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享受好奇與探究,是一種幸福

「一本書為什麼需要作者自序?自序又該放入什麼內容呢?你看書時喜歡看自序嗎?」自序是作者撰寫一本書的心路歷程,當你細細品嚐,必會發現其中的意義。藍偉瑩老師分享撰寫《提問力實踐指南:掌握學習設計新思維》的緣由⋯⋯

不斷享受好奇與探究,是一種幸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不斷享受好奇與探究,是一種幸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如果有一本想看的書還沒出現,那我就得把它寫出來。」

一本書為什麼需要作者自序?自序又該放入什麼內容呢?你看書時喜歡看自序嗎?如果你看見我這一連串的三個問題,就表示你是喜歡看自序的人,也相信先看自序對於你閱讀一本書是有幫助的。

那些沒看見我的三個問題的人,自然就無法參與我分享與這本書有關的心路歷程了。對事物好奇的人是幸運的,因為你相信萬事萬物的存在不會沒有意義,就像是你相信一本書的架構會需要自序,那必然有其意義,所以你讀了,也有了不同的發現。這樣自問自答的思考與形成簡明意義的過程,就是我的日常:對人事物抱持謙虛的探究態度,用釐清自己想法的初衷鍛鍊提問能力。

愛提問的我在寫這本書之前,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你已經寫了一本談提問力的書了,為什麼還需要再寫第二本呢?」提問這件事,原本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個直覺,很自然地就會問出還不錯的問題,或是能透過提問引導他人思考。

如果這只需要運用在自己的課堂、生活與工作,那直覺就無妨,但隨著工作坊辦理次數越來越多,陪伴不同學習階段與學科領域的老師備課經驗越來越廣,我有更多的機會協助別人知道如何提出好問題,讓大家了解好的提問在整個課程設計與學生學習中需要發揮的功能。

將解決問題的邏輯做為課程設計的思維

前一本《提問力》的出現,我把提問背後複雜且生硬的哲學用了白話文書寫,同時也將提問設計理論和操作的細節做了說明,期望大家閱讀後自由運用。出版後沒多久,我便發現這樣是不夠的,因為朋友曾經跟我說過:「沒有參加過老師工作坊的人讀起來比較辛苦,需要更多的時間與討論才能夠想像與理解。」即使《提問力》真的有堅實的理論與實務,也對探究課程設計做了深入與細膩的描述,而這樣的方式雖然讓大家更清楚其中的連結與轉折,但沒有相關經驗的人,仍會因為難以想像而遇到困難。

因此,我需要提供一種不受過去經驗所限制的呈現方式來幫助更多的人,所以就有了這本強調實踐的書。透過這本書,我想讓讀者更清楚地了解提問的角色,並提供大家課程設計的新思維。

每一本書都代表了作者人生體悟。你以為已說清楚的道理,卻因著生命的歷練而有了新的想法。透過這些年的陪伴經驗,我發現,如果能夠先提供課程設計的新思維,而不是給予理論或技術,反而能幫助大家更容易掌握提問。

就這樣,我將課程設計的思維轉換為解決問題的邏輯,提供更清晰的架構,讓大家可以快速掌握各環節之間的關係與意義,也讓我更容易跟老師們對話了。這樣的改變,除了是期望大家不再只是設計自己的教學流程,更應該著眼於解決如何讓學生學會的問題,將學生放在課程設計與教學規劃的中心。

透過解決學習問題的三階段,讓設計更聚焦,提問也就變得容易了。以這樣的方式與現場對話時,我發現即便是從來沒有參加過我的工作坊,大家都還是很快地能接受與理解,更知道為何要如此進行提問設計。當能夠掌握進行的方式後,再回頭閱讀《提問力》,就會更容易掌握提問的哲學與道理了。

有朋友問我,如果是一個從來沒有讀過我的書或和我實際互動過的人,我會如何建議他先閱讀哪一本呢?那當然是現在這本新書,因為它能讓讀者先對課程設計有整體的圖像和畫面。

這些年對於課程、教學、提問、學習等歷程的自我覺察與解構,讓我不禁想著,那些哲學家或教育學家們是不是也都曾經像我這樣呢?難怪我總覺得他們越早期的著作相對深奧,越晚期的作品越親民,而我總是在實務經驗越多後,更能看懂他們早期的作品。

這麼說好像我在誇自己是大師?當然不是。我只是欣喜於自己持續地發現,更享受工作中的成長。我常覺得,一個人面對世界的方式,必然會與自己在書中想要傳達的一致,每位作者都是用生命實踐信念的人,如同每個老師都是在教室裡體現自己教育哲學的人。

一起尋找更好的答案

對我來說,每一本書都記錄著多年的生活故事與意義,滿足了我追求新發現的熱情。

撰寫這本書的過程,讓我重新回顧與老師們的討論,過程歷歷在目,確認目標的興奮與擬定策略的喜悅讓大家持續投入提問設計。能遇到這麼多喜愛設計課程的好朋友是我的幸福,這些設計代表著有好多精采的學習正在台灣的教室裡發生著,更有一群孩子們體會著發現的樂趣,擁有學習的幸福經驗。

整理這段時間內設計提問的對話,我更深刻體會到,抱著好奇與謙虛的心來聆聽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唯有打開心胸來理解,我們才有機會真正陪伴他人完成理想中的課程。我心中真正的學校、教師社群、課程學習就是這樣,不是誰教誰,而是透過聆聽、提問與對話,一起找到更好的答案。

從寫第一本書時的壓力,到現在能平靜地享受著寫書的過程。透過寫書的任務,我能夠好好地想清楚,確認所有的想法與做法是邏輯一致的,讓一些重要的感受與想法被結構性地收納與整理。還記得我在一本書上讀到這個句子:「如果有一本想看的書還沒出現, 那我就得把它寫出來。 」 心中馬上響起 「沒錯,就是這個感覺!」我認為,人生可以不斷享受好奇與探究的旅程,是一種幸福,這也是我在每一本書中持續宣揚的理念。

當有目標在前方讓我們努力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持續問出更好的問題。就像是沒有一個科學家會宣稱自己已找到問題的真相,或是世界真正的樣子,他們只會說「我對於世界的認識又更清楚了」,這讓我們越來越接近真實。所以,我從來不會說「我已經做到我想要的」,我只會說「我離理想越來越靠近了」。我知道自己還在發現的路上,如果無法永遠保持好奇並謙虛地學習,我將一無所獲,也看不見世界的可能與美好。

謝謝過去這段日子曾經和我真誠對話的每一個你!

*本文節錄自親子天下出版《提問力實踐指南:掌握學習設計新思維》,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藍偉瑩 藍偉瑩

藍偉瑩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科學教育博士,曾任北市教育局課程督學,現帶領瑩光教育協會走遍全台校園,協助老師發展課程與教學知能,也是國內推動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推手,更是吸引數千名教師安心跟隨的社群引路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