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美國經驗》永遠從跟學生有關開始!5個任務教你專題式學習怎麼做

在台灣談到專題式學習(PBL),不管是文獻上的理論或老師間的詮釋,總是充滿著各說各話的歧異點。12月初,台灣KIST學校夥伴與不同場域的教育工作者,前往美國聖地牙哥參訪目前實施專題教學最極致的 High Tech High(HTH)學校,實際體驗 PBL 專題製作流程,本文則將過程整理記錄下來。

吳明柱提供

吳明柱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編按:High Tech High(HTH)是美國一所完全採用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 簡稱PBL)教學的學校體系,目前同一體系包含高中、國中、國小,共16所分校。歷經22年的教學累積與試驗,HTH根據平等(Equity)、個人化(Personalization)、真實任務(Authentic Work) 、合作設計(Collaborative design) 等4大核心原則,建構起能讓老師與學生都樂於持續學習的環境,以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社會需要,及用得出來的各種知識技能。

2022年12月初,誠致教育基金會攜手研華文教基金會,邀約 KIST 實驗教育5所學校校長主任、台灣各大教師社群及產官學界代表,總計32位參訪團員親自造訪HTH,透過5天的參訪及工作坊,希望將專題式學習如何能推動深度學習(Deeper learning)的成功經驗帶回台灣,串聯各界力量,加速台灣學校文化的轉型與變革。

此行最重要的目地,在於期待藉由此次的參訪,理解 HTH 如何在美國與墨西哥邊境交界的聖地牙哥,長出這個獨特的 PBL 學習模式,協助4成以上的拉丁裔社區的公立學校轉型,並且產生高度影響力吸引全美與世界各國來訪的原因。

期待藉由深度的交流、現場體驗、多樣角色對話、工作坊課程,讓來自台灣的32位參訪團員,對 HTH 如何運作,如何把 PBL 當作策略途徑推動 Deeper learning ,有所理解並能夠回到各自的場域中推動可能的改變,以及連結所有正面力量,加速學校的轉型變革。

在本次旅程最後一天下午,大約一小時工作坊(本來是預定2小時),引導講師也特別帶領所有參與者體驗了一次 PBL 的專題製作流程,從專題任務指引、專題設計思維等5個階段,讓我們從專題角度思考:如何把美國的 PBL 成功經驗帶回台灣?

同理心訪談(Empathize)

任務一:用便利貼寫下關於這次參訪 HTH 看到的、感受到的、未來想要的?

同理心訪談是專題開始的第一步,學習者的意見與選擇(voice and choice),提供更深入與投入動機,並藉由同理心訪談的歷程,強化溝通的能力。

除了自我覺察外,更是理解他人的途徑,刻意練習培養信任感,師生間的信任,生生間的信任,都在這個重要歷程中展開專題的進行。

沒有同理心訪談的歷程,專題可能只是老師指定題目下的作業而已,很難找到投入的動機,看似以學生為中心的 PBL,實則是老師為中心,仍由老師掌握專題發展方向。

所有的專案題目都要先由自己所見、所聞、所要出發。吳明柱提供

所有的專題式學習題目都要先由自己所見、所聞、所要出發。吳明柱提供

個人化經驗持續探究 (Personalization )

任務二:思考前一任務與 HTH 4大設計原則相關的是什麼?進行分類與連結(第一次成果草圖)

HTH 的16個校區雖然都各自有獨特的辦學特色,但引領其中唯一不變的就是 HTH 設計專題的4大核心原則:

  1. 平等(Equity)
  2.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3. 真實任務(Authentic Work)
  4. 合作設計(Collaborative design) 

一個能讓學生投入的 PBL 學習模式,如果沒有適當的個人化設計,可能只是教材包的進階版而已,不僅很難有創造性的成果出來,大家的成果大致都一樣的情形下,就難以提供差異化學習的機會,也難以讓每一位孩子都有機會參與專題式學習,並在其中貢獻個人心力,創造出歸屬感。往往孩子自我認同的建立,都在這樣的投入模式下被滋養。

在這個階段,透過第一次的成果草圖描繪,同學間則透過互評(critique)的歷程,提供修正建議與支持,產生迭代的效果。

今天因為時間關係,短時間的工作坊,難以進行同儕間的互評建議活動,但這幾天在學校觀課時,我們不斷看到課堂上同儕的互評建議的進行,甚至,同儕評論的關鍵例句或是句型指導,更成為教室佈置(或是教學引導)的一部分。

同儕互評的指導鷹架。吳明柱提供

同儕互評的指導鷹架。吳明柱提供

HTH 刻意極簡化學校規模,透過小規模學校、小班授課、家訪、諮詢和學生等 PBL 設計元素,在學生和成人之間培養信任、關懷和相互尊重的關係。

學生在這樣的友善學習環境下,進行批判性思考的練習,也在進行口語表達的練習,透過科學驗證或是人文議題的辯證,加上藝術性的表現,讓每一個專題發展下,自然而然產生跨領域、多元素養的學習,而非僅僅是學科知識的學習而已。

協同設計(Collaborative Design)

任務三:把任務一成果依以上的特色分類,把想要帶回去的內涵,用幾何立體畫出來並組合立方體

在任務一和二中,試圖將每個人此次參訪的個人經驗與需求與 HTH 學校的 PBL 精神連結。任務三的提問設計,更進一步的帶領我們思考,這些內涵與個人的關係,最想帶回台灣實踐的地方,並且藉由可視化的過程,用任何圖形或任何形式著色,可以是個人成果與小組工作成果,一起創造出有意義而美麗的作品。

一個專題的發展與製作如果與自己無關,怎麼能期待參與者(特別是學生)願意提起勁來樂於參與?

這趟旅程非常珍貴,除了必須投入相當花費外,每一位夥伴都是身兼數職,能夠抽出一週的時間進行深度學習,不僅僅只是看看的一趟教育參訪而已,關鍵是回到台灣後的真實行動。

實際的專題流程中,如果有時間,應該可以有多幾回的討論,讓行動的執行顆粒更細膩,行動成功的機會與可行性就會更高了。

如果把這個專題界定成第一代的草案,對於團隊夥伴會如何建議,甚或自己會如何修正自我的 PBL 的專題推進,連結真實世界的學習,才能讓這個與參訪者真實工作連結的專題式學習,產生更具影響力的成果。

同組一起合作專案的火柴人與其他夥伴的作品。圖由吳明柱提供

同組一起合作專題的火柴人與其他夥伴的作品。圖由吳明柱提供

公平分享觀點與未來行動(Equity)

任務四:跟大家分享來 HTH 之前的想法,參觀之後看到的不同,回到學校後,想要承諾努力的是⋯⋯

反思與回饋是整個專題推進的靈魂之一,也是加速專題作品迭代的關鍵。在最後階段,不可少的是共同學習者的分享與回饋。

在此,老師邀請我們圍圈,每個人用一句話來總結此趟參訪前的想法,和參訪完之後看到的不同,回到學校最想努力改變的地方,並且分享個人的作品。

工作坊結束後的大圍圈。吳明柱提供

工作坊結束後的大圍圈。吳明柱提供

當各組完成立方體彩繪與組合後,緊接著進行大圍圈,讓所有參訪夥伴進行個人成果共享,如同展覽(Exhibition)向所有人展現自己的作品。

即便當天,因為趕飛機而切斷完整分享的安排(減少了將近一小時),工坊的帶領者仍堅持快速的邀請每位分享,但從完整1分鐘的分享,直接轉成一句話,選擇一個單字,分享收穫或是感想,甚或是未來承諾。

這個因為時間不足而轉折的設計,實在是太厲害了,即便是在時間濃縮的工作坊中,帶領者仍然不願輕易放棄 HTH 的 PBL 靈魂,在真實世界中學習,並對更好美好未來,做出努力與貢獻,並在歷程中,透過不斷的迭代歷程,讓專題的完整性或是可行性越來越棒。

有意義而美麗的真實作品(Authentic Work )

任務五:集結大家的作品,變成大專題共同成果

在 HTH 的校園中,隨處可見的集體創作,幾乎都是由個人創作組合或是集體創作,很少看到單一個人作品。公開展示不僅是展示成果,更是慶賀,也是吸引孩子極盡努力完美作品的隱形拉力,因為每一個作品都是整體作品的一部分,是大家共同合作下的結晶,當然不能擺爛。

如同教室中提醒孩子的南非土語 Ubuntu,I am because we are. 個人成就來自所有的夥伴的支持,我會成為現在的我,是因為大家的關係。

透過相互的羈絆與連結、支持,校園中隨處可見的合作場景(已經完成個人任務的同學,幫助其他遇到困難的同學),集體展示大家共同合作的大專題,產生如此深層與巨大的驅動力。

在這次的參訪後,感受到 HTH 的 PBL 更大的威力,如同行前所相信的,弱勢學生需要兩顆加速學習的引擎,一顆是能夠自我覺察與社會覺察的 SEL 與個人化學習,而另一顆加速學習的引擎就是 PBL 了,而PBL 這顆加速引擎,更需要以 SEL 與個人化學習為地基,加上其他精心設計的各種學習協定當作推動工具,協助老師去轉動學生這兩顆學習引擎。

每一個手中是自己的作品,集結起來就是更大的專案成果展示。吳明柱提供

每一個手中是自己的作品,集結起來就是更大的專題成果展示。吳明柱提供

上面這一張照片,就是整個工作結束前的大合照,每一位參訪中手中的立方體,就是這次參訪的總結,畫面真的好美,在跨越太平洋的1萬公尺高空上,回顧這段旅程,寫著寫著,真的深受感動。

未來在台灣需要連結更多推動力量

我分享正立方體是幾個牽手火柴人與心的連結,我的一個字的分享是「連結」(Connect ),如同這次同行團員的組成一般,對於推動台灣的教育改革這個巨大且複雜的大專題,需要更多連結。

這次研華 ACT 與 KIST 的合作,連結了企業與 NGO、親子天下・翻轉教育、不同場域的教育工作者,完成這趟參訪,每一位參訪者分享的未來宣言與承諾如何緊密連結起來,將是下一階段長長的待辦清單中的核心工作。

我們在台灣推動各種變革時,不時會聽到「這個我們學校都有在做,而且目前也做得不錯,所以就不太需要做甚麼太大改變了。」PBL 的推動我想一定也會有類似的聲音。

HTH 的 PBL,或是在參訪過程中不斷聽到 HTH 夥伴所強調的深度學習 Deeper learning ,期待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更能對 HTH PBL 的有進一步理解。

回顧新課綱所強調的真實情境的學習,自發、互動、共好的美好課程願景如何達成的策略途徑尚在找尋方向的夥伴,也許屬於台灣味道的 HTH PBL 學習模式,會是另一個可參考的路徑,雖然這個路徑仍需持續探索。

認識 PBL 專題式學習

如果你對文中提到的教學方式「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有興趣了解更多,歡迎點擊下圖前往看更多!

專題式學習PBL是什麼?課程設計、教學、評量一次看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激發學生學數學動機的方法,歡迎點擊前往參考《翻轉教育》的教學資源頁面,裡面也有各種與 PBL 相關的教學資源喔!

延伸閱讀

吳明柱 吳明柱

吳明柱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曾任宜蘭縣教育處課程督學,人稱「柱督」,目前擔任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長期與第一線教師進行專業成長協作,目前以協助公立學校轉型KIST聯盟學校為主要任務。2022年,有七所公辦民營實驗學校,四所公辦公營實驗學校,共11所公立學校轉型加入KIST學校聯盟,支持鄉村學校教師照顧更多鄉村地區學童。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