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霸凌發生後|兒盟邱靖惠:進入調查前,值得思考的3件事

曾陪兩個兒子走過衝突事件,長期擔任霸凌事件調查小組委員的兒福聯盟研發組督導邱靖惠提醒,不是所有霸凌事件都該走調查流程,應把孩子利益放在第一位。

攝影:黃建賓

攝影:黃建賓

本文重點摘要

剛開學,幾個國小一年級的孩子興奮的在走廊奔跑,卻被調皮搗蛋的六年級學長叫住,訓斥「怎麼可以在走廊上跑步!」並踰矩要求小一生在走廊上罰站。得知此事後,幾個家長一起討論這事件,作為被罰站學生的家長之一,兒福研發組督導邱靖惠分析雙方關係與過程,認為雙方孩子都知道自己有錯、不要再犯就好,並說出「這件事不是霸凌」;沒想到立刻被其他家長反駁,「憑什麼說這不是霸凌!」認為要啟動霸凌事件調查。

多年擔任霸凌事件調查小組委員、協助校園處理相關事件的邱靖惠,是霸凌議題領域的專家,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

根據教育部定義,「霸凌」行為的成立需要符合:以言語等樣態侵害他人、持續發生、故意為之,及對他人造成精神、生理、財產上損害等四項條件。當相關事件發生,家長該立刻要求調查嗎?邱靖惠建議,若家長已經跟導師反映,觀察一段時間後,發覺學生間互動的方式與集體意識並未改變、老師沒有作為或是無法約束學生,或是孩子狀況已經嚴重到需要緊急介入時,就建議家長向學校檢舉,由校方依《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程序處理。

霸凌事件發生後,透過霸凌調查來處理都是最好的解方嗎?邱靖惠結合長年的第一線觀察、自身經驗指出,進行霸凌調查流程有時未必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

觀念1:我的孩子適合走進調查嗎?

邱靖惠說,在進入霸凌處理流程前,家長可以先評估:「進行調查」到底適不適合孩子?孩子跟家長自己能否接受一連串調查、班上同學與老師可能會有的反應?這些隨之而來的影響是否會造成孩子適應上的困難?因為並非每個孩子的狀態與情況,都適合接受霸凌事件調查。

如果孩子年紀還小、霸凌樣態輕微或是僅發生單一次行為等狀況,邱靖惠建議,或許透過修復式正義讓雙方坐下來彼此對談、道歉就可以解決。

邱靖惠的二兒子小楷(化名)其實也曾在國小二年級時,因為身高矮小,疑似遭同學霸凌。同學原本嘲笑小楷矮,後來開始藏文具、課本,讓他無法在學校的課後班好好寫作業,回家問起又支支吾吾答不上來。

發現異樣後,邱靖惠先試著引導孩子說出經過與擔心,並用注音寫聯絡簿、念出來讓小楷確認內容,讓導師了解並協助此事,也提前說明,老師可能會找他去詢問人事時地物等細節,同學也會被找去問、可能會不開心⋯⋯讓小楷先做好心理準備。經過親師合作後,老師順利找出搗蛋的幾個孩子、提醒不能再犯,小楷沒有再受到欺負。

不只小楷,邱靖惠的大兒子也曾在低年級時被同學打傷眼角。但這兩起事件,她都沒有選擇啟動霸凌調查流程,「因為這流程不適合低年級孩子。」

邱靖惠指出,多數低年級孩子沒有能力面對陌生委員的調查、能對陌生大人放心說出情況;且這國小孩子多數都很聽老師的話,只要老師介入,問題多能得到解決。如果孩子早就忘記衝突事件、跟同學玩在一起,家長仍鍥而不捨追究,反而增加孩子與同學相處的難度。

觀念2:衝突不等於霸凌,但都需要妥善處理

「這不是霸凌,那什麼是霸凌?」這是許多家長聽到,孩子遭遇不被認為是霸凌事件時的第一反應。邱靖惠觀察,有家長因為兒時曾有相似經驗、害怕孩子複製自己的不幸經歷,導致過度反應;也有許多家長認為「如果孩子沒有通報霸凌,學校就不會好好處理」,因此孩子一遇到衝突,就積極要求進入霸凌處理流程。

「不管是否為霸凌,他們(當事學生)一定有發生什麼事情。」邱靖惠點出關鍵,不是孩子間確實發生霸凌,才需要接受輔導與教育。

邱靖惠分享,自己遇過某間學校曾辦理十一起霸凌調查案件,數字之多,讓她相當震驚,細問之下才知道,其中九起是不同的九組家長針對同一名有情緒障礙的學生提起,然而反覆調查後,班級問題依舊存在。追根究柢,單純的進行霸凌事件調查,無法實際解決同學間的衝突。

因此,邱靖惠建議,當學生間有衝突發生,學校端的資源必須適時介入、給予輔導,協助化解雙方問題,並主動向家長說明處理作法與流程,降低家長的焦慮;家長也應該了解並重視孩子遇到的問題是否改善,才能避免單一衝突演變成更嚴重的霸凌。

觀念3:關鍵是教育,而不是給對方教訓

「進入霸凌事件調查,我們會做到教育跟輔導,如果家長追求的是『呼伊死(閩南語:給對方死)!』調查機制無法提供這個效果。」邱靖惠指出,霸凌事件調查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問題並且避免類似狀況不再發生,如果家長抱持著錯誤想像,最後往往會期待落空。

她也提醒,當大家愈在意、糾結事件始末與細節,把資源過度花費在調查過程,反而會稀釋真正重要且根本的教育輔導。

邱靖惠過去就曾遇過,家長申請霸凌事件調查,只是為了「討回公道」、希望對方公開道歉;校方表達希望協助安排輔導,家長反而生氣回應,「有問題的又不是我的小孩,為什麼是我的孩子要輔導?」忽略了孩子在與同儕相處的過程中或許已經受傷,同樣需要專業支持與協助。

處理霸凌議題,往往是預防重於治療。對此,邱靖惠提醒,若是大家不斷聚焦過去發生的細節,其實沒有意義,真正對孩子較好的做法,是釐清狀況後,把更多的時間、力氣用在後續雙方的教育與輔導;當前端的輔導、教育做好,霸凌事件的發生機率就會大幅降低。

兒盟

作為霸凌事件處理專家,同時也是三寶媽,邱靖惠建議,處理霸凌或衝突時,應該將兒童利益作為首要考量,真正協助孩子解決問題。攝影:黃建賓

註:本文受訪者提到霸凌事件處理流程,以教育部2020年公布實施的《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為準。


*《親子天下》128期:同理.包容 終結霸凌(2023年9月號)

點擊圖片了解

近年來台灣的校園霸凌通報數字屢創新高,霸凌不僅影響兒少身心健康,也會導致拒學、閱讀成績變差等負面現象,每年9月的開學季更是許多受凌孩子的惡夢。

本期《親子天下》 雜揉法律、心理等多元觀點,談生活中「微歧視」如何演變成霸凌,及網路與兒少生活密不可分後,為何會加劇霸凌嚴重性?透過清晰圖表與專家、素人的經驗談,呈現當前霸凌樣貌。最後提出5大通往友善校園的解方。

邀請所有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帶著孩子與學生,跟著《親子天下》9月號一起啟動通往友善校園的微行動,打造快樂學習安全友善的校園環境。

延伸閱讀

陳奕安 陳奕安

陳奕安

親子天下

記者。對世界總是抱持開放的心,喜歡聽故事,期許用文字敲開透光的縫,讓世界變好一點、鬆綁一點。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