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自然成為自己的老師,跟著巡山員認識台灣哺乳類動物

【博物館館長筆記】台中科博館正展出台灣原生哺乳類動物展「張牙舞爪」,透過布農族巡山員爺爺帶著小孫女走入森林的視角,科博館館長告訴你如何用有趣好玩的方式認識「動物老師」。

圖片來源:取自台中科博館《舞爪張牙》特展網站

圖片來源:取自台中科博館《舞爪張牙》特展網站

台灣是全世界生物多樣性的熱區,很多動植物類群都比世界上其他區域來得豐富,不過台灣陸地上的原生種哺乳動物卻只有80種左右,而其中蝙蝠就佔了大約一半,因此哺乳動物在台灣其實種類並不多。除了台灣彌猴與松鼠比較常見以外,其餘的哺乳動物,例如:台灣黑熊、台灣野豬、石虎、食蟹獴等,幾乎很少有人親眼目睹。

研究動物必需要仔細觀察他們的特徵與行為,但如果這些動物都隱身在山林中,不容易發現,那科學家要如何研究他們呢?有一種方式是到博物館去看標本,不過這樣無法觀察到他們的行為;另一種方式是去動物園看他們,不過這樣無法得知他們真正的生活方式。要了解一個動物,最好當然還是去他們的原生地觀察,這樣才能知道他們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很多父母會帶孩子去親近山林,徜徉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這樣確實比閱讀書籍或觀看影片,更容易啟發他探索自然,因為在野外的環境中,無論是淺山或郊山、古道或步道,即便不是人煙罕至或高山峻嶺,只要離開人類居住的地方,就有機會與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當孩子幸運的在野外發現野生動物,或甚至親眼看到他們,這樣的經驗一定比在書上或影片中看到更能激發孩子們的探索熱情。

足跡、食痕、排泄物 用柯南的眼睛看見動物

不過在山林中要看到哺乳動物的機率其實非常低,因為大概除了台灣彌猴與松鼠外,多數的哺乳動物不是非常怕人、就是夜間才出來活動,所以要在野外與他們相遇,真的不容易。不過若是你能帶著孩子細心的觀察,其實你會發現,這些哺乳動物也許剛剛就在你身邊。

科學探究就像是柯南辦案,要仔細觀察、細心推敲,如果你想要發現這些台灣原生種哺乳動物的蹤跡,敏銳的雙眼是不可或缺的關鍵。首先是他們的足跡,因為哺乳動物行走的方式不同,因此他們留下的足跡也不相同。

一般來說,哺乳動物可分為蹠行、趾行與蹄行等三種方式。蹠行就是像人類一樣,腳跟、腳掌與腳趾一起著地行走,因為除了人類是直立行走外,其他哺乳類都是四足行走,所以動物的蹠行表示他們的手腕、手掌與手指也是一起貼地行走。例如:台灣黑熊、黃喉貂、穿山甲、食蟹獴與台灣獼猴都是蹠行動物,也因此他們的足跡特別明顯,可以看到腳掌與腳趾。

趾行就是指動物僅以趾頭著地,行走時腳跟與腳掌和手腕與手掌懸空抬高,就像是踮著腳走路。例如:石虎與台灣雲豹等貓科動物就是屬於趾行動物。蹄行更特殊,這些動物是僅以特化的指甲(也就是蹄)著地行走,連趾頭都抬高,連同腳跟與腳掌一起懸空不著地,就像是芭蕾舞者一樣。又可根據動物腳蹄的數量,分為奇蹄動物(例如:馬與犀)與偶蹄動物(例如:水鹿、山羌、台灣山羊與台灣野豬)。所以只要仔細觀察地面上的動物足跡,你就可以發現各式各樣的哺乳動物曾經在此出現過。

除了看腳印以外,也可以看動物吃剩食物的痕跡,又稱為食痕。大多數是指植物的根、莖、葉、花和果,被咬過的痕跡,或者是留下的動物殘骸。例如:鼯鼠咬過的樹葉、臺灣獼猴品嘗幾口的毬果,或鼬獾吃剩下的空蝸牛殼等。因為動物的食性不同,他們的牙齒型態也不同,所以留下的食痕就可以幫助我們辨識各種不同動物。

最後就是看動物的排遺物,也就是他們的便便。一般來說,草食動物的便便多半是顆粒狀,肉食動物則是細長條狀,雜食動物就是短棍狀,仔細觀察,就能判斷動物的生活食性。除了靠眼睛,有些動物的糞便有特殊味道,因此還能幫助我們辨識物種。例如:大雪山常見的「白面鼯鼠」因為以樹葉為食,食物在體內經過長時間發酵,糞便除了呈現深綠色,還有特別的香氣,發酵後的排遺有淡淡青草香,或許下次在野外,你還能與孩子對動物的便便「一聞究竟」。

"Study nature, not books." 這是19世紀瑞士博物學家 Louis Agassiz 的名言,這句話當然不是說不要讀書,但研究自然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自然中探索、體驗、觀察與發現,因為向自然學習就是最好的學習。

如果你沒機會去山林走走,科博館現在就有一個《舞爪張牙》特展,不妨帶孩子來認識台灣的野生動物,看看超過25種臺灣哺乳類動物標本,他們的食痕、牙齒與排遺,跟著巡山員的視角,一起去發現藏在大自然裡的寶藏,下次有機會去野外時,你就會更加熟悉這些生物特徵,在相同的空間「遇見」這些哺乳動物。

這次的展覽用擬人化的布農族巡山員爺爺,帶著小孫女小莉一起到森林透過找動物的探險行動,有動物模型,有虛擬 3D 體驗也有山野動物足跡的現場重建。在特展中,小朋友可以學著用柯南的眼光,認識自然這本學不完的書。

延伸閱讀

焦傳金 焦傳金

焦傳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為視網膜神經生物學與烏賊神經行為學。熱愛推廣科普,期待藉由科博館的影響力推動全民科普教育。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