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即戰場?」了解大腦發展,陪你度過新學期新挑戰

開學不只忙得不可開交,孩子們也容易不守秩序、相處多有摩擦,如果班級中有許多情緒調節困難的孩子,要緩和孩子的情緒更是讓人筋疲力盡。為什麼有的孩子哭鬧起來令人束手無策,卻有老師能讓他們努力遵守約定?菜桃老師(蔡政霖)分享透過了解大腦發展,可以更理解如何有效與孩子互動、陪孩子成長。

圖片提供:菜桃老師 / 蔡政霖

圖片提供:菜桃老師 / 蔡政霖

本文重點摘要

開學,對於許多一線教師來說,真可說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日子。

光是日常的班級事務,就足以讓人忙得不可開交,更何況,如果班級中有許多情緒調節困難的孩子,從孩子情緒發作到緩和,更是讓人筋疲力盡。

有時候,每天上班真的就像是上場打仗一樣呢!

這個系列的文章,菜桃老師從大腦發展的角度跟一線工作夥伴分享陪伴孩子情緒調節與經驗學習的重要概念,讓每一位面對情緒失調孩子的老師,能夠更有效能的陪伴孩子!

小謙是一個剛升上小學不久的孩子,缺乏學習興趣、容易分心,又特別喜愛運動的他,其實很難忍受必須待在教室的小學生活。

每當他下課時間玩耍不願回到教室時,老師們總是在校園中到處找人,即使在某個角落找到了他,可想而知的,孩子不願意回到教室。

當老師打算強制的把孩子抱回去辦公室時,孩子總是又叫、又踢,打老師、摔東西,搞的大人們也束手無策,即便家人到學校來處理,孩子也是強烈的大哭抵制。

有趣的是,這孩子有幾次總會自己說:我要找 Emily 老師。在 Emily 老師身邊,孩子好像判若兩人,可以跟 Emily 老師討論時間與活動範圍的約定,也可以接受替代活動的安排,雖然不容易,但孩子也很努力的在想辦法遵守。

明明是同一個孩子,為什麼劇情如此的不同呢?

你一定曾經聽過「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其實這句話背後跟孩子的大腦發展有關! 

大腦是一間由下往上蓋的房子

孩子打從出生,大腦便開始快速的發展。大腦的發展像是蓋房子一樣,先打地基,然後才會一層一層的「由下往上」蓋。

最先發展好的「下層區」,也就是腦幹。下層區掌管的是生存、呼吸、心跳以及自律神經系統等功能,這一區在嬰兒出生時就發展完全,我們才得以維繫生命。

第二個發展的區域是「中層區」,也就是邊緣系統、杏仁核。這裡負責有關於情緒、關係連結的功能。孩子從與照顧者的互動經驗中,逐漸的發展情緒調節的能力。

杏仁核是大腦的警鈴,當感知到環境中不安全、敵意、危險的訊號時,杏仁核就會警鈴大響、過度活化。接著,下層腦的自律神經系統會讓全身進入生物本能的狀態──「戰、逃、僵反應」。也就是我們經常在教室看到的:大吼大叫、摔踢東西、罵人,各種逃跑、躲起來,或是僵住原地,毫無反應。

第三個發展的區域才是「上層區」,也就是大腦皮質、前額葉皮質區。一般我們認為大腦理所當然的功能─「理性思考」,就是指這個區塊。所以包含思考、語言、判斷、做決定、解決問題、自我控制,都屬於「上層腦」所負責的功能。根據研究,前額葉皮質的發展將近要到 25 歲才算發展成熟(Kolk & Rakic, 2022)。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是由上而下來運作,由理性思考的上層區來主導,經過思考、判斷與學習,形成了我們的行為。

然而對兒童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大腦可能是由下而上來運作!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想像一下,就像玩遊戲一樣,每一層區的大腦都會提出一個關鍵問題,下層的關卡被解決了,上層才會開始運作。

兒童發展,大腦上層區、中層區、下層區

每一層區的大腦都會提出一個關鍵問題,下層的關卡被解決了,上層才會開始運作。圖片提供:菜桃老師 / 蔡政霖

一、下層腦:我是安全的嗎?

第一階段的「下層腦」,我們要先解決的問題是:「我現在是安全的嗎?」

當孩子對於眼前的人事物仍然感到不安全的時候,他可能會持續的處在「戰、逃、僵」的狀態,吼叫、摔踢、罵人;逃跑、躲起來;或是僵住無反應。

讓孩子感到安全的方式就是透過我們所呈現的「畫面」,我們的表情、手勢、身體姿勢、音調。當孩子感到安全的時候,大腦才會往上一層運作。

二、中層腦:我是被接納、被在意的嗎?

接著,面對中層腦,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我是被接納、被在意的嗎?」

在各種衝突或管教事件中,如果我們急著歸咎責任、說道理、指正孩子的缺失、或是祭出處罰,對於有些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會「走心」。

我們明明是對事不對人,但因為孩子的中層腦很敏感於跟大人的關係連結,所以他們可能會覺得是對人不對事,認為自己就是「不被喜愛、不被接受的」

因此,先讓孩子感覺到被接納、被在意,中層腦才有辦法順利運作,並且進入到理性思考的上層腦。

讓孩子感覺到被接納、被在意的方法,就是傳達我們對於孩子情緒的理解,讓孩子知道我們懂他現在的心情:「你現在很生氣」、「你現在覺得很煩」、「你不喜歡同學這樣弄」。

三、上層腦:我可以從這件事學到什麼?

搞定下層腦、中層腦之後,我們才可以正式的進入上層腦的「理性思考」區,去完成「我可以從這件事學到什麼?」的這個問題。無論是講道理、討論問題解決、從承擔行為後果中學習等等的策略,都需要前兩層區的大腦運作OK後,開啟上層腦的運作而達到「機會教育」的效果。

當然,班級生活節奏之快,不可能總是有時間一層一層按照順序處理孩子腦袋瓜裡的這些問題。有些時候得先「快刀斬亂麻」的處理孩子的行為,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你是在孩子情緒發作時前往教室支援的行政老師,不妨多花一點時間,試著放慢腳步,先讓孩子下層腦的需求被滿足了,一層一層的破關。孩子好好地透過這個經驗來學習,內化大人想說的道理、解決問題的方法、承擔後果的經驗。如此一來,溝通才會有效果哦!

本篇先簡單跟大家分享大腦不同層次的結構和運作模式。下一篇會跟大家分享,對應不同層區的關鍵問題,我們可以成為怎樣的角色,運用哪些具體的方法來陪伴孩子學習!

更多簡單易懂的輔導圖文,請見 Facebook「菜桃老師的遊聊室」,我們之後會再做成簡單的圖文,讓大家更容易懂喔!

參考資料

Goodyear-Brown, P. (2019). Trauma and play therapy: Helping children heal. Routledge.

Perry, B. D. (2006). Applying principles of neurodevelopment to clinical work with maltreated and traumatized children: The neurosequential model of therapeutics.

Porges, S. W. (2003). The Polyvagal Theory: phylogenetic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behavior. Physiology & Behavior, 79(3), 503-513.

Porges, S. W. (2009). The polyvagal theory: New insights into adaptive reactions of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 76(Suppl 2), S86.

Siegel, D. J. (2020). The developing mind: How relationships and the brain interact to shape who we are. Guilford Publications.

延伸閱讀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專任輔導教師

一位愛買玩具、愛玩遊戲的資深國小專輔教師!專長是遊戲治療、親子遊戲、兒童生涯發展教育。讓我們一起用不同眼光,看見孩子眼裡的光。 FB: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