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 PISA 成績持續下滑,改向愛沙尼亞取經:6關鍵一次看

PISA成績位居全歐洲第一,超越芬蘭的愛沙尼亞是如何辦到的?這次,換芬蘭向愛沙尼亞取經,實際走訪教學現場,綜合2022年PISA結果發現,教師的自主權、數位工具的低使用率等,都是愛沙尼亞成功的原因。芬紛聊天整理出芬蘭所觀察到的六大關鍵,可作為台灣教育的參考。

芬蘭PISA成績持續下滑,組織「教育參觀團」走訪愛沙尼亞教育現場,發掘6大成功關鍵。Shutterstock

芬蘭PISA成績持續下滑,組織「教育參觀團」走訪愛沙尼亞教育現場,發掘6大成功關鍵。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2023年12月 PISA 2022成績揭曉,曾經以優異的 PISA 成績傲視全球,引領「教育參觀旅遊」風潮的芬蘭,分數再度直線下滑,且下降的幅度高於 OECD 國家的平均值,報告公布後,芬蘭國家教育局直言:「這個情況非常令人擔憂」。

2022年PISA報告中的芬蘭成績

其中下降最多的是數學成績,跟2006年相比,芬蘭的數學成績下降了64分,2006年時,數學表現不佳的學生比例只有7%,但現在卻高達了25%,而數學表現佳的學生比例則明顯降低了。另外,引起關注的是,芬蘭的男孩成績遠落後於女孩,是唯一女孩數學成績超越男孩的 OECD 國家,女孩與男孩的閱讀能力差距在 OECD 國家中也是名列前茅,男孩成績一蹶不振被認為是芬蘭 PISA 表現下降的關鍵原因。此外,有41%的芬蘭學生認為使用「數位資源」(即智慧型手機)會干擾他們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也超出了 OECD 國家中的平均31%,代表了手機對芬蘭學生的干擾是相當嚴重的。(看更多:芬蘭新政策搶救教育:禁用手機、增加學習時數

PISA 成績公布後,原本這幾年就一直不斷的檢討與改革教育聲浪更加高漲,對於曾經有教育世界第一的美名,以優質的學校系統為傲的芬蘭人來說,教育品質的下降是一大打擊,政府、教育工作者、媒體、民眾紛紛提出了不同看法,希望拯救芬蘭教育。他們將目光轉向了鄰國愛沙尼亞,在歐洲國家 PISA 成績一片倒的狀況下,愛沙尼亞仍然維持了高水準的表現,愛沙尼亞是怎麼做到的?原本是各國取經對象的芬蘭,轉而組織了「教育參觀團」,包含教育工作者與赫爾辛基日報、YLE 公共電視台的媒體記者,前往愛沙尼亞,尋找愛沙尼亞奇蹟背後的秘密。

一、教師的自主權

他們參觀了位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一所中學,這所學校的學生參加了2022的 PISA 測驗,校長還曾經在多年前到芬蘭參觀學校,並參考了許多芬蘭的做法。他提到了愛沙尼亞的一個優勢:「在愛沙尼亞,教師比參與 PISA 研究的任何其他國家擁有更多的自主權。」也就是國家課程僅僅定義了框架,學校和教師在決定教學方法和內容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權。根據 PISA 報告,愛沙尼亞教師在自由完成學校課程和參與學校管理決策的排名都是第一。

而根據我長期觀察芬蘭的教學現場,發現芬蘭的老師們在教學上雖然也具備自主權,但他們認為,在2016新課綱實施之後,有越來越多的成果、紙本報告,影響他們的教學自主權。(看更多:芬蘭老師的大聲吶喊:「請給我時間專注在教學!」百名中小學老師的心聲

二、將文學與閱讀獨立為一個學科

此外,愛沙尼亞將「文學與閱讀」獨立為一個學科,文學老師的任務就是要讓孩子閱讀,九年級的學生正在閱讀一本愛沙尼亞作家的經典小說,接著是一本自由選擇的青少年讀物與一本犯罪小說,目標是每個學期要閱讀完六本小說。文學老師說,他們面對的情況與各國相同,3C 世代的孩子不喜歡閱讀,因此對閱讀的鼓勵與要求就顯得更加重要,根據 PISA 研究,閱讀與數學成績之間也有正相關。

三、數位工具很少在一般課堂上出現

他們也參觀了九年級的數學課,並發現:數位工具很少在一般課堂上出現,上課的主要工具是筆和筆記本,學生們將老師在黑板上的解釋抄在筆記本上,聽講與抄寫的過程,學生十分的專注。老師表示,十年前愛沙尼亞也曾興起使用數位工具教學的風潮,但他們漸漸發現,使用數位工具不代表著教學成效,除了科技相關課程之外,他們使用數位工具的次數減少。在 PISA 調查中,愛沙尼亞學校平均每天使用數位工具1.6小時,這低於 OECD 國家的平均水平,而最多使用1小時的學生數學成績是最高的,使用時間越長,分數逐漸降低。

四、適度的競爭與壓力

九年級對愛沙尼亞的學生來說是競爭的一年,因為關係到高中入學考試的選拔,所有九年級的學生在全國考試中競爭,他們也已經習慣了競爭,因為從小學開始就有不同的學科考試,很多學校都很重視比賽,甚至還會在比賽前放一天假。根據 PISA 調查,20%的愛沙尼亞學生在家庭作業上必須花上2到3小時,同樣九年級的芬蘭學生花上2到3小時做作業的只有6%。

五、對教師的尊重與教師主導的課堂

與芬蘭相較,愛沙尼亞的課堂平靜許多,有近三成的芬蘭學生表示上課時太吵雜無法聽到老師在說什麼。愛沙尼亞的教室則顯得較為傳統,老師扮演主導的角色,老師認為:「孩子不應過早承擔太多自己學習的責任」,因此他們課堂上的規矩較多、評估也較多,自由度較少。此外,家長與社會大眾仍抱持著教育可以改變未來的想法,對於老師的尊重相較其他歐洲國家也較高。

六、學生擁有成長型思維

不管是在2018年疫情之前的 PISA,或是疫情之後的2022年 PISA,愛沙尼亞學生都擁有極高的成長型思維,有75%的學生認為智力並非天生注定的,而是可以透過學習改變的,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充滿希望,芬蘭學生此一調查數據是60%。根據調查,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學生成績表現比固定型思維的學生來得好很多。

以上是芬蘭從愛沙尼亞學到的事,也很值得讓我們參考。

*歡迎按下方作者欄「♡ 追蹤」,不錯過未來的文章、教學資源與活動。(翻轉教育訂戶專屬功能)

延伸閱讀

芬紛聊天 芬紛聊天

芬紛聊天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一家三口為了不一樣的教育理想遠赴芬蘭生活,自學生女兒進入芬蘭公立小學,真實體驗芬蘭教育。擔任台灣小學老師十多年的媽媽,以第一線台灣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貼近觀察芬蘭教育,記錄孩子的學習歷程。粉絲頁芬紛聊天:芬蘭逐夢上學路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