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 FOMO,孩子該裝備的四種人際社交能力

當社群互動、網路交友成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之一,專家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這四種人際社交能力,能讓孩子在線上與他人的互動更為正向、順利。而當孩子因為太過在意社群互動關係而出現錯失焦慮(FOMO)的現象時,師長可以如何幫助孩子。

青少年正值需要同儕認同感的時期,許多青少年離不開社群網路,就怕自己沒跟上話題。Shutterstock

青少年正值需要同儕認同感的時期,許多青少年離不開社群網路,就怕自己沒跟上話題。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她昨天退我追蹤,今天又加回來,是我惹她生氣了嗎?」「為什麼最近他們總是好幾天才回我群組訊息,是不是有什麼祕密不想跟我說?」這些藏在心裡沒說出口的焦慮,都是網路社群與人互動下的產物。

隨著社群網路愈來愈發達,兒童、青少年不可免的也被推上這波浪潮的前端。然而青少年正值需要同儕認同感的時期,朋友在社群上的的一舉一動更讓青少年離不開社群網路,就怕自己是沒跟上話題,被落下的那一個人,這種擔心錯失朋友之前話題、活動的焦慮感,被稱為「FOMO」(Fear of Missing Out),意思是「錯失恐懼症」。

陷入 FOMO 的人深怕漏掉任何一則親朋好友的動態,或者名人講的熱門話題,更怕錯過與同學的社交聚會,即使自己不那麼想參與,仍然為這些自己可能錯過的活動感到壓力重重、無比焦慮,陷入所謂錯失恐懼的 FOMO 狀態當中。

無論是實體或網路,「最根本的問題是依然是人際關係,也就是孩子練習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只是場域從教室換成了虛擬的網路,」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駱郁芬分析,以人際互動的狀態來看,「網路社交其實比實體社交更不容易,意思是需要更多的互動技巧,以及對自己和他人合理的期待。」

如何在網路社群中擁有正向的人際交往經驗?專家建議,孩子需要裝備這四種能力,讓他們在網路社群與人互動時,更容易擁有正向的經驗。

能力1:建立孩子正向的自我價值感

在關於 FOMO 的研究中,發現自我價值感較高、對自我認識較成熟的孩子,陷入 FOMO 的狀態就愈低,也愈能在網路社群的人際社交中有較良性的互動。心風景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周彥君表示,青少年階段正在形塑所謂的「社會我」,包含別人怎麼看我,我想用什麼樣的面貌跟別人互動等。

要建立孩子正向的自我價值感,IEQ 心理師團隊臨床心理師李依親建議師長可以先改變與孩子說話的方式,多使用「敘述句」,而不帶任何價值的評斷。

李依親舉例,當孩子時刻緊追朋友的限時動態,或對社群上的按讚患得患失,師長可以說:「我注意到你最近手機不離身,一直注意朋友的動態,你覺得是這樣嗎?」或者是班上發生任何話題或值得注意的事件,也可以跟孩子討論,「你說過班上很多人在玩某一款手遊,我很好奇你對這個手遊的想法。」

李依親表示,師長只要敘述自己看到的現況,久而久之,青少年就有機會開始思考:「原來我這麼頻繁看別人動態,到了大人都看出來的地步?」藉由成年人說出自己的觀察,來推動孩子思考「我是怎樣的人?」等自我價值的探問,有助於孩子在人際互動上,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只有關注「別人怎麼看我」「要如何受人喜愛」。

能力2:增加孩子各種人際社交的機會

心風景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周彥君分析,若家長認為孩子太過投入線上的互動,引導孩子多增加實體人際互動也是一個方法。像是鼓勵孩子參加有興趣的校外社團、課程,或者是去嘗試青少年間熱門的戶外運動,像是衝浪、滑板等。

李依親認為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發展其他的興趣和休閒,找到讓自己「樂在其中」的事情。李依親認為:「無論對青少年或成年人來說,人際交流一定有受挫、不順心的時候,與人的互動不可能永遠都符合期待,這時如果有可以安頓自己身心的興趣,當人際關係受挫時,自我的復原能力也較好。

能力3:學習線上社交禮儀和技巧

與人互動、社交也是需要學習的,從小,孩子會從家庭和團體生活中學習人與人互動的方式,在線上社交其實是一樣的,但因為線上社交常常只有文字,而缺乏其他可以分辨情緒、互動情境的線索,因此常會產生一些誤會。

李依親分享,就有孩子在跟同儕開玩笑時很愛說:「你很笨欸!」實際互動時因為表情和說話情境,朋友可以理解他在開玩笑,但如果是在線上互動,只留言「你很笨欸!」就容易被誤會是「嗆同學」。「同樣的話語在線上、線下不同的互動情境下便會有差異,這不只是青少年,也是很多成年人在線上互動時不容易拿捏恰當的社交禮儀。」李依親觀察。

因此,最基本的態度,是讓青少年知道「在網路上發言要負責任」、「不會當面跟別人說的話,也不能在網路上隨意對他人留言。」

能力4:理解網路社交的風險

長期觀察社群媒體動向,同時也關注青少年受到網路影響的作家兼媒體人黃哲斌觀察,許多家長都非常在意自己在「實體生活中的教養」。黃哲斌認為要讓孩子在線上與人的互動,也有正向的經驗,道理其實和實體社交相去不遠,如果孩子在學校跟同學吵架、欺負別人或被欺負等,家長或老師都會在適時給予協助,那麼在線上的人際交友也一樣,在孩子人際受挫時給予支持或建議。「家長要先放下成見,不要覺得網友就『一定不好』。」

而在網路安全部分,不管是詐騙、私密照外流、網路戀情和網路個資洩漏等,駱郁芬建議,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學習,不管是學校、教育部,或者兒福聯盟、IWIN 等單位,都有許多網路安全相關的課程或知識可以參考。

至於前面提到的青少年 FOMO 現象(錯失恐懼焦慮),目前並沒有一個正規的醫療診斷標準,什麼程度的孩子需要醫療介入治療,家長除了可以運用 FOMO 量表,得知孩子的狀況,也有些徵兆可以參考,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師長可以適時介入,避免孩子的生活受到影響。

徵兆一:手機不離身,非常注意社群動態訊息,影響到日常生活:駱郁芬表示,當孩子連洗澡或上廁所都要帶著手機,而且不管有沒有通知,每隔幾分鐘就要察看手機;若有社群動態通知就要立刻回覆,甚至熬夜、上課不專心、荒廢作業等,影響到睡眠等日常生活。

徵兆二:常常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如人,因此有劇烈的情緒起伏:會在聊天中表示羨慕同學出國玩,或是提起哪個藝人跟自己同齡卻擁有超瘦的身材,青少年因此而埋怨、憤怒,甚至出現憂鬱或厭食的傾向。

當孩子已經陷入 FOMO 的高風險階段時,專家提供師長兩個建議:

1. 陪孩子去做他認為很酷的事情,分散青少年在社群上的注意力
FOMO 最典型的行為就是全天候「黏」在社群網路上,通常黏得愈緊、焦慮也愈多,因此可以提供一些選項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社群互動上。

2. 信任孩子、保持溝通管道,好好參與青少年時期的每個當下
駱郁芬認為,當孩子急著想尋求同儕認同時,其實很難聽進去家長的勸告,因此當孩子出現類似 FOMO 前兆時,跟青少年遇到的任何難題一樣,家長能做的就是保持溝通管道,讓孩子知道「無論你遇到什麼事情、想談談,爸媽的門永遠開著。」並且讓孩子知道爸媽信任他,能夠處理人際關係。

【FOMO 錯失恐懼】系列報導:

 *歡迎按下方作者欄「♡ 追蹤」,不錯過未來的文章、教學資源與活動。(翻轉教育訂戶專屬功能)

延伸閱讀

李佩璇 李佩璇

李佩璇

親子天下

家庭組記者。中文系畢業後陰錯陽差成了記者,在乎女性和孩子身心靈發展,對任何能幫助人生過得更好的知識都充滿好奇。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