿普蛙的新嘗試。依據四個複雜程度不同的衝突故事,團隊成員燒腦設計親子任務學習單上因應衝突的選項可能。黃建賓攝。

持續摸索用創意的方式解決問題

阿普蛙工作室講師吳健毅表示,面對人際衝突議題,班上也可以採取誰做錯事就嚴厲對待的作法,但這種方式會使同學們人人自危,關係緊張,這也是為什麼團隊會參考非暴力溝通的研究,去探究衝突背後的需求。他提到,阿普蛙工作室設計的教材、遊戲,宣導的概念都有相同理念,那便是事件中的彼此可以發展出合作、共好的機會

這次開發了國小端人際互動教材後,阿普蛙也已經在構思國高中階段的情緒教育教材。

吳健毅表示,在體制外做公民教育,賺不太多錢,但好處是「沒有這個做完就不知道要做什麼的問題」,因為當發現了一個問題,背後可能還有十個問題等著你思考。團隊常在想「有沒有更有創意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近幾年,阿普蛙也開始走出學校,企劃電視節目,接觸實境遊戲等,嘗試各種不同談論議題的形式。

問起團隊持續在公民教育領域深耕的動力是什麼?林侃眉馬上回答:「因為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十年旅程,阿普蛙仍充滿玩心地在教育路上跳躍著。

※阿普蛙帶議題討論&遊戲的心法分享:

Q. 如何帶學生更深入地討論議題?

林侃眉介紹老師能應用的工具方法,例如:

1. 情緒表:能辨識自己的感受,議題中其他角色的感受。「我們班的叢林法則」教材的親子共讀任務學習單便附有一張含有 35 種情緒的表格,親子間討論對故事結局的感受時,便能參考情緒表來分享。(延伸閱讀:情緒素養活動學習單:四大主題教孩子情緒覺察與管理

2. 善用4F、ORID法:老師能運用 4F 反思法(Facts、Feeling、Finding、Future),ORID 焦點討論法(Objective、Reflective、Interpretive、Decisional),帶學生回顧事件中的細節,進而討論感受。(延伸閱讀:ORID 焦點討論法:讓教學和團體合作都更有效率

Q. 如何看待學生挑戰遊戲,或是討論過程中出現的衝突?

站在遊戲帶領者的角色,吳健毅很鼓勵老師容許不一樣的聲音,相較於學生隨便選一個答案,或是團體中只有某個人在回應,他更樂見於學生抓到遊戲的 bug(漏洞),因為這也是一種智能的展現。

他拋出幾個情境,也許老師在帶遊戲、備課前也能思考:兩位同學雖然是就遊戲在討論,但聲音愈來愈大,這時老師要介入嗎?如何介入?要阻止討論嗎?或是要學生用什麼樣的方式繼續討論?

以遊戲帶領者的角度,吳健毅建議教學者,要讓學生覺得自己的玩家身分是被尊重的,他們才會信任遊戲,願意在過程中展現真實的自我,使老師有機會更認識與影響學生。

 

延伸閱讀

許家齊 許家齊

許家齊

親子天下

媒體中心企劃。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