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在哪裡?從書裡到博物館,看見威利、看見自己的好奇心

我們有時視而不見不是因為視力不好,而是因為心沒有看見。今年暑假陪伴孩子放下手機,一起在書裡和博物館中找出威利找到專注尋寶的成就感。

《威利在哪裡?博物館大揭祕》活動7月29日開跑至8月27日,將有50個迷你威利人像板擺設於人類文化廳 、生命科學廳、地球環境廳 。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威利在哪裡?博物館大揭祕》活動7月29日開跑至8月27日,將有50個迷你威利人像板擺設於人類文化廳 、生命科學廳、地球環境廳 。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本文重點摘要

編按:作者焦傳金為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專欄希望帶領讀者透過博物館認識科學和自然的有趣故事。

科學始於觀察,要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從練習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周遭事物是最好的開始。1987 年英國插畫家 Martin Handford 創作了一本膾炙人口的尋寶遊戲書《威利在哪裡?Where’s Wally?》,繪本的目標就是要讓讀者在一張張人山人海的圖中,找出一個身穿紅白條紋衣服、頭戴絨球帽,手上拿著木製手杖,還戴著一副眼鏡的「威利」。這個任務本身就非常有趣,可以立刻引發孩子想要搜尋的動機,作者也巧妙的藉由場景的安排,讓搜尋不僅有找到威利的成就感,也有觀察環境的學習感。

為什麼有時我們會視而不見

人類是視覺動物,我們天生就有很好的搜尋與觀察能力,在尋找的過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搜尋策略,但專注力是絕對必要的。因為人的眼睛不像相機,我們只有在視網膜的中心處才有高密度的感光細胞,因此我們的眼鏡必須不停的移動,才能看清楚這個世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搜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將凝視點有系統的轉移,才能找到目標物。

那為何有人可以很快找到威利,但有人卻是威利在眼前也沒看到呢?那是因為每個人關注的事物不一樣,選擇與移動凝視點的方式也不一樣。雖然我們需要靠眼睛才能看到這個世界,但我們更需要靠大腦才能解讀這個世界,而大腦因為無法同一時間處理海量的視覺資訊,因此必須透過注意力去選擇我們想要觀察的事物,就好像舞台上的聚光燈,沒有被照射到地方,我們就不會仔細觀察,這也就是為何我們有時會視而不見了,因為那些被忽略的事物不是我們當下所關心的。

除了注意力,有時威利身體的某一部分是被其他東西給遮蔽,這會讓搜尋更加困難,因為我們的視覺雖然有很強大的腦補功能,但在一張人山人海的複雜圖片中要能立刻腦補被遮蔽的部分,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創作者的巧妙安排,讓威利融入背景,成功的偽裝在人群中,這讓找尋威利變得非常具有挑戰性。

威利在哪裡?不只「找到」還要「找出」

今年親子天下代理出版了第七本威利在哪裡《博物館大揭祕:成雙不成對》,將人們尋找目標的挑戰升級,不只要「找到」威利在哪裡,還要「找出」兩個看似相同的成對圖像中的差異之處。找威利可以憑藉著敏銳的視覺,但找差異就需要來回比對,才能看出差異在哪裡,因此難度絕對是加倍!

威利在哪裡?博物館大揭祕:成雙不成對

圖片來源:《威利在哪裡?博物館大揭祕:成雙不成對》

尋寶最大的樂趣就是在發現的時刻,因為那是一種投入密集專注力後的成就感。在尋找的過程中,你無法思考過去或擔憂未來,你只能專注在當下,因此雖然有時會有找不到的焦慮,甚至沮喪,但最終發現目標後,那會是一種極高的喜悅感。

要讓孩子遠離 3C 產品,就跟孩子一起找威利、找差異,這絕對是一個超棒的親子活動。這本《博物館大揭祕:成雙不成對》除了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它還可以讓孩子認識博物館內的各種展示,真的是有趣又有收穫的學習活動。

今年暑假科博館與親子天下合作,不但要在書中找威利,還要在科博館的展廳內找威利。我們在 7/29~8/27 的期間,會在科博館的三大展廳內放置 50 個威利圖像,大家只要領取學習單找到 10 個威利就能兌換獨家紀念貼紙。在科博館尋找威利,不僅僅有找到威利的興奮感,更重要的是能重新認識科博館,看到你既熟悉、又陌生的展品,用不一樣的視角逛科博館。這次活動我們也與臺中市政府交通局攜手,加碼「到科博找威利、用月票最多利」的抽獎活動,鼓勵大家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少碳排放量,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科博館攜手臺中市交通局、親子天下三方共創的《威利在哪裡?博物館大揭祕》活動即將在7月29日開跑,歡迎大家來科博館找威利、消暑趣!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有什麼比在博物館內找威利還要來得有趣的呢?暑假趕緊帶孩子來科博館,大家一起來找威利吧!

亞洲首創!來科博館找《威利在哪裡?》搭乘大眾運輸加碼抽好禮

延伸閱讀

焦傳金 焦傳金

焦傳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為視網膜神經生物學與烏賊神經行為學。熱愛推廣科普,期待藉由科博館的影響力推動全民科普教育。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