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到底代表什麼?重新思考成績與評分的意義

很多人說:「成績不是最重要的。」但卻有很多事情都要看成績!分數究竟可以用來判斷什麼?在教育工作者的眼裡,如何評分、成績、分數真的有很多問題。在美國的同業,正嘗試種種突破,讓成績展現、發揮真正的意義。

評分與成績的重點應該是要幫助孩子瞭解學到什麼、不會什麼,但「如何進行」則是需要與時俱進去改革的。Shutterstock

評分與成績的重點應該是要幫助孩子瞭解學到什麼、不會什麼,但「如何進行」則是需要與時俱進去改革的。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這些對話,你一定也很熟悉!

「為什麼我用原子筆、不用鉛筆寫作業就要被扣分?」「才差0.5分就掉了一級,不但讓孩子很挫折,也根本誤判了學生的程度!」「為什麼數學的平時分數要包括小孩的講義夾是不是整齊?這跟數學能力有什麼關係?」「考不好就可以重考,成績會進步,這樣對不能重考的人公平嗎?」

這些細微的差異、公平與否的爭執,讓老師、學生、家長有時不得不斤斤計較。怪不得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怎麼打成績才公平》(Grading for Equity)的作者費爾德曼(Joe Feldman)會指出:「成績是當今學校裡最具挑戰性跟最情緒化的對話之一。」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教育雜誌》(Ed Magazine)總編輯賀芙(Lory Hough)為文道破,很多人常喊著「沒那麼重要」的成績,其實很有影響力,掌管許多事的生殺大權--可不可以升到下一個年級、參加哪些活動、修那些課、上什麼等級的班、計算排名、申請什麼學校、科系或組別、能否得到獎學金、甚至初出社會時找某些工作,成績都攸關重大。但成績的評分內容與標準很主觀,也會因學校、老師、科目而異,沒有一致的標準。哪些事情可以放在成績中,用以評估孩子的能力與這些篩選的標準呢?

賀芙寫出老師的為難,也寫出家長的不平跟學生的痛,呼籲各界重新思考成績與評分,而且帶動不少媒體跟教育學者跟進討論。

打分數的意義 需要與時俱進

事實上,即使是教育專家也不斷自省評分與成績的問題。究竟要把哪些事情納入成績,學業考試、作業、行為、態度……,以及這些項目應該各佔多少比重才合理又有意義?一個學生若有八種課,八個老師有八種不同的評分方法,有的老師對遲交都給低分,不管內容寫得好不好,也看不出學生的程度;有的老師著重大考的成績;有的老師給作業分數很高的權重。學生因為上課很乖就被加分拿到 B,但實際上根本只有 C 的程度而不自知要改善,到了下學期果然就跟不上。歷史得90分其實不代表比數學得70分學得更徹底,數學的70分也看不出學生只有幾何很強、但代數根本不及格,需要重讀。某一次考題太難,大家都不及格,平時都考95分的人只考了30分,結果整個學期就拿到根本無法呈現學生程度的70分。

成績的問題真的很多。「當我們要展現學生到底學到了多少時,傳統的評分方法根本不及格,」在賀芙筆下,教育工作者心中的不平與抱怨,比家長跟學生更多。

許多教育專業人士都指出,評分與成績的重點應該是要幫助孩子瞭解學到了什麼,不會什麼,處在什麼樣的位置,如何朝更好的理解、掌握的方向邁進。而且,在新時代的教育潮流中,也需要重新思考評分的思維。例如,在講求素養、能力取向的教育中, 不是所有的能力都有辦法用分數量化。所以,傳統的評分方式與成績,亟需要改革。

哈佛《教育雜誌》與教育專業媒體《教育烏托邦》(Edutopia)也彙整了在美國各地的評分與成績改革,更具體地指明打分數的目的和意義:

讓學生看見自己在哪裡、與目標的距離及路徑

美國多數學校使用的教育行政系統,可以讓學生在線上看到自己各科的各種考試、上課參與、作業等成績,以及老師的批改和評語。所以學生可以隨時查詢每一科的各評分項目、目前已經獲得的絕對分數、以及以此換算的相對學期成績是什麼,學生可以看到這與自我設定的目標(是否及格或希望拿到什麼樣的成績)的差距。這讓他們即時知道還有多少空間可以努力,並且從老師的建議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得以採取行動,不留未來遺憾。

讓學生有機會重交一次作業,鼓勵他們不斷精進

學習本來就需要不斷嘗試與演練,但如果初次嘗試的分數就是最後的成績,學生也就沒有機會再繼續努力,看看可以進步到什麼程度。所以很多老師會讓學生在交作業後,根據老師的評語改善,再重交一次,並且採用訂正後的成績,來鼓勵孩子願意精益求精。

麻州的梅爾羅斯高中(Melrose High School)的英文老師羅瓦德(Robin Loewald)在哈佛《教育雜誌》分享,透過修改來學習的成效很好,而且也降低了學生初次交作業的壓力。 

將成績具象化與質化,不用分數衡量成就

無論是素養教學,還是專題式教學,都是要鍛鍊學生能夠適應將來的能力,而且這些技能很難用一個數字道出究竟學到了什麼的全貌。俄亥俄州的私立學校大代頓學校(Greater Dayton School)就拋棄分數跟等第的作法,具體寫出各科學習的各種成就與能力項目,並且在成績單上分為「已經精熟的」項目以及「還在學習中」的能力。這讓學生跟父母都一目了然,學生正在學習哪些內涵,也幫助師長更能跟孩子深入討論。

麻州的理維爾高中(Revere High School)則在傳統的等第成績之外,增加四個欄位描述學生的學習習慣與行為:主動學習、尊重、與人協同合作、有責任感,視為自己的工作。每一項都有明確的標準,區分學生是熟練、部分熟練、還是尚不熟練。這樣大人跟小孩都可以看到孩子具體的努力目標在哪裡,如何進階到下一個等級。

公開評分的標準

很多老師會提供學生具體的評分標準,一份作業或是每個考試題目的回答中,寫清楚哪些項目、數量或描述到多深入的程度,可以得幾分。不過,標準可以寫得很清楚,看似客觀,但老師判斷學生有沒有做到、是否到位,都難逃主觀認定。所以在提供評分標準時,老師要盡量讓裡面的項目容易明確界定是否做到。 

定期討論評分的作法與修正

評分的方式要能與時俱進,就要定期檢討。而且,評分的方式也需要視情況制定成政策,或是讓老師理解、接受,才能夠落實。這些都需要不斷的討論與調整。

梅爾羅斯高中所屬學區已經為老師制定了清楚、一致、透明的評分做法與政策,包括如何跟學生說明,學生要如何重新思考、再進步。學區的相關人員每個月都開會,討論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沒有效,需要如何調整、再嘗試,用實績說服更多老師們一起加入改革的行列。

(資料來源:哈佛教育研究所Edutopia

(責任編輯:劉映均)

延伸閱讀

黃敦晴 黃敦晴

黃敦晴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特約專欄作家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