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國際教學專業高峰會 在全球教育地圖上看見台灣

一年一度的 OECD 教學專業高峰會指出了未來教學中最重要的領域,也難得在各種國際比較中,看到台灣的足跡,一窺台灣的教育成就與挑戰。

OECD 國際教學專業高峰會 在全球教育地圖上看見台灣。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OECD 國際教學專業高峰會 在全球教育地圖上看見台灣。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今年四月底,由先進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與美國教育部一起舉行了年度國際教學專業高峰會(International Summit on Teaching Profession,ISTP),討論攸關未來的教學議題,也運用 OECD 進行過的調查資料檢視教學現場。(看更多:教學現場解疑錄!OECD 打造全球教師共學平台

雖然會議實地現場跟台灣頗有距離,但可貴的是,會議中呈現的資訊包含了台灣的調查內容,讓我們得以從國際視角看見台灣在全球未來教學版圖上的位置。

只可惜這些資料是來自2018年 PISA 調查中學生與老師的問卷內容,五年來世界經歷了不少變化,尤其是疫情對教育的干擾和推進。幸好,台灣受疫情的影響較輕,仍能從中推敲我們的概況與對我們的啟發。

今年會議強調了三個讓孩子能夠在未來生存的教育重點領域,分別是全球參與(global engagement)、永續發展教育以及數位技能。整體而言,台灣的學生與老師的行為模式、教與學的現況、以及教學資源在素有富國俱樂部之稱的 OECD 國家中,完全不遜色,多數調查結果與指標在平均數或中位數上下。

此外,在全球參與方面,我們雖然不特別崇尚多語言的外語教學,但學生在接觸國際人士與適應、學習新事物方面的開放態度與能力,表現名列前茅,為未來的競爭力扎根。

以下是《親子天下》整理高峰會中有關台灣的內容重點。

數位自我意識全球前四 數位思辨力全球第一

台灣學生的上網時數不算多,但在校運用網路學習的時間偏低。參與調查的台灣15歲學生每周上網時數約30小時,在報告中這個項目的50國家中排名第13低,與平均值(低於35小時)差距不大,但在學校使用網路學習的時間明顯偏低。這顯示台灣學生「掛網」的問題不嚴重,但是學校可以多運用網路數位學習,讓學生在學校加強數位學習素養。

報告也問了學生在上網時,瀏覽的內容是否有特定目的、還是隨便亂逛,會不會在網路上迷失方向與判斷?結果發現,超過一半的台灣學生多是主動探索與聚焦內容,這樣有自主意識和學習目的的人數比例居全球前四名;而且有46%的學生會多找個幾個連結確認,試圖辨識資訊是否真實、可信,這是世界第一。

台灣全球素養:世界第五

PISA 在2018年的測驗中,置入了一些問題,希望了解學生們的全球素養,包括對國際局勢的認識,透過閱讀解讀全球相關議題的能力,以及實際上與國際接觸的經驗。整體而言,台灣被評為第五名。

台灣雖然是小國,但是整個社會體制與風氣給孩子的大環境開放,有刺激與學習的條件。例如,學生光是在學校就能接觸到外國人的經驗,是第二高,接近八成,僅次於瑞士;學生適應與學習新事物的能力、認知適應力更是全球是第一名。而且,學生的經驗回應,並沒有感受到校園中有基於種族或文化背景的歧視,這樣的包容文化氣氛,位於接受調查國家中的前段班。

可惜的是,學生對於國際議題的認知分數在各國排在中等程度,略低於平均值。幸好,學生認為自己也能夠主動認識、有能力參與國際議題的態度高昂,是全部國家的第13名。

學校中的國際教育:待加強

台灣學生能說外語的人數超過九成,能說二種以上外國語言的人數超過三成,不過在國際評比中,能說外國語言的人數比例仍在後半段,能說兩種以上外語的人數則在後三分之一。

這是調查中台灣差距較大的項目。在六十多個受訪國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國家全部的學生都能說外文,立陶宛更有超過95%以上的學生會說兩種以上的外語,比例是各國最高。(看更多:立陶宛人願意與世界溝通的熱誠,擁有超越托福滿分的英文能力

不過,學習多種語言不在台灣的正式教育目標或課程內,會說外國語言也未必與國際觀畫上等號。但報告提到,對於有心學習的人,這是有助於了解不同文化、增進與人溝通和合作的方式,也與各種學習相輔相成。(國際教育怎麼教?

報告中的其他統計,也指出了台灣可以努力的方向:

加強學校教育中的國際教育。

報告提到,台灣學生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地位背景、有沒有機會接觸全球與跨文化學習,對於國際觀的影響很大,不同社經文化背景與機會的學生在這方面的表現被列在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

另一個比較落後的指標是,調查詢問校長,校內、包括老師是否在課堂上傳遞多元文化的信念時,台灣在該項目的60個國家中位居倒數第十。

不過,超過一半的台灣的老師們也在調查中表示,他們需要更多專業培訓,以便教學生跨文化與多語言的學習;也有近半老師希望能接受訓練,跟不同國家、文化的人溝通與互動。這些比例都跟 OECD 國家的平均值相仿,老師們自省與向上的心態並不落後於國際趨勢。

上述數據都顯示,台灣要更透過學校教育加強國際觀與多元文化學習,像是報告中提到的理解不同族群、歷史與社會事件的觀點,舉行多元文化相關活動或小組專題學習。

台灣教育機會相對平等

在峰會的報告中,OECD 強調了教育機會的均等。台灣在這方面的表現較許多國家優秀。

例如,多數國家女生接受全球素養教育的機會高於男生甚多,台灣雖然也是女生比男生的機會多,但是性別機會落差在報告中排名前十低,且明顯低於 OECD 的平均值。

在認知技能方面,即使存在學生背景與學習機會與成績間的差距,但在這個議題報告中的65個國家中,台灣的差距是最低的第11名,遠低於 OECD 平均值。

此外,台灣學生在家中與學校都能有電腦、上網幫助學習的比例都很高,也受學校或家庭資源等影響的落差很小。

全球都待努力的永續教育

高峰會還提到,當前最受挑戰的教育、教學領域之一,就是環境與永續教育。因為這是人類面對未來最大的挑戰,也是政府、企業都應該、且正在致力緩解,學校有能力參與和改變的一大議題。

雖然在稍早的調查並沒有納入這一方面的題目,不容易窺探現狀與努力的方向。但是會議與報告都強調永續教育的重要性,這個議題也會在未來不斷出現,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更積極的參與。

(資料來源:OECD數位圖書館2018 PISA 全球素養報告

延伸閱讀

黃敦晴 黃敦晴

黃敦晴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特約專欄作家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