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館館長筆記】觀察、解謎、尋寶⋯⋯到博物館培養提問力

觀察需要情境,博物館是最好的沃土,在玩耍中好奇在遊戲中提問。博物館的實境解謎 App,遊戲寶盒讓你在遊戲中培養探究力。

博物館是很適合培養孩子提問力的學習場所,除了一般參觀導覽,近年來有愈來愈多元的方式,讓孩子能從觀察、解謎遊戲、密室逃脫等體驗中認識及探索博物館。圖片來源:取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博物館是很適合培養孩子提問力的學習場所,除了一般參觀導覽,近年來有愈來愈多元的方式,讓孩子能從觀察、解謎遊戲、密室逃脫等體驗中認識及探索博物館。圖片來源:取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探索自然的過程就像解謎一樣,當孩子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自然現象,他們往往會問大人「為什麼」,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為什麼彩虹是弧形的?有了這個因好奇心而產生的問題之後,下一步就是找出答案,也就是解謎。

父母不用擔心自己無法回答孩子們各式各樣的問題,因為找尋答案的過程比找到答案更重要。陪著孩子一起探究,鼓勵孩子問問題,藉由提問與查找資料來尋求答案,比直接告訴他答案更能引發他的學習動機。尤其是在生成式 AI 的時代,我們更要培養孩子的提問力。

看見不等於發現

觀察需要情境,大自然就是我們培養觀察力的最好環境,不過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面對相同的情境都會問出好的問題。因發現維他命 C 的重要性而獲得1937年諾貝爾生醫獎的阿爾伯特-聖捷爾吉(Albert Szent-Györgyi )有一句經典名言:「發現就是看到每個人都看到過的東西,但思考從來沒人想到過的東西。」(Discovery consists of seeing what everybody has seen and thinking what nobody has thought.) 如何培養孩子的洞察力,讓他能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這就需要適當的引導。 

除了帶孩子走到戶外,在山上、在海邊、在公園,陪孩子觀察自然的各種現象,另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就是博物館,因為那裡有豐富的蒐藏與有系統的展示。在博物館內,孩子們可以看到平常不容易觀察到的標本或文物,因為特殊或珍貴,所以很容易引發他們問「為什麼」,因此非常適合培養他們的提問力。

若是純粹的參觀博物館,尤其是帶孩子們參觀,要一直維持他們的專注力與好奇心,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孩子們天生喜歡玩耍,若是能夠,那他們就能在解謎過程中,經歷提問與解答的不斷循環,這樣除了可以維持他們的專注力與好奇心,也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成就感。

最近幾年實境解謎與密室逃脫等遊戲非常盛行,這些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參與者的動機,藉由沉浸式的體驗與找出解答的成就感,透過遊戲的形式來認識這個環境或學習特定知識。許多博物館都有推出這一類的活動,有實體解謎包,也有線上版的實境解謎 APP,還有虛實融合的應用程式,無論是哪一種形式,個人解謎或協力解謎,都會讓參與者以不一樣的方式認識博物館的蒐藏與展示。

近年許多博物館都推出實境解謎、虛實融合的遊戲體驗,讓參與者以不一樣的方式認識博物館的蒐藏與展示。圖片來源:擷取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舉例來說,科博館就有一套完整的實境解謎 APP,叫做「探索科博尋寶趣」,我們也有推出「16歲的生日禮物」實境解謎遊戲盒。這些活動會藉由有趣的提問,讓孩子們在科博館內找答案,例如:在「探索科博尋寶趣」中的個人解謎區,其中有一個「恐龍的秘密」單元,透過角色扮演一位研究恐龍的專家 D 博士爺爺,參與者必須根據提示與線索,在不同展廳中尋找解答。包括:現生動物與恐龍的親緣關係為何?恐龍分兩種,蜥臀類與鳥臀類,要如何區分呢?竊蛋龍真的會偷蛋嗎?另外,在「探索科博尋寶趣」中的協力解謎區,則是要一組4人,大家同心協力,藉由討論,腦力激盪,才能找到答案。 

 

透過藉由有趣的提問設計,讓孩子在博物館內探索、找答案。圖片來源:擷取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至於「16歲的生日禮物」實境解謎遊戲盒,不是真的一定要國中以上才能玩啦,對於自然科學或文學造詣有超前部署的國小高年級生,應該也可以來挑戰一下,因為這個活動的設計是協力解謎,所以父母帶著孩子或是與其他親友一同組隊解謎,會更有樂趣喔。

實境解謎遊戲盒,透過協力解謎的遊戲設計,讓參訪博物館的學生在遊戲中培養探究力。圖片來源:擷取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當孩子被遊戲題目引導去找答案時,父母不要急著幫忙解謎,應該要順著題目的脈絡,鼓勵他們思考問題的核心,甚至可以請他們角色互換,試著以出題者的角度去想像還有哪些可能性?或是去想想公布的答案是否是唯一的選擇?若是情況改變,答案是否會隨著改變呢?

解謎遊戲只是一種探索自然的方式,當孩子還不太知道如何問問題時,這是一個很好的輔助,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當孩子的好奇心已被驅動,這時他們會主動問很多的「為什麼」時,我們就不需要讓解謎遊戲的問題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問出一個好問題比回答一個好問題重要,而找出答案的過程又比找到答案更重要,如果孩子能夠自己提問,自己找答案,那他找到的答案就會成為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知識。

參考連結: 

延伸閱讀

焦傳金 焦傳金

焦傳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為視網膜神經生物學與烏賊神經行為學。熱愛推廣科普,期待藉由科博館的影響力推動全民科普教育。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