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破解假新聞!陪伴孩子建立媒體識讀能力

「在家囤放酒精會引起火災」、「紅殼雞蛋添加蘇丹紅」這些都是假新聞!如今假新聞群魔亂舞,如何陪伴孩子建立媒體識讀的能力?上回分享帶學生拆解希特勒宣傳手法教案,開平餐飲國際部教師吳緯中老師這次也為文解說完整的媒體識讀課程,一起了解如何透過工具學習單破解假新聞,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識讀能力。

一張圖破解假新聞!如何陪伴孩子建立媒體識讀。圖片提供:吳緯中老師

一張圖破解假新聞!如何陪伴孩子建立媒體識讀。圖片提供:吳緯中老師

本文重點摘要

疫情期間,我買了兩瓶 4 公升的酒精放儲藏室備用,老爸看到了,晚上義憤填膺地對我說:「這就像家裡放了 2 個汽油彈,隨時會燒起來。買的人很沒有概念,讓屋簷下的全家人都處在危險下!」

還不等我回答,他又說,現在有很多囤放酒精引起火災的新聞,說著邊打開自己的臉書,將影片湊到我眼前。

「酒精不會自己燒起來啦。」我皺著眉頭,查到了花蓮和新北消防局網站,寫著酒精自燃點是 362 度,不會因為氣溫變高就燒起來,也提到網路上很多酒精引起火災的消息是假新聞。

可愛的老爸搖搖頭,表示他說的都是「真實」的,又說我這個讀文科的不懂這些東西。最後,他瞪大了雙眼,彷彿想明白了,又補了一句:「政府說的不見得是真的,就像普丁的政府一樣!」

面對 Drama 的老爸,我感到既驚訝又無言,腦中頓時浮現了馬克·吐溫的名言:「當真相還在穿鞋子時,謊言就能遊走半個世界了。」(A lie can travel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 while the truth is putting on its shoes.)

媒體模式的改變

在我小的時候,仍是只有三台的年代。電視轉來轉去,只能在台視、中視、華視間遊走,看著熟悉播報員的臉孔,彷彿他們是街旁的老友,可靠、安全、值得信任。然而,在民眾開始對真相與不同觀點的追求、對官方報導的不信任等,新的媒體來源、新的媒體方式如同雨後春筍,幾十年後的今天,甚至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報導者

無止無盡的資訊來源攫取我們的注意力,他們操縱著演算法,透過社群媒體製造話題,拿起擴音機高聲向我們宣揚他們想說的話,卻往往隱藏起他們真實的目的。

在這個假新聞群魔亂舞的時代,各國政府也紛紛展開行動:德國有了社交網路強制法、法國也訂定反假新聞法,而芬蘭也早已將媒體素養教育納入國家課綱,在 2019 年增訂了「國家媒體教育政策」

即使如此,在平日的生活中,我們要如何獲得真相?我們要如何帶著學生洞悉一篇新聞的質量和真假,最後能成為一個主動、敏銳的媒體閱聽者?我們要如何陪伴孩子穿透假新聞的迷霧,建立起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的能力? 

媒體識讀課程

圖片提供:吳緯中

一張圖破解假新聞

在開平餐飲國際部高一學生的媒體識讀課程中,我設計了一張以 5W 思考方式,帶孩子們破解假新聞的工具學習單:

1. 誰(Who)

  • 作者是誰?是該領域的相關人士嗎?
  • 作者寫過其他文章嗎?
  • 文章出自哪個網站?是專業的媒體網站嗎?
  • 網站的廣告看起來正常嗎?

2. 什麼(What)

  • 內容的重點是什麼?
  • 作者主要的觀點是什麼?
  • 作者為他的論點提供了哪些佐證?

3. 何時(When)

  • 文章最早出現的時間?
  • 文章裡列出的時間正確、合乎邏輯嗎?

4. 何地(Where)

  • 新聞發生的地點在哪裡?

5. 為什麼(Why)

  • 文章想要達成什麼目標?作者可能有什麼意圖?
  • 誰將從文章的內容受益? 

6. 核對行動(Verifying Action)

  • 標題是否過度聳動?
  • 文章內容能否回應標題?
  • 有其他報導相同事件的其他媒體嗎?內容是否有出入?
  • 用 Google 圖片搜尋功能,核對照片真偽。
  • 觀察文章中的數據和圖表,是否合理?
  • 文章是否從頭到尾口吻一致,邏輯通順。

7.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 讀完文章後,你覺得可疑嗎?
  • 讀完文章後,你有什麼情緒反應?

我請學生用這張學習單做兩次媒體文章閱讀:一次從已經被驗證為假新聞的內容去破解,另一次從老牌國際媒體中找文章。

媒體識讀學習單

媒體識讀學習單。圖片提供:吳緯中

第一次練習:從假新聞驗證網站中,選擇已經驗證為假新聞的內容

第二次練習:從世界各國老牌的媒體中,挑選自己有興趣的新聞

拆解假新聞的四個方式

在練習的過程,學生逐漸歸納出假新聞和真新聞的特徵,建構出自己的辨識技巧,並一同討論可以如何對抗假新聞。我在課堂上和學生們總結出幾個面對新聞的幾個心態和方式:

1. 慢下來

對每則新聞都保持適度、健康的懷疑,不要被人類渴求新知,和想得到快速解答的本能蒙蔽了。

就像 Noah Tavlin 在 TED-Ed 裡所說的:「要給真相更多時間穿好鞋子」(改寫馬克·吐溫的名言)。透過慢下來,試著探索、查證不同來源的資訊,注意不同網站報導同一事件的差異性,如此一來,才較能拼湊出完整事件的全貌。

2. 拒絕簡化

除了快速求解的本能外,人們同樣對事情的解釋有清晰易懂的渴望。

1901 年,大衛·哈尼格(David Hänig)發表了一篇關於味覺的論文,他的研究導致了未來100多年在教科書、媒體間不斷流傳的一張味覺圖(Taste Map)。

Taste Map

Taste Map, photo credit

根據這張圖,舌頭的不同部位能嚐到不同的味道。然而,這張完美易懂的舌頭圖的一大問題,就是它不是真的!哈尼格的原始論文內容更細緻,也指出每個味覺在舌頭各部位其實都可以被嚐到。只是後人忽略這些複雜的細節,而去滿足人們對簡化資訊的追求。

因此,在過度簡化的新聞資訊前,試著提醒自己,真實的世界是複雜、多元的,而世界也因這樣的複雜度而精彩,不要被截取片段資訊和過度單純的敘述所欺騙了。

3. 提防聳動

提防那些浮誇、聳動的農場標題,例如,「吃……可以治癌症」、「注射疫苗會導致自閉症」……。 

媒體的其中一個本質是吸睛,傳達新奇的、反常的、誇大的事物,因為這樣才能在眾多環伺的媒體間生存。因此,別掉入經過包裝後,有趣吸睛的內容陷阱;不要只閱讀標題,也要細細閱讀內容。

除此之外,當某一篇文章激起自己強烈情緒反應時—不管是憤怒、哀傷、恐懼、開心,就是一個重要的預警,要小心自己被聳動的資訊綁架了。

例如在1998年一篇研究指出小孩在注射麻疹疫苗後,導致了自閉症。儘管原本的論文已一再被學術圈被駁斥,但因為內容太令人震驚,在後續的20年間,仍激起世界各地的的家長們站上街頭,發起大規模的反疫苗注射運動。

4. 注意宣傳

若某些類似的資訊突然大量佔據你的社群版面,這也必然是某種警訊,可能代表你曾在某處搜尋了什麼關鍵字,點選了什麼廣告……等。這些用力過頭的宣傳(Propaganda),背後可能來自廣告的置入、企業的佈局,甚至政治的操作。

可以嘗試這麼思考:「誰會是既得利益者?」然後繞過演算法,主動尋找關於這個訊息另一個立場和觀點,然後再下最後判斷。 (看更多|史丹福大學:82%學生無法分辨新聞和置入性行銷,如何教孩子辨別假新聞?

除了這四點之外,我也很喜歡吳媛媛在《思辨是我們的義務》一書中,談到帶學生檢視資訊的四大原則:

  1. 時間點原則:距離事發時間點越遠的敘述和資料,有效性也會越低。
  2. 第一手原則:和事件當事者之間的轉述人數越多,離事實越遠。
  3. 可信度原則:這篇報導或評論是誰寫的?由什麼機構發佈?他們值得信任嗎?
  4. 傾向原則:每篇報導和評論背後都有一個價值和目的。這篇作者有什麼傾向?他為什麼目的而寫?
     

來吧!自己動手做一篇假新聞

在一系列的媒體識讀課程結束前,我為學生們準備的最後一個任務,就是要結合課程所學,自己實際撰寫一則真新聞/假新聞。 

我相信透過親手做一篇真/假新聞,孩子們更能體會箇中的滋味,在未來浩瀚的媒體閱讀旅程中,也能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識讀能力。 

以下是幾位學生的作品,你分得出哪些是真新聞,哪些是假的嗎?

  1. 蘇丹紅風波持續延燒,連新鮮食材都難逃一劫?
  2. 總統大選內幕?總統早被掉包根本就不是賴清德!
  3. 驚!科學家發現「快樂食物」可以減輕壓力和焦慮?
  4. 北台灣學界震撼! 林口高中奪繁星計畫最多錄取,家長:地利優勢難擋!

*本文由吳緯中老師授權刊登,原文出處:30 Begins

延伸閱讀

吳緯中 吳緯中

吳緯中

台北市私立開平餐飲學校國際部關懷老師

非典型教師、創新教育一線玩家,近年來致力於發展並開發國際教育、雙語教育的新可能。過去對體制失望,曾立志「這一生絕不當老師」,成了老師之後才發現,真正的教育不在於準備一個個完美的課程,而是全心面對一位又一位的孩子。著有《合作課:從我到我們的團隊練習》、《丟掉課本之後,學習才真正開始:啟動學習的9大關鍵字》、《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等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