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兄妹日睡六小時行程引網路熱議 資深校長:別讓孩子不見了

近日有補習班曝光國小兄妹的每日行程,密集學習安排,睡眠時間只有6.5小時,在社群媒體上引發熱議與討論。對此,資深高中校長劉桂光提出9個關鍵問題幫助老師與家長省思,並提供幾點建議,讓我們用適合的方式陪伴孩子長大。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最近(2/20)網路上出現一則關於兩個小兄妹學習行程滿檔,每天只睡不到6小時的事件,引起了許多的爭議與媒體的報導。為此,教育部潘文忠部長還特別出來喊話說:「學習是終身的事情,家長應該兼顧孩子身心的衡平發展,進行均衡合宜的安排。」網友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很多元,但多數人都覺得這對小兄妹的家長太離譜了。

這件事情的後續發展讓小兄妹的媽媽出來說話,原來媽媽是名主播,她分享自己經驗時提到:「(我)習慣高壓、習慣極盡利用每分每秒,我很習慣安排自己和小孩的時間。」媽媽認為學習都是痛苦的,只有成果展現才是快樂的,雖然媽媽會陪著孩子學習,但顯然不太重視孩子的感受與想法。其實,我在教育界服務三十年,據我的經驗觀察,這樣的狀況還真的是滿普遍的,只是嚴重程度不一罷了!

很多家長重視孩子的品行,但是表現出來的關心行為幾乎都是成績,也許因為分數是看得見的現象,只要孩子聽話、認真上課、乖乖寫作業、基本上就會被認為是好孩子,若是成績表現好就會被認為是優秀了。但生活中的實際狀況呢?

我也看過很多孩子小學成績表現突出,但往往在上了國中之後就會出現學習疲乏,輕則放棄學習,重則憂鬱纏身。也有的學生是到了高中或大學就完全不理會家長了,這些會是我們想要的教育結果嗎?另一方面,孩子很可能被教導成只重視課業成績的學習,讀書高分才是好的、勤能補拙、感受不重要、學習一定是痛苦的、有成功的成果才是快樂的……,孩子的價值觀是偏食的,這對孩子的未來是好的嗎?

我的小孩讀高中的時候就遭遇類似的事情,有一次段考後某科老師發考卷,坐在他旁邊的同學考了92分,並且是全班最高分,我的小孩考75分。沒想到這位同學卻在哭泣,因為他從來沒有考低於95分,我的小孩安慰他說:「你還是考得很好,而且還是全班最高分啊!」但這樣的安慰一點效果也沒有,他還轉身對我小孩說:「你只考75分,憑什麼安慰我?」讓我的小孩感到難過與困惑,回到家就跟我分享這一段遭遇,我們還因此做了許多的討論。

這就是我接著想說的,當孩子在只重視外在表現,卻不被尊重的環境下成長,他的其他相關能力很可能就會有所不足,包括愛的能力、對環境的感知能力、人際溝通、團隊合作……,這些都可能會出現問題啊!

關於孩子的教育與教養 9個關鍵問題思考

透過這個新聞事件,做為教育工作者與父母親的角色,我反省與思考的問題是:

1.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對孩子的教養如何怎麼做才算是適切的?
2.孩子未來人生的幸不幸福,該由誰負責呢?
3.父母的價值觀?孩子一定要接受嗎?為什麼?
4.父母陪著孩子一起學習,是學習什麼呢?
5.課業學習贏在起跑點,就一定會一直贏嗎?
6.成功的定義在不同的人與世代中都一樣嗎?
7.教育要給孩子的是固定型,還是成長型的思維呢?
8.孩子需要重複走我們的人生之路嗎?未來世界,會等同於我們曾經活過的世界嗎?
9.面對未來,除了知識的學習,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什麼是孩子一輩子受用的能力呢?

我當然可以理解,很多時候父母會介入孩子的人生太多,通常是因為:受到現實環境的影響,對孩子的未來感到焦慮。也可能因為自己過去有成功的經驗,希望孩子能夠複製,或是因為自己過去有失敗的經驗,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轍。但這些原因都忽略的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孩子不見了

紀伯倫在《先知》中說:「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以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因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多麼好的提醒啊!如果我們的家庭教育,乃至於學校教育中,不願意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無法完整地看見孩子、接納孩子,那究竟在教育什麼呢?是追求我們個人的期待?傳遞不知道給誰用的知識?還是建構沒有孩子生命存在的未來呢?

如何幫助孩子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

在這個新聞事件中,有人發文回應說:孩子可能自己願意這做啊!這當然是有可能的,若果真如此,家長要注意的事情也就是許多醫生提醒的:「小朋友若睡眠時間無法滿足孩子所需的最低標準,就可能影響他們的學習能力、記憶力、情緒調節、行為和整體健康。這不就是我們看到孩子的存在而做出更合理的教育做為嗎?也就是讓孩子平安健康的長大,得到父母的陪伴與支持,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大人。

因此父母師長們可以怎麼做呢?我的幾點建議如下:

1. 無條件的愛。父母親愛自己的子女是沒有任何外在條件的,不會因為孩子聽不聽話、學習認不認真、成績表現好不好、有沒有受到大家的肯定……,單純就只是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所以我們愛他。

2. 自我反思與節制。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不論是直接表達或在潛移默化中,孩子都受到父母親相當深刻的影響。因此,父母更要懂得自我反思與節制,無論我們的人生是成功或失敗,都不應該主動直接地去影響孩子的未來。

3. 看到孩子的存在與需求。父母親當然可以對孩子有所期待,更重要的是陪伴與支持孩子去探索屬於他的未來人生。我們的期待可以是一種參考,而我們的陪伴與支持必須要看到孩子的存在,以及在追求成為他自己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協助。

4. 把眼光定在那最遙遠的星星上。前國教院曾世杰副院長曾經分享一則事:全球知名的猶太裔小提琴家曼紐因(Yehudi Menuhin),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受邀到德國開演奏會的故事,這個演出引發了全球的猶太人群起反對,但曼紐因說:「我十一歲時,小提琴老師就告訴我,想把琴拉好,一定要把眼光定在那最遙遠的星星上(to play great music, you must keep your eyes on a distant star.)。愈是受苦的百姓,他們愈需要好的音樂。」

曾教授透過這則故事,分析了何謂素養教育。曼紐因的老師,之所以要他定睛在高層次的目標,便是要他知道自己肩負的高層使命,而非屈從於當前壓力。正如同教育一般,除了學習知識技巧的層次之外,我們還有關乎價值、見識、器度等素養要學習,這些與生命長相左右的品格與認同,才是真正影響生命、生活的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這樣的新聞事件,我想到的不是批判,而是身為父母與教育工作者,我能做些什麼思考與具體的努力?看見孩子的存在,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能力,做好生命教育,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應該還是基本的教育理念吧!

延伸閱讀

劉桂光 劉桂光

劉桂光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社團法人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臺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學,前台北市復興高中校長。以經營一所幫助學生找到未來方向的好學校為教育的核心價值,致力培養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