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全台國中小餘裕教室調查】台北市每年砸20億,蓋0~100歲一起上學的新學校

台北市教育局預估,未來15年全市236所中小學近7成教室需要重建,台北市將此視為都市更新契機,教育局將每年挹注20億推動共融校舍,承諾要蓋44所不一樣的學校,學校不只是學校,更把社區需求全納進。

雙永國小最老校舍將近70年屋齡,親師生接下來要與工地共處6年方能迎接全新校舍。左起分別為:雙永國小總務主任林宜靜、校長楊政修、家長會長李芃。楊煥世攝

雙永國小最老校舍將近70年屋齡,親師生接下來要與工地共處6年方能迎接全新校舍。左起分別為:雙永國小總務主任林宜靜、校長楊政修、家長會長李芃。楊煥世攝

本文重點摘要

「我現在站的位置右邊是永吉國小,左邊是永春國小,」台北市雙永國小校長楊政修手持著工程圖,站在兩校留下的部分圍牆前,說明學校的重建工程。楊政修是前永吉國小校長,花6年促成一牆之隔的兩校合併,下一個6年將打造兩校合併後的全新校舍。

雙永國小重建工程預計今年暑假啟動,未來學校不只是學校,也會是社區的心臟。新校園裡將有孩子最愛的兩層樓溜滑梯、更多班的樂齡教室,還有社區居民期待的生態公園、藝文展演中心、體育館。

位在信義區的雙永國小,是第一所配合台北市 EOD 政策,重新設計的學校。台北市 EOD 政策自2018年啟動、由台北市教育局每年挹注20億,偕不同社福設施需求單位如社會局、衛生局加碼經費推動。從現在開始,所有台北市學校要重建或是改建,都要配合 EOD 政策。

台北市 EOD 政策,全名為「台北市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以教育為導向之都市發展(E- Oriented Development)」提倡校舍重建或改建應兼顧 5E 原則:教育(Education)、經濟(Economy)、生態(Ecology)、公平(Equity)、都市進化(Evolution)。例如,位在台北市中正區的忠義國小,明年不僅將轉型為台北市第一所公立蒙特梭利小學,也將在校內建置社區廚房、日照中心等社區服務,也是 EOD 計畫下的一員。

也就是說,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以後的中小學不只是6歲到15歲學童學習的校園,也會是歡迎0到100歲,爺爺奶奶、孫子孫女、爸爸媽媽,全家一起都來上學的學校。讓社區繞著校園成為一個有生命力、有循環的生態圈。

治標不治本!跟不上 AI 世代的教室空間

雙永國小動工前,楊政修帶著記者實際走一圈校園,踏進現實的校園,一秒就將人從美好的藍圖拉回日常。斑駁水漬、碎裂磁磚,教室長廊幾間昏暗教室連成一線,校舍最老屋齡55年,不僅安全有疑慮,脆弱的建築體也無法支持新科技的更新。譬如建材使用的是空心磚,牆鑽不了孔、鎖不上液晶大屏,空間為避免閒置暫且當檔案室用。

「學校的老舊對學習不是件好事,教育經費就像是一塊餅,一年4、500萬元進行校舍維修,排擠了當年的人事費,建築卻只是治標沒辦法治本,」楊政修認為,花30億重建感覺花好大一筆錢,但比起老校年年維修更有效益,新校舍能再用至少50年。

餘裕教室-雙永國小

記者於6月拜訪雙永國小所攝的教室一隅,設備有新有舊卻難掩老舊校舍的滄桑。陳盈螢攝

老舊校舍與餘裕教室,成更新都市新契機

根據親子天下「2023全台國中小餘裕教室調查」顯示,全台最多間餘裕教室的縣市就是台北市。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裡共有80間教室有待活化,這些教室分佈在21所國中小裡。這些教室閒置的原因包含,學生人數大幅減少、教室尚待補強等。

根據台北市教育局統計,未來15年內,台北市一共236所中小學裡,將有70%的教室超過50年使用年限。台北市將重建需求的出現視為都市更新的契機,推動全台首創的 EOD,借鏡德國東柏林公有大樓、西班牙聖馬提小學經驗。

也因此,台北市的學校重建,並不只是教育局的業務。發動者之一其實是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專門委員黃智卿,她上一個身分是都發局副總工程司,從草創 EOD 到訂定 EOD 的 SOP,都有她的蹤影。

黃智卿表示,學校是社區裡的中心點,也是都市發展要角。雖然改建校舍可以是獨立的一件事,但是我們認為這不是單一的一件事因為學校均值分布在台北市的土地,土地可以有多用,所以都市發展要納進學校討論,」黃智卿也強調,「心裡面要放著一份心意,因為這件事不只是學校的改建而已。」

今年回鍋接任台北市教育局局長的湯志民,曾任大同、雙永國小重建諮詢委員,在湯志民近40年的研究生涯裡,發表逾50篇期刊論文討論空間領導、學校空間等相關主題,重視學校空間的程度可以想見。

湯志民在《親子天下》專訪中強調,空間不是教育配角,教學能透過改變教室桌椅的配置、設置不同功能的教學區塊,促成師生更多的對話與交流。真正的教育有(要創造)很多的對話跟表達,比什麼都更重要,」湯志民說。

雙永國小花6年打造0-100歲的 EOD 學校

雙永國小的重建是一個很新的實驗,學校改建不只從一個國小的需求出發,更拉高到社區的需求。而學校在改建的歷程中,創造了學生與新舊校舍的學習經驗,且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和學校的意義。

將視線拉回雙永國小,六年3班學生正在進行以學校 EOD 為題的專題報吿。六年級學生黃奕翔為了畢業報告,翻出老爸的永吉國小畢業紀念冊,重現當時永吉國小的人事物,包含老爸的初戀。他也希望變得更大的學校,有更多能讓親子一起玩的遊樂設施。六年級學生林沁緯、黃芊惠則是希望老了之後,還可以參訪自己的母校。六年級學生曹宸睿倒是很有使命感的承諾:「我一定會再回到學校,因為有一些是我們的建議,是造福下一代,想來看一下。」

75歲的章奶奶與65歲的余奶奶手提書法卷軸,剛從雙永國小的樂齡學堂下課步行回家。聽聞記者採訪主題,皆表示期待學校空間經併校和重新建設後,長輩能有更多新去處,說了至少5次的謝謝學校。「感謝雙永國小營造一個充滿快樂氣氛,很高興可以有這個環境可以出來,學習得更多、成長得更多,年紀大了交朋友真不容易⋯⋯」兩位奶奶互相補充著說。

餘裕教室-雙永國小

雙永國小設有樂齡學堂,下課時也會有小朋友來教室裡找爺爺、奶奶。楊煥世攝

餘裕教室-雙永國小

章奶奶(左)和余奶奶(右)很喜歡到雙永國小上課,可以交朋友、不用悶在家。楊煥世攝

不過身為應屆家長的心情卻是五味雜陳。雙永國小家長會長李芃有兩個小孩,分別就讀雙永國小三年級和六年級,為了不錯過任何一場學校會議,她一度將出版社的工作改為自由接案。李芃坦言,自己的內心難免矛盾,「家長一開始也會反彈,覺得說我的孩子又沒有辦法享受新的教室,為什麼卻要遇到工程期?」不過她也和家長們學著轉換個角度想,「未來學校的硬體設施會跟社區共融,那我們忍過幾年後或許就能享受,這段陣痛期要學著忍耐。」

「噪音,粉塵,交通安全,都是開工後會面對的問題,」楊政修深諳,工程與教學活動並進會是另一重挑戰,還有許多懸而未決的事等著他。

購置空氣清淨機、增設氣密窗,看似做好假設和準備,楊政修卻坦言,「負能量幾乎天天都有,雙永國小要合併、要重整學校文化,同時建築在進行,會是雙重壓力,難免會遇到這種狀況,是不開會也不行,原本30分鐘就變成1個半小時⋯⋯」為了散心、釋放壓力,楊政修常在假日行程中加入爬山、慢跑、騎單車等。

收拾好心情,楊政修沒有忘記6年前參訪芬蘭萬塔中學時,為他種下的新種子。當時的楊政修很訝異,走進校門最先迎接他的不是川堂和教室,而是開放社區民眾使用的圖書館,有學生會提早到圖書館看完書再上學。萬塔中學沒有圍牆也沒有後門,取而代之的是連結社區住宅的一大片綠地,乾淨整潔,能看出社區居民對學校的愛。楊政修期待,未來台灣能有更多學校走向公共化,「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就會是運用同一種語言,」楊政修說。

餘裕教室-EOD

台北市 EOD 案學校清單。台北市教育局提供

延伸閱讀

陳盈螢 陳盈螢

陳盈螢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報導教育趨勢、教學策略、人物故事,並樂於跨域交流,盼能在媒體寒冬之中,尋得與世界對話、取得信任的那道光。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