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素養難培養?透過老師的三大支持,幫助學生從小我到利他

108課綱中提到應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網路世代孩子雖能獲取大量資訊,卻少了實際互動機會,挑戰老師們如何培養公民意識。本文將介紹在嘉義市政府智慧科技處舉辦的「行動提案競賽」中獲高中職組第一名的「克穀米心愛粿歷」團隊,高中生如何走入社區與幼兒園,同時培養同理心和公民意識,一起看看在過程中老師引導的秘訣。

公民素養難培養?透過老師的三大支持,幫助學生從小我到利他。照片由「克穀米心愛粿歷」團隊提供

公民素養難培養?透過老師的三大支持,幫助學生從小我到利他。照片由「克穀米心愛粿歷」團隊提供

108課綱中有關「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的素養教育提到「從個人小我到社會公民,養成社會責任感及公民意識。」然而,現今網路世代的孩子們習慣透過網路獲取大量的資訊,但卻也減少了與他人實際互動的機會,造成對社會現況的認知有限。如何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提升素養,儼然成為老師們的一大挑戰。

嘉義市政府智慧科技處每年都會舉辦「行動提案競賽」活動,給予學生更多與真實社會接觸的機會,藉由「做中學」的模式,期望幫助學生除了課堂上的學習之外,還能透過實際行動培養各項素養。

 「克穀米心愛粿歷」團隊活用米糠,實踐永續環保的精神

「克穀米心愛粿歷」團隊活用米糠,實踐永續環保的精神。照片由「克穀米心愛粿歷」團隊提供

在這競賽中,今年獲得高中職組第一名「克穀米心愛粿歷」團隊,六位高中生實踐課堂上的永續環保概念,活用廢棄米糠自製米糠手抄紙,並延伸成環保包材和紙扇,也主動走入幼兒園推廣綠色循環的觀念。在這整個行動中,團隊成員與不同年齡層的人互動交流,啟發多元包容的觀點,同時培養了同理心,更體會到幫助他人的美好,逐步的從小我利他的過程裡產生可貴的公民意識。而這成功的關鍵來自於老師提供了三個支持:

1. 向外連結人際:擴大同理範圍,從「在乎自己的想要」到「注意他人的需要」

團隊成員們原本以為做一張紙沒什麼困難,跟著網路影片手作DIY就行了,直到失敗了幾次,即使研究了許多網路文章和影片,仍無法順利的讓米糠融入紙漿裡,才發現手藝製品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簡單。

老師這麼做|提醒學生:記得「向外找資源」

與其自己孤立地學習或嘗試解決,不如主動尋找生活周遭是否有人已經具備相關知識或技能,於是建議他們可以前往以傳統手抄紙出名的藤寮社區詢問看看。

同學們聽了老師的建議,付費報名藤寮社區的手抄紙課程,希望能找到答案。藤寮社區的阿姨直接指出問題出於米糠的細碎度,解決了同學們研究網路影片而卡住的盲點。 除此之外,他們意外的發現社區不只有手抄紙課程,還提供更多老人共餐、健康學堂等長者照護服務,而且這筆課程費是用來幫助社區長輩改善生活的。原本學生們只是想完成自己的作業,因為接觸了平時極少交集的族群,不僅順利的完成米糠手抄紙,更對社區服務的認知產生轉變。

學習製作手抄紙,以及已完成的手抄紙

「克穀米心愛粿歷」團隊學生正在學習製作手抄紙,以及已完成的手抄紙。照片由「克穀米心愛粿歷」團隊提供

「我看阿公他們常常唱卡拉ok,我以為老人家的生活就是唱歌或是下下棋,很悠閒啊,卻沒想過原來有許多老人是行動不便,沒辦法自己煮飯,日子過得很辛苦,需要社區大家的幫忙耶!」他們的視野就像是被打開一樣,社會中也存在各種不同需求的人,需要大家的關心。更開心自己繳交的課程費將轉換成實質又有價值的照護行動,使他們的參與變得更有意義。這使六個學生感受到即使只是高中生,也能為社區貢獻一份心力,成為社會的一部分

2. 練習換位思考:理解對方需求和引發共鳴,教了一課也學到一課

完成米糠手抄紙後,接著團隊還想推廣綠色循環的概念。當團隊們決定去幼兒園推廣時卻很緊張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小孩。即使對象是一群 6 歲孩子,但是「當老師」卻是一項新的挑戰。該怎麼跟小朋友互動、用什麼方式解釋環保的觀念。

老師這麼做|引導學生:小朋友喜歡什麼?你小時候喜歡什麼?

根據小朋友喜歡聽故事、喜歡有具體的東西可看可摸的喜好,團隊學生們選定繪本故事帶入主題、製作道具與小朋友互動、最後再教他們用米糠手抄紙做紙扇,更能具體傳遞綠色循環的觀念。同時成員也事先試唸故事給其他同學聽,確認用詞和語氣都能貼近小朋友的理解程度。

團隊成員製作配合故事的情境道具。照片由「克穀米心愛粿歷」團隊提供

團隊到幼兒園念繪本故事。照片由「克穀米心愛粿歷」團隊提供

當這群「一日老師」生動的說著《米從哪裡來》的故事,也回答小朋友們各種好奇的問題,孩子們開心的舉著完成的紙扇,甚至主動問起小朋友「米是怎麼的來呀?」「要挖地、拔小草、抓小蟲、農夫種的⋯⋯」看著小朋友踴躍回答,大家心中湧起滿滿的感動和成就感。

「原來當老師沒那麼簡單,要做吸睛的道具,還要去想什麼詞彙是他們聽得懂的。但是當小朋友都能正確回答問題的時候,他們真的有把故事聽進去,我超感動!」這次的互動經驗讓這群高中生們體會到思考對方的需求和興趣,能產生更好的溝通效果,還能帶來正向影響力

3.特殊時期陪伴策略: 營造「同在感」的氛圍,成為重要的支持系統

學生的日常及生活圈相對單純,學校、補習班、家裡,通常只是點與點之間的移動,較缺乏外界的多樣刺激,但因為參加了行動競賽,團隊成員們進入了一個相對陌生、無法以過去經驗判斷的情境裡,促使他們必須跨出原先習慣的舒適圈。然而面對真實世界中複雜的問題,並不像學科一樣有正確答案,所以很容易會感到不知所措,進而產生想放棄或拆夥的念頭。

老師這麼做|鼓勵學生:沒關係,我隨時當你的後盾!

一周一次的定期進度會議,讓學生有機會表達他們心得和困難,並共同討論解決方案,讓學生感到被理解和支持,更有信心一步步往目標前進。

「我們是廣告設計科,製作道具不論是配色還是造型,小朋友一定一眼就會被吸引過來的!」老師使用「我們」而不是「你們」的表達方式,讓學生覺得老師與自己在同一陣線,而且提醒善用自己優勢和技能,激發他們的自信,做出更好的作品。

「克穀米心愛粿歷」團隊成為一日老師,推廣綠色循環的觀念。照片由「克穀米心愛粿歷」團隊提供

小行動大改變,懂得同理他人,培養出共感的敏銳度

「克穀米心愛粿歷」團隊成員在這次的行動中跨出了同齡的同溫層,不但接觸了照顧長者的社區服務,理解到社會上存在著不同的需求;也在與幼童互動的過程中,學到如何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並產生影響力。

從個人的認知擴展到對他人的關懷和責任感,並能以同理心的方式思考,這其實就是公民意識的基礎,而公民意識則是同理心轉化成社會參與和責任的具體表現。對這六位高中生來說,公民意識不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學會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延伸閱讀

郭軒志 郭軒志

郭軒志

嘉義市政府智慧科技處處長

協助跨域企劃,主責地方創生、城市新生、協助青年培育、推動城市品牌,持續在公部門裡嘗試各項創新,關心教育、文化與青年議題。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