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孩子愛上學習?老ㄙㄨ老師:變化教學策略,看見孩子眼中亮光
什麼樣的魔力讓孩子愛上學習,甚至假日時間還主動複習,也樂在其中?身為老師,總是在思考如何運用不同教學策略,提升孩子學習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如何激發孩子對學習的熱情。老ㄙㄨ老師分享班上孩子的成長,以及老師可以如何運用、變化不同教學策略。

圖片來源:蘇明進老師提供
今天一踏進教室,就有孩子開心和我分享:「老師,我利用假日時間,將均一習題進度表,全數都做到精熟囉!」
所以坐在講台上批改聯絡簿的我,一邊故意發出讚嘆:「哇,又一個全數習題都精熟的同學,這是全班的第六位囉⋯⋯哇哇哇,這裡又出現另一個全數精熟的同學,這是全班第七位⋯⋯」
其實這七位學生裡頭,並不全都是功課超好、超級認真的資優學生,有幾位孩子從開學至今還在被我狂盯訂正的完整度及作業的細緻度。沒想到,他們對於投入數位學習的熱情,卻超乎我想像。
所以我將這七張均一習題進度表全數打上100分,並貼在後面的佈告欄,好讓全班同學驚呼膜拜一番。
一方面是讓這些認真又努力的孩子,有被看見的機會;另一方面則是給其他同學一些激勵,離考試還有幾天時間可以再衝刺。
圖片提供:蘇明進老師
反思、變化教學策略,讓孩子為學習「動起來」
回想這半個學期以來,我用盡各種心思和激勵策略,例如:
- 每天做均一養成使用習慣;
- 每日均一習題少量多餐;
- 上課留一些時間完成均一任務;
- 預先開好一個禮拜量的均一任務;
- 展示均一進度超前的同學的後台數據;
- 發下均一進度表,可視化自己的進度;
- 進度表釘在聯絡簿上每日查看;
- 有自行升級新習題可拿到小獎卡獎勵;
- 上課時留更多空白時間衝刺;
- 班級社團裡進行親師溝通⋯⋯
讓每個策略都補上一些小小動力,讓孩子們不知不覺跟著動起來。
昨天,有朋友問我:「你用了很多方式幫學生學習,是不是還是會有那些完全沒興趣的學生?在聽你的 podcast 時,我覺得我很缺乏足夠吸引學生的活動或教學策略。」
在每個班級裡,當然有學習動機薄弱的孩子。但我會努力用各種方法去激勵他們,不斷變換教學策略刺激那些小孩,並讓團體動力帶著那些孩子前進。
其實,我覺得身為一位現代老師,需要每天不停的思考:如何運用各種教學策略,提升孩子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同時,要如何適時的激勵孩子,不管是口頭上或是訂定策略,讓孩子們喜歡學習,愛上學習,願意為學習再努力看看?
例如,上個禮拜進入考前複習週,我也是每天改考卷改到眼睛快脫窗。我還是擔心著他們,畢竟待在統一施測的體制內,如果腦袋空空的該怎麼上考場?而且這次考好一點,還可以增加他們對學習的自信和成就感。
但是我發下的考卷是難易穿插。簡單版的考卷,就是幫孩子奠定基礎;難一點的考卷,就是要磨一下頭腦和耐受力。當我覺得全班程度都提升上來後,這幾天我就讓PaGamO、Quizizz、線上速測⋯⋯全都上場,用趣味化和遊戲化的方式,繼續磨亮他們的小腦袋。
每天我都思考:「今天該用什麼教學策略,繼續補足他們還學不夠的單元呢?這些教學策略他們喜歡嗎?有真正達到我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嗎?」
所以,教學策略不應該是一成一變的,而是每天都在變化,隨著每天孩子們的表現而連動變化著。
圖片提供:蘇明進老師
各科目教學策略如何變化?看見孩子眼中學習的亮光
各科目的教學策略也是。
例如,國語課,前一天教孩子如何優美的朗讀課文,隔天上課文深究+搶答;後天用小組合作來學習課文理解;再大後天從課文延伸作文寫作;有時短劇演出,有時來個短文仿寫,有時來個四格漫畫⋯⋯
過往孩子們都說國語課好好玩,尤其是和同學一起討論時好快樂。而我,只是讓他們上課時很忙而已。
例如,數學課,有時講解當日新進度,有時用拍照的方式共同檢討錯題,有時用小白板過五關+解大魔王題,有時進入均一進行個別化學習,有時讓他們動手操作教具,有時候就讓他們老老實實的把課本裡的練習園地寫完弄懂⋯⋯
上課時老師也真的很忙,不斷的檢視「每一位」孩子的學習進度,隨時幫忙在不同環節落後的孩子補上進度。
又例如自然課,想辦法弄到六套實驗器材,並讓全班確實分成六組,讓孩子們在小組操作中發出驚呼、在操作中得到實證,並且分析、得出結論,與他人分享。
或是再開出一些具創作性的作業,例如專題報告或創作發明。於是,再怎麼動不起來的孩子,都在團體小組裡頭開心的笑著,享受著探究的樂趣。
而我們會發現,那些原本在制式作業裡黯淡無光的孩子,此時眼睛裡都有著學習的亮光。
我常說,任何一項小小的班級經營,都展現著老師的教學理念,與教育哲學思想。
當我們著眼於如何讓「每一位孩子」喜歡「學」、「學」得好時,就會開始思考如何「教」。
*本文授權刊登自老ㄙㄨ老師臉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歡迎按下方作者欄「♡ 追蹤」,不錯過未來的文章、教學資源與活動。(翻轉教育訂戶專屬功能)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